• 1、人生漫漫,难免会遇到困境,《经典常谈》中的孔子、《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红星照耀中国》里的毛泽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请举例说明。
  • 2、下列选项中,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里详细介绍了众多文化经典及背后的故事,重点介绍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推行“仁”,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论语》。 B、《水浒传》中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却被高俅设计陷害,发配沧州,最终忍无可忍,雪夜上梁山,体现了他鲁莽冲动的性格特点。 C、《红星照耀中国》中周恩来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后,凭借顽强毅力,开始文学创作,最终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这一情节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 3、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⑪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⑫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⑬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⑭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⑮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文章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成一地畏惧。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的理解。
    (4)、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 4、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段立国

    ①金秋十月,神舟十七号出征太空。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唐胜杰不到34岁,江新林35岁,汤洪波48岁。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长为航天员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逐梦青春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他们的精彩故事告诉我们,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②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人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内功”方面的深厚修为,极易憾失机遇、受挫于困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练好“内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条件干事创业的坚强底气,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

    ③_______________ 。德与才,是青年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两驾“马车”。以德润身,才华方能适得其用;以才为辅,德便能更好发挥成效。德与才有机统一,德始终发挥统帅作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和人民选贤任能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青年琢玉成器的内在持守。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这对青年干事创业的德才双修提出了更高要求。锤炼品德修为,对国家、人民之爱愈深沉,青年愈能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刚健勇毅的坚强意志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增长真才干,应着力求得真学问、练就过硬本领,使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紧跟时代发展之需。

    ④练好“内功”志在笃行致远。青年练好“内功”,应力求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力。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德才业互促,致力于“改变世界”,如此才是青年练好“内功”的目标所向。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行业,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重任。

    ⑤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唐胜杰在采访中说:“中国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青年人生逢其时更应不负时代,练好“内功”,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增光添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

    (1)、根据全文内容,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议论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C、第①段从神舟十七号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写起主要目的是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D、以下内容可以补充第④段的论据:太原理工大学的王煌尘,怀揣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3)、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 5、【材料一】

    ①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②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③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药企加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匈牙利,每年的中医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就诊者排起长队;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界普高赞誉……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坚实,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

    ②中医药非遗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才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仲景被当世称为“医圣”,是因为他收集民间药方,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 B、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 C、中医药不断地“走出去”,在国外广受赞誉,已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D、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守正创新”。只有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提出预防疾病并实施外科手术等事例,证明两汉时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 B、材料二通过数据统计和列举中医药国外发展情况,表明中医药传播广泛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体现出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力。 C、材料三强调了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 D、中医历史悠久,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3)、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
  • 6、【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箧中,读而心慕焉。

    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嶷(yí)然:人品超群。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B、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C、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D、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不在酒             :意趣 B、谓曰                       :品尝 C、树林阴                      :遮盖 D、读而心焉                    :仰慕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最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了太守对人们不了解自己的遗憾之情。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也”、“而”字灵活运用,使文章语言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C、【乙】文欧阳修在废书框里发现了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 D、【乙】文看出榜样力量不容忽视,欧阳修以父亲做官办案力求公正、明察秋毫为榜样。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描摹江上美景如两幅图,第一幅水中映月图,第二幅天边云霞图。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联进行赏析。
  • 8、根据课文内容,用规范的汉字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3)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用“。”表达了建功立业,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

    (4)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冰雪世界的句子:

  • 9、班级举办了“绿色泸州·低碳生活”主题班会,以下是小博选取的徒步旅游话题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合江县的“尧坝古镇”,地处川渝黔结合部。始于北宋,兴于明清,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古镇依山傍水,高低错落,一座座老宅古色古香,保存极为完整,大多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的风格。

    【材料二】

    泸州老窖旅游区位于泸州市江阳区三星街国窖广场,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泸州老窖打造的名酒文化旅游区。园区以介绍泸州酒文化为主,有酒史浮雕图、泸州老窖酿酒水源龙泉井、纯手工酿制技艺生产现场、泸州大曲老窖池等景观景点。

    【材料三】

    黄荆老林旅游景区位于川黔两省交界处、古蔺县西北部。森林密布,沟壑纵横、奇峰险石,形成了“奇、幽、深、异、险、密”的景观特点,古树参天,环境幽深,故名“黄荆老林”,是地球同纬度(北纬28°)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

    (1)、小博根据材料二,完成了“徒步旅游”景点推荐卡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一、三补充推荐卡(在②、③中选择一项填写推荐理由即可)。

    “徒步旅游”景点推荐卡

    地点

    推荐景点

    推荐理由

    合江县

    尧坝古镇

    江阳区三星街

    泸州老窖旅游区

    在这里,你能通过酒史浮雕图追溯泸州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探访龙泉井,感受孕育美酒的灵动源泉;走进酿制技艺生产现场,领略传统工艺独特魅力。

    古蔺县

    (2)、班级有很多同学经常忘记随手关灯和关水龙头,如果请你劝导他们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你该如何劝导?
  •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进课堂,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学生护生态、学生态、讲生态、爱生态。 B、315国道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的“中国最美公路”。 C、持续干旱少雨,许多水库的存水量已减少了一倍。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D、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攻克技术难题,科研团队殚精竭虑 , 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B、今年的酒博会特别热闹,摩肩接踵 , 购物体验十分舒适。 C、科学家们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孜孜不倦地研究,哪怕遇到再多困难也从不放弃。 D、著名作家妙手回春 , 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 1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羸弱       推崇       前仆后继       不期而至 B、褴褛       枯躁       妇儒皆知       人情事故 C、绕幸       瞭望       挑拔离间       神彩奕奕 D、孺养       忌纬       不屑置辨       雕梁画栋
  • 13、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职(xùn)   婷(bīng)  而不舍(qì) B、改(zuàn)   皱(zhě)   强不舍(guā) C、热(chì)   睥(nì)   两插刀(lèi) D、午(sháng)  日(yì)   吹毛求(chī)
  • 14、“夜游锦江”是成都最有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之一。请结合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夜游锦江”旅游项目的四大特色(每空不超过6字)。

    【夜游锦江】“夜游锦江”是成都最有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之一。游船沿着锦江穿梭,沿途经过望江楼、合江亭、安顺廊桥等文化地标,游客们可以充分领略到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游玩方式上,除了设有普通的观光游船,还设置有火锅游船、茶文化游船、主题演艺船等类型,游客们可以从中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获得更加充实、愉悦的体验。另外,设计者还通过全息投影、裸眼3D等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光影,使锦江江面上流光溢彩,充满梦幻之感。“夜游锦江”还结合成都的四季特点,打造不同主题的夜游景观。春以“花重锦官城”为题,两岸灯影摹写桃夭灼灼、海棠堆雪;夏筑“清凉锦江”之境,水雾漫卷成烟,冷光蓝波中跃动银鱼投影;秋酿“桂香浮玉宇”之韵,灯光将银杏镀作碎金,簌簌飘落时化作薛涛笺纹;冬描“暖忆蜀雪”之趣,廊桥冰纹光影间跃出川剧脸谱雪花,红光氤氲中飘来醪糟香暖。

    答:①   ②   ③   ④

    (2)、下面是一位游客向“夜游锦江”工作人员咨询购买“鹭栖游船”套票事宜的对话。请结合语境补全空白,注意表达的简明连贯。

    游客:请问,“鹭栖游船”套票包含哪些内容?

    工作人员:①:一是鹭栖船茶套票,包含游船票及下午茶服务;二是鹭栖船宴套票,包含游船票及火锅餐食。

    游客:②

    工作人员:本产品线上线下均可购买。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购买套票的游客,③ , 避免因未预定日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本产品针对儿童有如下优惠政策:身高1.2米及以下的儿童可免费;④;身高1.5米以上的儿童不享受优惠。

    (3)、“夜游锦江”策划组拟为传统节日设计系列活动,请仿照示例,帮他们设计题干要求的另外两个活动。

    【示例】光影幻彩贺新春——除夕夜数字光影秀

    灯谜雅趣闹元宵——元宵夜智趣灯谜会

    答:①端午节:

    ②中秋节: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忘却的魅力

    王蒙

    ①记忆是美丽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记忆力。我记得三岁时候夜宿乡村客店听到马匹嚼草的声音。我记得我小学老师的面容,多年以后,我们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别喜欢记诗,寂寞时便默诵少年时候便已背下来的李白、李商隐、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温庭筠……还有刘大白的新诗: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②记忆就是人,是自己,是活着的同义语。死亡是一系列记忆的消失,活着而忘却等于没活,忘却了的朋友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忘却了的敌意等于没有这个敌意,忘却了的财产等于失去了这个财产,忘却了自己就等于没有自己。我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我敢与人打赌,拿一首旧体诗来,读上两遍我就可以背诵。我一直坚持学习与背诵新的外文单词。

    ③然而,我已不再年轻,我开始惊诧于自己的忘却。我的“忘却”正在与“记忆”平分秋色。

    ④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宁市,中间还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场而闻名中外的巩乃斯河畔的新源县。一九八二年,当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时候,我断然回答朋友的询问说:“不,我没去过新源。”

    ⑤“你去过。”朋友说。“我没去过。”我摇头。“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坚持。“不,我的记忆力很好……”我斩钉截铁。“请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那一年你刚到伊犁,住在农四师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从新源回来,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领事馆。”朋友提醒我说。我懂了。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绝对没错儿!连带想起的还有凌晨赶乘长途公共汽车,微明的天色与众多的旅客和行李。那种熙熙攘攘的情状是不可能忘记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来了呢?似乎看到了几间简陋的铺面式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了呢?为什么竟一点儿也不记得?

    ⑥一片空白,一片茫然,全忘却了!曾经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念念不忘中被遗忘了。新源就是这样一个我去过又忘了等于没有去过的地方!

    ⑦不可思议!

    ⑧但,这是真的!是不可抗拒的!

    ⑨我还忘却了其他东西。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发表出来,我竟连题目都忘了,而年轻时候我甚至能背诵自己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时,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时候,我再次感到一片茫然。

    ⑩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

    ⑪最终,我选择接受现实,我甚至要感激忘却——人们来了,又走了。记住了,又忘却了,有的压根儿没有记。谁能把什么事都记住呢?世界和内心够拥挤的了,而我们,已记得够多啦。

    幸亏有忘却,给我的内心带来了一点天真,一点好奇、一点莫名的释然和宽慰

    首发于《人民文学》1989年第5期,有删改

    (1)、作者在岁月长河中经历了从“记忆”到“忘却”的变化过程,其情感/态度也发生了三次转变。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空格。

    答:①早期:

    ②中期:面对与“记忆”平分秋色的“忘却”,“我”感到惊诧与茫然。

    ③后期:

    (2)、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曾经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念念不忘中被遗忘了。

    (4)、文章结尾句呼应标题“忘却的魅力”,内涵丰富。请先理解再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
  • 16、人生总面临各种选择。某校拟开展以“选择”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
    (1)、【活动一】小说《简·爱》主人公面临选择的情节众多。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情节与原著不符?请先选择再修改不恰当的内容。

    A.简·爱因为想摆脱寄人篱下的痛苦,选择前往洛伍德学校读书。

    B.简·爱因为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选择登报谋求一份新工作。

    C.简·爱因为想得到有尊严的爱情,选择与表哥圣·约翰结婚。

    答:我选 , 修改为

    (2)、【活动二】在研讨环节,同学们围绕“选择”主题,各抒己见。

    小高说:“一次正确的选择就是一次自我觉醒。”

    小新说:“有的人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本身就是自我沉沦。”

    下面哪个人物最能证明小新的观点?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西游记》中的沙和尚       B.《儒林外史》中的牛浦

    C.《水浒传》中的林冲

    答:我选 , 理由是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先生传

    【明】刘惟德

    先生姓杨名学可,其先世居蜀。既长,就学受三经。学既通,丁元季世 , 海内震动,乃道入云南。昆明士子闻先生来,争设席以之。先生讲论六经,由是明公贵人多敬事先生,而心实忌之。先生亦知西南夷不可齐以礼,又不可屈已以从夷俗,寻归西蜀。适遇明氏强盛,以国子助教逼之,先生辞不就职,抱疾杜门自守。

    及圣朝囊括四海,蜀之士人知先生道学之明,叩问座下者无虚日。先生其才而教之,皆有造就。由是先生之师道日彰。未几,蜀邸就封,崇儒重道,乃召先生为国中士子矜式。王又赐田宅于国之大安门外驷马桥北,特书“流水画桥题柱客,清风精舍读书人”列于先生之门。士子从学者皆称为“清风先生”云。

    永乐七年冬,余奉使来蜀,得拜先生。入门则喜松竹满园,葑菲绕蹊,有隐者之趣焉;升堂则喜诗书盈案,琴瑟在前,有长者之风焉。先生坐定,余益喜而敬曰:先生少时奔赴远方先难也,暮年遇贤王厚恩后获也,命也。于是乎先生之清风矣,高节遂矣,宜夫门人弟子以清风先生称之。”

    刘生曰:“先生居精舍,子孙娱老,师生论道,陶然为尧舜子民。”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丁:遭逢。②季世:末年。③明氏:元末割据西南的一个政权。④蜀邸:蜀王。⑤矜式:楷模。⑥葑菲:蔬菜。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争设席以之       延:邀请。 B、归西蜀       寻:寻找。 C、其才而教之       随:根据。 D、清风矣       远:远播。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及圣朝囊括四海,蜀之士人知先生道学之明,叩问座下者无虚日。

    (2)先生少时奔赴远方先难也,暮年遇贤王厚恩后获也,命也。

    (3)、杨学可为何得名为“清风先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镆邪

    【南宋】辛弃疾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仔细挑灯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注释】①此诗作于立志抗金的作者被罢官隐居时。镆邪,古代宝剑名。

    (1)、有人说,诗中的“镆邪遭遇”象征“作者处境”,你是否认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2)、同为“挑灯看剑”,“试与仔细挑灯看”与“醉里挑灯看剑”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作答。
  • 19、按要求作文

    苏轼在浮沉人生里种下豁达,宋濂在求学经历里种下勤奋,舒婷在历史褶皱里种下希望。穿越文学星火,轻抚时光褶皱,你是否也想为自己种下一点什么?

    请以“我在________种下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补全题目(示例:我在剪纸里种下传承;我在屏幕前种下自律),再完成作文;②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

  • 2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瓷行天下的传奇

    ①中国瓷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化商品。它以泥土为骨、火焰为魂,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传播给全世界人民。

    ②早在商代,工匠们就用高岭土烧制出原始青瓷,其釉色泛着青玉般的光泽。宋代汝窑的天青釉瓷器,在釉面自然形成的冰裂纹中,藏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诗意想象。至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外销瓷”,将中国花鸟山水与欧洲纹章、风景图案融合创新,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欧洲,成为皇室及贵族竞相追捧的奢侈用品。

    ③而瓷器的全球化贸易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那时已通过“陶瓷之路”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明代中期,中国瓷器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到17世纪,每年约有20万件瓷器被运往欧洲,在18世纪,这一数字更是激增至百万件。瓷器因其珍贵性被誉为“白金”,成为欧洲上流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④18世纪之后,欧洲以技术模仿和规模化生产优势逐渐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瓷器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然而,中国瓷器的艺术价值在西方世界并未减色,反而更加珍贵,倍受推崇。20世纪初,英国著名收藏家大维德收藏了超过1400件中国瓷器 , 其中的宋代汝窑藏品,最能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被公认为是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

    (摘编自《网界》,有改动)

    瓷器贸易的全球化启示

    ①瓷行天下的传奇启示我们: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本质上是双向对话过程。只有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转化,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共生共荣。

    ②中国瓷器在对外贸易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主题融合。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规模输往欧洲。在满足西方社会奢侈品需求的同时,主动融入欧洲文化,瓷器纹样从中国的传统山水花鸟演变为欧洲纹章、风景等创新题材。这种文化调适,既体现了中国匠人的开放精神,也反映了欧洲社会对东方美学的主动接纳。

    ③中西方交流互动,还需直面技术博弈的挑战。18世纪后,欧洲通过技术模仿和规模化生产,制造大量本土化瓷器,削弱了中国瓷器的市场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瓷器并非简单的商业模仿,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对陶瓷艺术进行了迭代更新。这种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中西方“技术-文化”双重互动,揭示了全球化贸易进程中竞争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④跨越千年的瓷器贸易,还是跨国艺术传播的媒介。20世纪初,英国收藏家大维德成立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 , 收藏了1400余件中国瓷器。基金会对中国瓷器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外公开办展览,让西方社会尽情品鉴中国瓷器的艺术价值。其中,宋代汝窑的天青釉色与极简风格影响最为深远,在西方艺术界树立起“内敛”的审美范式,成为西方现代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有改动)

    (1)、“瓷器贸易”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
    (2)、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谈及“英国收藏家大维德收藏1400余件中国瓷器”,作用有何不同?
    (3)、如果要将甲乙两文合为一篇文章,有同学提议将两文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你是否同意?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上一页 342 343 344 345 3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