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柯山下有水,古称柯水,水上有桥,故名柯桥,请你阅读下面柯桥部分地名资料,完成后面任务。

    地名

    由来

    探究

    兰亭

    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汉代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

    地名是地方的指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根据以上地名:推断表中第一列柯桥各地命名方式主要分为:

    ①____;

    ②____。

    滴渚

    (越中杂识》载:“离渚,在府城西三十里,发yuán____于西南诸山,回盘旋,合于离渚。居民数十家,俱傍山倚竹而居,曲涧小桥,境界

    yōu____静。”故称“离渚”,又称滴渚

    夏履桥

    相传,夏禹治水经此,“冠挂不顾,遗履不蹑”。后人念其功,建桥以志,命名“夏履桥”,这个小镇的名字就随了桥名。

    齐贤

    齐贤,又名下方桥。相传,东晋王羲之等曾在此齐集名贤,饮yín____诗,“齐贤”之名由此而来。

    华舍

    据《绍兴市志》记载,三国时魏国的宰相华歆来此寻找管宁,后定居于此。从此,华歆居住繁衍的地方叫华舍,管宁居住繁衍的地方叫管墅。

    稽东

    稽东位于柯桥区南部,因地处会稽山东麓,故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冠挂不顾”中加点字“冠”的正确读音是(  )

    Aguān    B:guàn

    (3)、兰亭风景区中王右军祠的抱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几番诗酒,幽怨寄怀香草。下列选项,最有可能是下联的一项是(  )
    A、幽情共叙,极目山林咏觞 B、尽得风流,毕生寄迹山水 C、半世功名,寥落紫怀竹雪 D、万古才华,旧游忆著山阴
    (4)、完成上面表中的探究任务。
  • 2、任务二:讲述“家风故事”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写作。

        家,不只是居所,也是心灵的归宿、精神的港湾。家风体

    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藏在长辈的教导里,写在泛黄的家书中,也融入日常的相处里。请以“我的家风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 3、任务一:设计主题海报

      仔细观察右图宣讲活动海报上的图片,为上联“灯前展卷一家暖”选择最恰当的下联。(   )

    A、全家共读绽笑颜 B、堂上承训百代贤 C、妙笔生花满室香 D、书香满屋育栋梁
  • 4、阅读《倾尽此生付长空》,完成“布置杰出人物长廊”任务。

    倾尽此生付长空

    舒德骑

    他担任过游击队侦察员、机械师,最终成为优秀的飞机设计师。

    他主持研制的歼-10飞机,曾4次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他,就是被誉为“歼-10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聰。

        “我们要搞一架真正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先进战斗机”

        1930年3月26日,宋文聰出生在云南昆明。在战乱和贫困中长大的宋文,心中深藏着一个愿望:“长大一定要开飞机去‘东三省’,去炸日本鬼子!”

        1958年,我国“东风113”飞机研制刚起步,还是大三学生的宋文便参加了这个项目。他一干就是好几年,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年轻人的花前月下,也没有回家探望过父母。

        工作期间,宋文聪发现我们仿制的苏联飞机结构,还存在着不少设计缺陷;而照搬苏联飞机的研制体制,也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照着别人的脚印走,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飞机的道路来!”

        1960年7月,宋文聰分配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从事飞机设计工作。1965年,宋文聰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他满怀留恋地说:“虽然脱掉了军装,但我们的使命没有变。”

        1981年10月,在我国第二代歼击机——歼-7Ⅲ研制进退维谷之际,宋文聪临危受命,担任总设计师。他在一个新机研制的方案评审会上说:“我们要搞一架真正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先进战斗机,一架能在未来10年或20年都不落后于世界的飞机!”

        1986年7月,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聪为中国第三代歼击机——歼-10的总设计师。这一年,宋文聰已经56岁了。

    “从今天起,我的生日改成3月23日”

        太阳渐渐升高,天空终于裂开了云缝。

        全场的人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即将首飞的歼-10飞机发动、滑行、加速……飞起来了,飞起来了!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有人把鲜花抛向天空,向飞机和飞行员致敬。

        宋文平静地站在观礼台一侧。他手搭在前额,注视着飞机冲进云层,爬升到更高的天空。人们无从知道,此时他在想些什么——或许,他想起童年时,日本飞机在家乡狂轰滥炸的情形;或许,他想起少年时心中怀揣的蓝天梦;或许,他想起几十年来,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的岁月……飞机从天空俯冲而下,飞过主席台上空,从远方直奔跑道而来,大家又一次屏住了呼吸。飞机平安着陆,稳稳地停在跑道上。

        首飞成功了!机场上沸腾了,人们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A】当试飞员走下飞机,宋文第一个上前和他紧紧拥抱,眼中满是泪水。

        “这一天,我整整盼了30多年!从今天起,我的生日改成3月23日!”

    “我们给空军造的这架飞机,一定不能让它留下任何遗憾”

        飞机虽然上了天,可宋文不敢有丝毫懈怠,调整试飞、定型试飞……许多要飞的风险项目,都是我国军用飞机从未有过的。

        一天,飞机完成了第一次超声速飞行,同志们都兴高采烈,宋文却眉头紧锁。

    “宋总,今天飞行很顺利呀,您为什么还忧心忡忡呢?”

    “飞行数据我看过了,还有些不理想。”

        他把当年风洞试验数据和现在的试飞数据进行了反复对比,大家终于发现了两组数据存在的差异。

        “其实,影响一两项飞行指标,妨碍并不大。”有同志发言。

    “两组数据虽有一定差异,但重要的是并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有人附和道。

        【B】“不行,”宋文聪斩钉截铁地摇摇头,“我们给空军造的这架飞机,一定不能让它留下任何遗憾!”紧接着,他提出了4条改进意见。

        什么?要做这么大的改动?!大家全都蒙了——先不说上级同意与否,就是在相关单位,也必然会引发不小的地震。不仅会打乱飞机生产厂的计划,还意味着工厂前期生产所用的模具、零部件等有一部分要报废。

        “不管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客观原因,也不能凑合,必须立即着手进行改进!”宋文聪语气坚决。

        一时间,各种闲言、牢骚、抱怨,甚至怒气,明里暗里都冲着宋文聰而来。“这个老头,真是太固执了,那是水泼不透、针插不进!”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文委托副总设计师杨伟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十几轮研究和协调,统一认识,拟定新的生产方案,最终创造了18个月生产6架改型飞机的奇迹。

                         ____.

        2007年2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歼-10飞机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如果要说我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人的寿命太短,时间太少了。如果人能够活到100岁、200岁,那我还能为自己的国家研制几架飞机。”当记者们向宋文聰表示祝贺,问他生命中还有什么遗憾时,他爽朗地笑着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2016年3月22日,就在歼-10成功首飞纪念日的前一天,宋文聪流然长逝。

    “他一定去了离翱翔的飞机最近的地方。”他最亲近的学生副总设计师杨伟说。

    (选自《解放军报》2023.10.10,有删改)

    (1)、借助小标题,可以快速理清文章脉络。请你通览全篇,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为了布置学校杰出人物长廊,请你完善宋文人物卡片制作。

    人物卡片

    典型镜头

    人物介绍

    为了全面细致展现人物形象,小组要在人物卡片中添加“典型镜头”一栏。请你从文中划线的两个镜头中任选一处作赏析式批注。

    请结合本文,参照下面李公朴的人物介绍示例,为宋文写一段精要的介绍文字,70字左右。

    李公朴: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是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3)、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宋文以毕生奋斗实现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A.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祥子《骆驼祥子》

  • 5、阅读《苦瓜不苦》,完成“撰写文本赏析笔记”任务。

    苦瓜不苦

    葛取兵

        ①夏至未至,天气却燥热起来,喉咙似乎堵了一团火,“滋滋”地烧。乡下的老母亲闻讯捎来一包苦瓜干,清火,祛热。“这是去年的陈货,今年的苦瓜正在园子里长着哩。”母亲说。【A】我仿佛看到了菜园的苦瓜长势正欢,像疯跑的孩子,与风,与阳光,与蝴蝶。

        ②苦瓜,应该是少年时最不喜欢的菜肴了;因为它苦。人到中年,苦瓜又成为我最喜欢的蔬菜之一,也是因为它苦。

        ③苦瓜藤小,叶细,占地不多。母亲让它们屈居在菜园子周边,它们易安家,对肥料要求不苛刻。挖几个坑,点上几粒苦瓜种子,春雨过后,种子就迫不及待地从土壤里探出头来。几缕阳光,几丝微风,它们便茁壮起来。黄花满藤,招蜂引蝶,过些时日,花朵变成了一条条苦瓜,略弯,青皮,皮上满是皱纹,其貌不扬。

        ④苦瓜的吃法不简单。一条苦瓜一刀切成两半,细细刮尽中间软软的瓤,反扣在砧板上,用刀切成细细的薄片,一定要斜着切,越斜越好。再用盐揉搓,要狠心揉掉青绿的苦水,再放进清水里漂一段时间,沥干水,等待下锅。炒苦瓜,关键油要重。最经典的炒法就是切几块肥肉,先煸出油,再放入苦瓜清炒。母亲会放几粒豆豉。清炒苦瓜,清爽回甘,是盛夏佳肴。我最喜欢苦瓜炒鸡蛋,金黄的色,翠绿的心,淡淡的苦,给夏日带来盈盈凉意。

        ⑤苦瓜也是一味中药。母亲60多岁时患上了糖尿病,苦瓜就成了母亲的主菜,甚至用苦瓜干代替了茶叶泡茶喝,一吃喝就是20多年。如今母亲八十有五了,身体还不错。我想苦瓜是大功臣。

        ⑥苦瓜老了,老得开了嘴,露出了内里。鲜红的色泽,是果肉,里面包含着苦瓜的种子,软糯清甜,带着特有的清香。苦瓜从青到黄,再到红色,其苦瓜瓤此时却变得甜蜜,成了少年时代难得的零食。其实这是植物的计谋,因为甜美,它们的种子才会被鸟兽带到远方,生根发芽,开启又一片新的天空。

        ⑦人也是奇怪。年轻时喜欢甜味,到了年长,回到乡下,却爱上了苦瓜和苦瓜藤。观察苦瓜的生长,是少年时的一件趣事。我最喜欢蹲在苦瓜身边,观察它的成长,看久了,再起身,奔跑在畦埂上,抓蜻蜓、捕蝴蝶、捉蚂蚱。如今站在苦瓜架的下面,却是另一种感触。瓜藤的奋勇向上,隐藏着无限的生命力。而苦瓜碧绿,或隐或藏,在瓜叶中摇曳生姿。苦尽,才能甘来。

        ⑧炎炎夏日,来一盘清炒苦瓜。少许清油,些许精盐,足矣!【B】一著入口,慢慢地咀嚼先是一丝苦味在舌尖上洇开,散尽褪去,一丝甘甜凉意渐渐地漾满了整个口腔。

        ⑨苦瓜,其实不苦。

        【注释】①洇(yīn)开:指液体在纸或其他物体上扩散渗透。

    (1)、本文围绕“苦瓜”写了哪些内容?通读全文,简要概括,补全下面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苦瓜的外形、① 、② 、药用价值、繁衍,及由此引发的思悟。

    (2)、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A】我仿佛看到了菜园的苦瓜长势正欢,像疯跑的孩子,与风,与阳光,与蝴蝶。(多种修辞手法的融合)

    【B】一著入口,慢慢地咀嚼,先是一丝苦味在舌尖上洇开,散尽褪去,一丝甘甜凉意渐渐地漾满了整个口腔。(加点动词的精妙运用)

    (3)、作者借苦瓜寄托了丰富的情思,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苦瓜,其实不苦”这句话的理解。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甲】杨大年每欲作文,则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弈棋,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以小方纸细书,挥翰如飞,文不加点。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录,门人疲于应命。顷刻之际成数千言真一代之文豪也。

        【乙】杨大年为学士时,草《答契丹书》云“邻壤交欢”。进草既入,真宗自注其侧云:“朽壤、鼠壤、粪壤。”大年改为“邻境”。明旦,大年以书有所改,为不称职,当罢,因亟求解职。真宗语宰相回:“杨亿,真有气性。”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有删减)

    【注释】①杨大年:即杨亿,北宋文学家,字大年。②博:弈棋一类的游戏。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字。

    每欲

    不妨构思

    学士时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顷刻之际成数千言真一代之文豪也。

    (3)、【甲】文通过哪些场景展现杨大年的“文豪”形象?请简要概括。
    (4)、【乙】真宗评价杨大年“真有气性”,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 7、任务二:观名士风骨

    ◎阅读下面诗歌

    山中赠诸暨丹丘明府

    唐·秦系

    荷衣半破带莓苔,

    笑向陶潜酒瓮开。

    纵醉还须上山去,

    白云那肯下山来。

    【示例】设计理由:“破”字可写得粗朴随意,如在“石”字与“皮”字交接处留出残损痕迹,仿佛展现出荷衣残损之状,破衣与“莓苔”相映,既营造出自然闲适纵醉还须上山去, 的氛围,也显示出诗人的清贫、不修边幅、率性洒脱的形象。

    【注释】①陶潜:东晋诗人陶渊明,性嗜酒,热爱自然,辞官后归隐田园。

    诗歌中,精妙的字词营造了氛围,体现了诗人的志趣追求,如何书写能更好地呈现这种效果?请从以下选项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进行设计并简述理由。

    A. 笑 B.去

  • 8、任务一:辑美德箴言

    同学们以“古诗文中的先贤美德”为主题制作资料卡,请将卡片填写完整。

    诗句摘录

    美德内涵

    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安贫乐道

     ,灌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清廉自守

     , 。(杜甫《望岳》)

    志存高远

     , 。(陆游《游山西村》)

    乐观豁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 9、阅读活动倡议书,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

    阅读为我们的精神成长 diàn①____基。当你静静níng②____望书页,那些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字,正在悄然哺(A. bǔB.fǔ)育我们的心灵。

    在此,我们倡议大家:享受阅读,让书籍融入生活;汲取智慧,让美德化为行动;心得分享,让温暖传递校园。让我们携手,在文字中遇见更广阔的世界。

    校学生会

    2025年6月26日

    (1)、结合语境,将倡议书空白处填写完整。

    diàn基  níng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A、 B、
    (3)、倡议书中划曲线短语的结构不一致,应把“. "改为“ ”,使语意更通顺。
  • 10、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有人偏爱在屏幕前轻点指尖云游四海,有人执着于用脚步慢慢丈量古城街巷;

    有人为登顶雪山日夜跋涉,有人为一朵小花驻足停留……

    什么是“游”的真正意义?过程的体验?结果的抵达?……请结合材料和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可叙写故事,可抒发感想,可阐述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出现透露作者身份的真实信息。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

    莲实之味,美在清晨,水气夜浮,时正足,若日出露 , 鲜美已去过半。当夜宿岳王祠侧,湖莲最多。晓剖百房,饱啖足味。藕以出水为佳,色绿为美。旋抱西子一弯,起我中山久渴。快赏旨哉!口之于味何甘哉!况莲德中通外直藕洁秽不可污此正幽人素心能不日茹佳味。

    (二)

    桂花最盛处,惟南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弄者,其林若墉若栉 , 一村以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蹇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就龙井汲水煮茶,更得僧厨山蔬野蔌作供,对仙友大嚼,令人五内芬馥。归携数枝,作斋头伴寝,心清神逸。虽梦中之我,尚在花境。

    (三)

    飞雪有声,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暗想金屋人欢,玉笙声醉,恐此非尔所欢。

    (选自明·高濂《四时幽赏录》)

    [注释]①若墉若栉:像高墙像梳子。②蹇(jiǎn):指驽马,也指驴。③高濂:浙江钱塘人,明代戏曲家、收藏家,能诗文,其诗得乎自然,以悦性情。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时正足          

    若日出露

    花为业          

    在竹间最雅

    (2)、用“/”为文中的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况莲德中通外直藕洁秽不可污此正幽人素心能不日茹佳味

    (3)、《四时幽赏录》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勾勒西湖四时雅趣,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做了哪些充满趣味的雅事? 
    (4)、品味诗境,你认为诗人李日华与《四时幽赏录》的作者高濂能否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请结合诗、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题画

    明·李日华

    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

    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

    [注释]①题画:为画作题写的诗,常与画面内容、意境或画家情感相关,是诗画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②李日华:浙江嘉兴人,为人和易安雅,淡于仕进,能书画,善鉴赏。③水国:多河流、湖泊的地区。

  • 12、阅读下面这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选编自《中国乡村旅游白皮书2024》)

    [材料二]

    这个“五一”,新昌以诗画山水为卷,以多元活动为笔,绘就了一幅文旅融合的火热图景。网络平台上满屏都是新昌乡野美景,相关直播账号获赞无数,乡村旅游成为“流量担当”。

    天姥山的“诗意神游”活动展现出新昌的文化厚度,沿着谢灵运曾踏足的古道,游客们穿汉服、吟唐诗、赏云海,沉浸式感受“浙东唐诗之路”的魅力;下岩贝音乐节以“音乐+露营”的创新模式,吸引3.74万音乐爱好者汇聚;上海、杭州等地的户外俱乐部纷纷将盐帮十八渡、安山古道等徒步路线列为“五一”首推目的地;民宿更是创造“满房神话”,全县20家等级民宿平均入住率达79%。不少游客感叹:“新昌的乡村不是匆匆一游的‘打卡地’,而是让人想放慢脚步、长住下来的‘理想乡’。”

    (选编自“新昌融媒”公众号:“五一”新昌文旅热力全开,2025-05-07)

    [材料三]

    枫家潭村,位于钦寸水库下游,一到夏季,各地游客蜂拥而至,前来游玩避暑。“清凉经济”为枫家潭村带来了足够的人气,但淡旺季明显:每年夏天一过,小山村就会变得冷冷清清,江边的小木屋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关门谢客。

    转机出现在2024年春天。新昌县启动建设“东江十里 风起大明”和美乡村示范带,旨在串联起沃洲镇东郑村的库区风光,羽林街道铁顶山的台地风貌、芦士的山林野景以及枫家潭的水墨风情。

    枫家潭村的露营小集便是其中一个建设项目。原来那里一片荒地,经过打造后变身露营草坪,配备帐篷、小木屋、流动厕所等,还有满足亲子游玩需求的大沙坑。原本枫家潭村的旅游旺季大概就三四个月,现在有了这个大草坪,即使到了秋冬季,村里也一样热闹。

    2024年10月,浙江省第五届生态运动会(新昌站)开幕式在黄泽江畔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600多名运动爱好者参加,枫家潭村就是其中一站。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政府还引入了专业团队,用专业之手点化乡村。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骑行露营、亲子马拉松等特色活动,为枫家潭村集聚了人气。

    (选编自“新昌融媒”公众号:“网红村”有了新流量,2025-01-17)

    (1)、选出以下推论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   )
    A、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20-2024年间我国农村地区接待游客量呈总体上升趋势。 B、盐帮十八渡、安山古道等路线成为外地游客节假日徒步的首推路线。 C、枫家潭村的旅游热度,在于该村持续不断举办各种活动。 D、从“短期打卡”转向“深度运营”,乡村旅游发展需多方协同发力。
    (2)、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新昌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火爆的原因。
    (3)、某村旅游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同学们采访了当地村民,请你根据采访笔录,运用材料信息,为该村旅游建设提出三条可行的建议。

    采访笔录(部分)

    我村位于两省交界处,“白壁、青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与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前几年,政府主导建起仿古街、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修建了酿酒、豆腐等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由于土地流转,村里青壮年劳动力有剩余。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三游华山

    贾平凹

    ①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

    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得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③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④两次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1)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地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2)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 , 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⑤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

    (有删改)

    (1)、【抓住标题·理游踪】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所至

    所见

    所感

    四月

    华阴

    干河之中满是石头,形态各异

    五月

    神静身爽

    六月初

    谷口

    水清,石多

    蛮够兴趣

    (2)、【着眼字词·品意蕴】

     “眼中景,心中意”,请结合语境品析下面这组句子(关注加点词)。

    ①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地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

    ②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3)、【聚焦内核·明特色】

    文中学生认为作者“三去华山都半途而废,好的还在山上”,你认为作者游“好”了吗?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4)、【探究名著·拓视野】

    人生之游,滋味各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之游”被喻为“淬着火的征途”。请结合作品中两个具体情节,分析他如何在“游”中完成淬炼。

  • 14、阅读表格,完成各题。

    分类

    点评

    诗句

    闲游

    步入古寺,幽静空灵。

    ,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羁游

    天涯远走,无所归依。

    此地一为别,。(李白《送友人》)

    宦游

    超越时空,旷达豁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万物匿迹,独见幽人。

    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壮游

    大鹏南徙,壮阔追寻。

    水击三千里, 。(庄子《北冥有鱼》)

    将“游”主题诗文编辑成册后,同学们欲制作封面,请你来献策:①为诗文集取一个名字;②从以下选项中任用两个元素构成封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A.飞鸟          B.亭台          C.马车           D.    ▲    (可自拟)

    ①诗文集名称:

  • 1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游中可览天地,游中可见自我。

    我们可以走向广阔的世界:去勃朗峰顶,观白云缭绕,赏轻歌màn(   )舞;去长江源头,入琼瑶仙境,感①____(A.触目惊心  B.目眩神迷);去丽江古城,览亭台楼阁,听流水潺潺;去山城新昌,____,____。

    亦可走向多姿的生活,不让脚步②____(A.戛然而止  B.踟蹰不前):一出社戏,月夜嬉闹归航,童年记忆深藏:一梦延安,脚步响在脑(   ),欢喜润了眼眶;一盏灯笼,挑满人情shì(   )故,情思铿然燎原。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轻歌màn舞        人情shì故        脑

    (2)、根据语境,为①②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填选项)。

            ②

    (3)、以家乡新昌为内容,参照文段划波浪线处,仿写句子。

    去山城新昌,

  • 16、阅读材料,完成两题。

    [材料一]

    斿    

    读音:liú

    解说:“游”的最早写法。甲骨文中,左上方是一杆飘扬的旌旗,右下方是一个“子”字。

    含义:表示古代旌旗末端下垂的飘带等饰物。

    游    读音:yóu

    解说:因旗帜的飘带被风吹动,像水流,后人在“斿”前面加上了“氵”,就出现了“游”字。

    含义:①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②从容地行走;闲逛。

    ③交往;来往。

    ④不固定的;流动的。

    ⑤江河的一段。

    遊    读音:yóu

    后来运用中产生一些义项分化。《古汉语词典》注:凡有关水中的活动,一般用“游”;而有关陆上的活动“游”与“遊”可通用。用作姓氏或人名一般不混用,如“陆游”。

    [材料二]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式”,“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等字。形声字最多。

    (节选自《经典常谈》)

    (1)、根据材料一,给下面的“游”字匹配合适的含义(填序号)。

    泳:        览:        黄河下

    (2)、从造字法看,“斿”字属于会意字,后来加上“氵”和“辶”成了“游”和“遊”,“游”属于字。
  • 17、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表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包含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8、同学们在名著阅读过程中采用了整合列表的方式来展现成果,请一起完成表格。

    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

    圈点批注从“细”处读

    阅读“祥子买车”的片段并做批注。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找找自己的脸,越照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选自《骆驼祥子》第一章)

    我的批注:

    关注突变从“深”处读

    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个人物分别写出因这个人物的出现、消失而导致主人公命运改变的相关情节。

    A.《骆驼祥子》虎妞                B.《骆驼祥子》曹先生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赫来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冬妮娅

  • 1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挂在墙上的蒲扇

    丁立梅

    ①逛街,偶见一地摊,摆在护城河畔,卖些杂七杂八的物什,有针头线脑、鞋垫淘米篮子啥的。在地摊一角,竟横七竖八摆了些蒲扇卖,扇面上烫了画,小巧盈手,更像工艺品。

    ②这是走了样的蒲扇,但到底是蒲扇,心底泛起久别重逢的欢喜。我停下来买一把。那人问,买了作什么?我答,回去挂墙上。

    ③记忆里,没有蒲扇的夏天,哪里叫夏天?

    ④小时候,夏天纳凉的唯一工具,是蒲扇。哪家少得了它?卖蒲扇的男人,担着一担子的蒲扇,到乡下来。他手里擎把大蒲扇,大烈日下,边扇风边挡太阳。主妇们围拢过去挑,七嘴八舌。其实有什么可挑的?都是一样的,簇新簇新的。新做的蒲扇,面容洁净,笋白着。闻闻,有股类似于麦秸的味道。

    ⑤买回的蒲扇,主妇们都用布条,把边子重走上一遍。镶了边的蒲扇,有些沉,扇的风,不爽快。但耐用啊,即使天天摇,一个夏天也摇不坏,可以留着,待下一年夏天再用。

    ⑥[A]晚上,村人们三五个聚一起,在空地上纳凉。人人手里一把蒲扇,不紧不慢地摇,摇出了不少的俚语笑话。孩子们是绝没有耐心摇蒲扇的,他们呼朋引伴,一窝蜂地钻草堆、蹲草丛,玩得汗流浃背。总有母亲,捉了自家的孩子,用蒲扇在他(她)屁股上敲两下,怒斥:你能不能安神点?瞧瞧,刚洗完澡的,身上又淌湿了!

    ⑦理她呢。撇撇嘴,嬉皮笑脸,“哧溜”一下,如小泥鳅似的滑开去。[B]草丛里的热闹,永远吸引着孩子。萤火虫装了大半瓶。玩着,玩着,孩子们已不理会了,瓶子多半被随手扔了。第二天晚上,另找了空瓶子来,再捉。夏夜的天空下,萤火虫永远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⑧玩累了,一个个躺到自家搭在门前的门板上,安静下来。夜渐渐深了,四周的声音,渐渐隐伏于夜的深处。这个时候,稻花的清香,随着风飘来,一阵一阵。有鸡在梦中打鸣。天上的星星,繁密得像撒落的米粒。

    ⑨祖母摇着蒲扇讲故事,重重复复讲的都是小媳妇遇到恶婆婆了。[C]她摇着摇着,那速度就慢下来,嘴里的呢喃,终至消失。鼾声起。我们抬眼看她,她坐在椅子上,头垂着,嘴巴微张。握蒲扇的手,也垂着。我们扯拉她手里的扇子,祖母惊醒,用扇柄轻敲我们的手,笑说,调皮啊。复又摇起来……

    ⑩这样的景,再无处可寻。曾经一个个摇着蒲扇的人,都跟着岁月远去了。我的外婆走了,我的祖母走了。而我每次回乡下,母亲总要告诉我,哪个我熟悉的乡亲,也走了。偌大的乡下,再不见了蒲扇的影子。家家都装电扇了,甚至蚊帐里,也挂上一台。仿佛这承载了三千多年历史的蒲扇,从不曾来过。

    ⑪我把新买的蒲扇挂上墙。我指着它,告诉邻家三岁小儿,我说这叫蒲扇,是用来扇风的。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文中画线的三处场景哪一处最打动你?请仿照示例,撰写推荐语。

    [示例]

    推荐场景:主妇们围拢过去挑,七嘴八舌。其实有什么可挑的?都是一样的,簇新簇新的。新做的蒲扇,面容洁净,笋白着。闻闻,有股类似于麦秸的味道。

    我的推荐语:这段文字如同一幅鲜活的市井风俗画,写出了那个年代蒲扇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一句“有什么可挑的”,道尽平凡日常的质朴与真实。对新蒲扇“面容洁净”的描写,以及那股麦秸味的捕捉,更是调动视觉与嗅觉,让新蒲扇的质感跃然纸上。

    推荐场景:我选(填序号)

    我的推荐语:

    (3)、“我指着它,告诉邻家三岁小儿,我说这叫蒲扇,是用来扇风的”,戛然的结尾,欲言又止,意蕴深厚,联系全文,揣摩“蒲扇”之于作者的情感意义。
  • 20、阅读[甲]文[乙]诗,完成各题。

    【甲】木兰等三条

    明·冯梦龙

    秦发卒戍边,女子木兰悯父年老,代之行。在边十二年归,人无知者。

    韩氏,保宁民家女也。明玉珍乱蜀,女恐为所掠,乃男子饰,托名从军。调征云南,往返七年,人无知者,虽同伍亦莫觉也。后遇其叔一见惊异乃明是女携归四川。当时偕呼为“贞女”。

    黄善聪,应天淮清桥民家女,年十二,失母。其姊已适人,独父业贩线香。怜善聪孤幼,无所寄养,乃令为男子装饰,携之旅游庐、凤间者数年,父亦死。善聪即诡姓名曰张胜,仍习其业自活。同辈有李英者,亦贩香,金陵来,不知其女也,约为火伴,同寝食者年。

    (选自《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明玉珍:元末随州人,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攻入四川,自称珑蜀王。②线香:一种用香料末制成的细长如线的香。

    【乙】咏绣障

    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释】①绣障,即刺绣屏风。②床: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③安:安置,摆放。

    (1)、解释[甲]文中的加点词。

    在边十二年 

    男子饰

    金陵来      

    同寝食者

    (2)、用“/”为[甲]文中的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后 遇 其 叔 一 见 惊 异 乃 明 是 女 携 归 四 川。
    (3)、分析[甲]文中的木兰、韩氏、黄善聪“女扮男装”的原因。
    (4)、读[乙]诗,赏析画线句的妙处。
    (5)、“词云图”是一种将高频词汇以更大、更醒目的字体显示,形成云状布局,帮助快速捕捉文本核心内容的图表。请根据[甲]文和[乙]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力量”给下面的词云图补充两个关键词,并说明理由。

上一页 210 211 212 213 2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