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你围绕教材中多篇课文内容,阅读并完成有关任务。

    修qì①一新的小屋前,驿路梨花香气四溢,处处开放,这是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写照;记忆中花串稀零的紫藤萝,再见,却开得如此繁mì②,这是对生命的礼赞,引人xiá③想;而井冈山上傲然挺立的翠竹,在风雨中舒展身姿,那是革命者坚(A)不拔精神的象征;草原上毫不起眼的点点野花,也能将最纯真的快乐,带给被困地心世界的女孩……花与竹,无论俗艳挺拔,都是大自然深思熟虑、精雕细(B)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精神的光芒。

    (1)、根据内容为①②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根据语境,为文中(A) (B)加点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A.B. 

    (3)、为画横线成语“深思熟虑”的“熟”选择正确释义(   )

    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C、熟练; D、程度深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中加点的 “却” “礼赞” “挺立”,词性分别是:副词、名词、动词。 B、“驿路梨花处处开放” 与 “紫藤萝开得繁密” 两句中, “处处开放”和“开得繁密”均为动补短语。 C、“精雕细琢的语言”“顽强地生长”“生命的礼赞” 三个短语结构相同,均为偏正短语。 D、文段中提及的《井冈翠竹》,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写翠竹在革命岁月中的经历,象征革命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 2、作文。

    世界是待拆的诗集:长妈妈赠予鲁迅童年的暖意,紫藤萝赠予宗璞生命的希望,七千米深海赠予科研者澎湃的心跳。你的人生行囊里,是否也珍藏着世界赠予你的独特礼物?

    请以“赠予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进行作文;②自定立意,有真情实感;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中“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诗人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作答。
  • 4、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轮盘活字印刷术

    王祯

    今印刷又有巧便之法,造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以耐用之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做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榻榍之。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为优化选字程序,用轻木造大轮,其轮盘径可七尺,轮轴高可三尺许。上置活字版面,各编号码,上下相次铺摆。凡置轮两面,一轮置按韵板面,一轮置杂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 , 又可补还韵内,两得便捷也。

    (节选自王祯《农书•轮盘活字印书法》有删改)

    【注释】①锼sōu,此处动词,指挖槽或雕字。②“榍”xiè,在此为“加固、固定”。③“坐致”,指轻易实现,轻易获得。④讫:完毕。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

    (2)、与《活板》中的印刷术相比,本文介绍的轮盘活字印刷术更加先进。请分点概括其优势。(至少列举两点)
  •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 濯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之久而不去        仔细看 B、徐以酌油沥之        同“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沾染(污秽) D、濯清而不妖    水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同予者人        水澹澹 B、我酌油知之        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钱不湿        濯清涟不妖 D、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A、(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没有藤蔓和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种植。 B、(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没有藤蔓和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C、(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种植。 D、(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4)、下列内容在两文都涉及的一项是(  )

    A. 生活场景的描绘     B. 自然景物的描写     C. 处世态度的揭示     D. 托物言志的写法

  •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最后呐喊

    李骏虎

    ①日本投降的消息沸腾了昆明。中国得到了期待中的胜利,但还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和平,闻先生几乎日日都在大声疾呼“要和平、反内战”。

    ②只有让青年们动起来,国家才有希望。闻先生非常在乎青年的态度,他用演讲的方式鼓励青年积极投入反内战运动。这时他身边的青年空前多起来,三万多名青年学生罢课抗议。军警向集会的学生投出了手榴弹,有三名学生和一位中学教师牺牲,很多人都受伤了。昆明的爆炸声震惊了全国,各地学生纷纷起来投入到反内战运动中。

    ③跟闻先生一起战斗的教授多是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成员,如费孝通、李公朴两位民盟教授都和他站在一起。闻先生担任民盟云南省支部的代表。他以民盟代表的身份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表达民主人士对和平建国的强烈渴望与诉求。

    ④一天,他在民盟云南支部会议上抖开一张大字报来给各位看,上面大部分是民盟的教授,因为教授们支持学生反内战运动,当局希望他们被点名后都识相地闭嘴。对此,闻先生十分愤怒:“他们写大字报,我们就联名给美国外交大使马歇尔写信,让他明白美国援助的武器都被国民党用来屠杀人民和青年了,美国应立即停止对国民党的支援,这样中国才能停止内战!”

    ⑤昆明的青年学生积蓄起海啸般的力量,就要冲垮和消灭这旧世界了。五月,随着抗战胜利,教育部宣布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复员北返。昆明的高原上几乎每天都在落雨,铅灰的彤云笼罩着空荡荡的教室。局势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压抑。

    ⑥特务们隔三岔五跑到民盟的教授们家里,逼他们离开昆明。“你要想办法离开昆明,他们急了!”费孝通劝李公朴道。李先生沉吟片刻,说:“为了民主,我愿意把我的血同许多革命先烈的血流在一起。”

    ⑦李公朴先生和太太照旧外出,一日在归途中,李先生在枪声中倒下了。“卑鄙,无耻!”他在昏迷之前骂道,之后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⑧李先生的追悼会在高原的雨中进行着,李太太的控诉被特务的哄笑和谩骂打断,闻先生内心的火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就像擂响了战鼓。

    ⑨“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那一刻,诗人的他、学者的他、斗士的他浑然一体了。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语气鼓掌,青年们都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

    ⑩下午,昆明又响起了枪声。几天前,闻先生还告诉朱自清先生,他正在把屈原的《九歌》改编成歌剧,好叫青年们到舞台上去给大众表演。现在,他无法完成这件事了。他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就是当天上午脱口而出的《最后一次演讲》!

    (选文有删改)

    (1)、臧克家评价闻一多先生道:“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这句话在本文的具体体现。

    闻一多先生“说”——“要和平、反内战。

    闻一多先生“做”——①他以演讲的方式,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反内战运动;

    ③他组织民盟联名写信给美国大使,对国民政府施压;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闻先生内心的火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就像擂响了战鼓。

    (3)、文中第⑤段的环境描写“昆明的高原上几乎每天都在落雨,铅灰的彤云笼罩着空荡荡的教室”有何作用?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4)、文章以“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最后呐喊”为标题,有何作用?请分析作答。
  • 7、 近日,话剧《花木兰》在成都大剧院倾情上演,倍受推崇。请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仿照示例,分别概括话剧《花木兰》的特色。(每点不超过6个字)

    话剧《花木兰》改编自北朝民歌《木兰诗》,故事情节曲折丰富。在展现木兰战场英姿的同时,创新加入她“对镜帖花黄”的少女心事,使人物更加立体鲜活。话剧的舞台动感十足,采用光影技术配合演员的肢体动作,模拟出战马奔腾情景;话剧的音乐注重将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元素有机融合,显得典雅而时尚;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主题深入人心——《花木兰》主人公“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也成为观众为她鼓掌的重要原因!

    情节曲折丰富

    (2)、下面是记者对《花木兰》导演的采访对话。请结合语境补全空格(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通过“细节创新”来让经典故事更加深入人心的?

    导演:我们设计了“对镜帖花黄”细节,并用光影变化暗示木兰的成长;我们还设计了① , 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展现战马奔腾的沙场画面。

    记者:剧中“用演员肢体模仿战马的动作”,②

    导演: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虚拟表演”手法,并在传统演绎中加入了现代视觉元素,比如用红绸抖动模拟马蹄扬尘。

    (3)、话剧《花木兰》用舞台道具传递文化力量。请仿照示例,从①-③中任选一个舞台道具,为其创作自白。

    示例:【铜镜的自白】我用斑驳的镜面,映照忠孝女儿的抉择。

    ①战鼓

    ②铠甲

    ③古筝

    我选择为;创作自白:

  •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会上,同学们为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绘制了“精神淬炼表”(如下),请补全表格。

    成长阶段

    重大事件

    精神淬炼

    少年时期

    因反抗神父被学校开除

    青年时期

    结识朱赫来、参加革命

    坚定革命信念

    成年时期

    在铁路工地与暴风雪抗争

    用生命践行理想

    重病时期

    淬炼成钢铁般的意志

  • 9、《骆驼祥子》读书会上,同学们对祥子的命运结局展开了讨论。以下是四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观点不够准确,请结合阅读体验进行判断并修改不恰当的观点。

    A.小江:祥子从买车的执着追求到梦想破灭的绝望——“执”中见悲

    B.小海:祥子的悲剧是当时黑暗社会下无数底层人民命运的缩影——“悲”中显实

    C.小语:祥子自始至终充满着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力量——“悲”中藏韧

    D.小文:祥子从一个勤劳朴实的青年堕落为行尸走肉——“悲”中透凉

    【判断】的观点不够准确(填相应字母)。

    【修改】

  • 10、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 一览众山小。

    (2)、请在岑参的《逢入京使》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欢快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多用途战机歼-10,由成飞集团研制生产。 D、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再创新高,日均超过1000万余人次。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DeepSeek被誉为“全能的科技助手”是当之无愧的。令同学们绞尽脑汁的数学难题,经它解析后便迎刃而解;写作给部分同学带来的千钧重负 , 也在它推送的灵感启发下得以减轻。这个藏在屏幕后的智慧伙伴,正用魔法气冲斗牛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A、当之无愧 B、绞尽脑汁 C、千钧重负 D、气冲斗牛
  • 13、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耸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B、恶耗传来,有人失声痛哭,有人坚决不信——那么年轻阳光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呢? C、我沉浸在烦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 D、其他都在我意识中隐去了,只有一样东西凸现出来,就是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
  • 14、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憬(chōng)      黑(yǒu)            午(shǎng)        而不舍(qiè) B、亮(huò)          呜(yàn)            古(gèn)             直言不(huì) C、望(níng)        灭(fù)             恶(zēng)            大广众(tíng) D、(niù)          逗(tiǎo)           立(chù)             惊心动(pò)
  • 15、晒,是一种分享。用文字晒晒我的花草,像周敦颐一样,寄托一种情思;晒晒我的师长,像张中行一样,表达一种钦佩;晒晒我的梦想,像贾平凹一样,记录一种执着……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选角度,补全题目,“晒晒我的“,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⑴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⑵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⑶文章不少于600字。

  • 16、完成小题

    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地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A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他对曹先生说了真实的话,他将要对A说些更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对她说。

    (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
    (2)、文段中A是(填人名)。
    (3)、请结合原著回答:最后“两个地狱中的人“是否“含着笑携手前进“下去了?分别说说这两个人的结局如何?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注释】①悉:都。②志:记③冀:希望。

    (1)、下列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             李生之曰 B、志之而不思之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学贵善思           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 D、其择善学者所应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和李生都从读书重要、读书有益的角度劝他人一定要多读书学习。 B、孙权和李生都是直言相劝。 C、吕蒙被劝,最初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王生被劝,最初不承认自己不善学。 D、吕蒙和王生二人最终都接受了劝诫。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裂成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只有将它锯下来,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后来,我回乡去,就不能不去看它了。

    ③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就在门前站着,一直是那么粗,那么高。我们小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很。与我们同乐的便是那些鸟儿了,一到天黑,漫天的黑点,陡然间全落了进去,奇妙地不见了。我们觉得十分有趣,猜想那一定是鸟儿的家。

    ④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我一进院门,立即看见那老槐了,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

    ⑤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呆呆地坐在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一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奋力地长上来,高的已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我想起当年的夏夜,槐荫铺满院落,孩子们手拉手围着树转的情景,不觉又泪流满面。世界是这般残忍,竟不放过这么一棵老槐!

    ⑥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⑦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水一样的声音,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⑧“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⑨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眼前的景色使我惊异不已: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泛起的涟漪吗?我要感谢他!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⑩“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其不意,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便是一道道水源了!

    ⑪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 , 一片片的小叶绿得鲜鲜的,深深的,在枝头绽开来,就像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就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的,在夜里摇曳生辉。

    ⑫小儿见我高兴,也快活起来,问我:“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⑬“能。“我肯定地说。

    ⑭“鸟儿还会来吗?“

    ⑮“会的。“

    ⑯“那还会有雷电击吗?“

    ⑰小儿突然问出的这句话,使我惶恐了,怎样回答他呢?说不会有了,可在这茫茫世界里,我能说出那话,欺骗孩子,欺骗自己吗?

    ⑱我看着小儿的眼睛,鼓足了劲儿说:“或许还会吧,但是,“

    ⑲说完,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树桩的泉边,在袅袅的风里,在万籁沉沉的夜里,尽力抚平心绪,屏住呼吸,谛听那从地下涌上来的,在泉里翻涌的,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有删改)

    (1)、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2)、下面是对老槐嫩枝的两处描写,请仔细揣摩加点词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①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奋力地长上来,高的已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②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绿得鲜鲜的,深深的,在枝头绽开来,就像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

    (3)、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⑱段中“我“的回答补充完整,并简述理由。
    (4)、课文《紫藤萝瀑布》把紫藤萝比作“瀑布“,本文把老槐树桩比作“泉“,二者有什么共同的妙处?请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羞涩的两元钱

    ①夏天,傍晚的街头,热气理直气壮地肆虐着,如白天一样逼人。

    ②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瘦弱的身子静静地蜷缩在一棵柳树下,一头乱蓬蓬的白发散乱在脸上,看不清楚她的面容,成群的蚊蝇嗡嗡嘤嘤地围着她上下飞舞鸣唱。一位老大爷在她身边摩挲着,拿出一件大概是被汗水浸透的上衣,蹒跚着到路中央的绿化带上晾晒。一辆被棚子遮盖得严严实实的架子车,停在街边路口,那就是他们可以移动的“家“。

    ③又是一对漂泊流浪的老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风烛残年的他们还背井离乡、风餐露宿、浪迹天涯?

    ④“妈妈,我想给他个钱,好么?“宝宝摇着我的胳膊,仰起小脸,瞪着明亮的眼睛征求着我的意见。

    ⑤“好啊。“只是我们出来散步,没带什么钱,也就两个硬币,以备在孩子口渴时买冰淇淋的。

    ⑥“那样你就吃不成冰淇淋了。“

    ⑦“我不吃了,我一会儿回家喝茶,说不定老爷爷和老奶奶还在挨饿呢。“女儿又在适时地发挥着她的“换位思考“的想象。我赞赏地抚摸着她光滑的头发,“那好吧,你去给老爷爷拿去吧。“

    ⑧兴致勃勃的她刚跨出去两步,却又折回来了。

    ⑨“妈妈,我——“宝宝羞怯怯地靠向我,“人家会笑话我的,你和我一起去吧。“

    ⑩我抬眼看去,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地从老人和他的车旁匆匆经过,也有人漫不经心地瞟上一眼,但没有人在他们身边停留。

    ⑪我理解了孩子的担心,因为我有着和她一样的尴尬感觉。一种说不清的原因让我没有勇气和她一起去。这是怎样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啊,真心地想给人以关注,怎么还这样羞涩呢?让我更不安的是幼小纯真的孩子,她怎么也有了这样的心态,这会阻止她在今后成长过程中对他人同情心的释放。一个没有怜悯心的孩子,绝对不是我所期望的健康成长的孩子啊!所以我怕她此刻看出我的怯懦后也这样畏缩不前,我违心但又是发自肺腑地鼓励她:“宝宝,你是在关心人做好事啊,管别人干吗?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吧。“她听话地点点头去了,但是她走得很慢,还转着脑袋四下里张望着,脸上表情稍显局促,好像她在伺机做贼似的 , 我知道她还心存担忧。

    ⑫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我和她一样大的时候,从没有这样的顾虑,那时正是人人争着“学雷锋“做好事的时代,作文本里经常出现“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的句子,极其准确地概述了那时的社会风貌。的确,人人以做好事为荣,以少做和不做为耻,以至于《刘文学》这本书,小英雄刘文学在海椒地里勇斗地主王云学的故事,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于是我迅速给自己确定了目标,机敏的眼睛瞄上了村子里那个“地主“,悄悄地捕捉着他的动向,准备随时和他的不良行为做斗争,以便做第二个“刘文学“,可是在我跟踪了好多天后,发现他总是安分守己、从无过错。我最终失望地放弃了这个“英雄壮举“,听老师的话,从小事做起,可是小事被我做成好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挖空心思、费尽心机,最后只好从家里偷偷地拿了二分钱作为“拾金“,乐滋滋地高举着交给了老师,在老师欣慰的目光中和同学们羡慕的眼神里,像宝宝眼下一样,喜气洋洋、如释重负地走回来。

    ⑬我向宝宝伸出大拇指夸奖着她,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但更多的是舒心而满足的笑。

    ⑭“妈妈,我太高兴了,这两元钱可以给可怜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买好几个烧饼呢,就是我给他的钱太少了,等我长大会挣钱时,我会多给他钱的。“宝宝目光望着远处,无限神往地说。而此时的我在想:孩子,但愿你长大后,还记得你今日的愿望。

    ⑮不知从何时起,雷锋尴尬了,爱心羞涩了,我们的善良打盹了,其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应该是坦然的,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本来是快乐的,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单化,我们也不应该让单纯的爱心复杂化。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

    看见流浪汉

    走出两步又回来

    鼓励孩子去

    孩子给完钱

    女儿内心变化

    A

    B

    C

    D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但是她走得很慢,还转着脑袋四下里张望着,脸上表情稍显局促,好像她在伺机做贼似的。

    (3)、请写出本文题目“羞涩的两元钱“的含义。
上一页 158 159 160 161 1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