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是(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的篇目《》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
2、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②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③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④之,曰:“尔曹⑤生于膏梁⑥ , 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诸子皆诺。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丙】
夫学者,所以求益⑦耳。见人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⑧长者,轻慢同列⑨。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⑩。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后唐的大将。②出:经历。③镞(zú):箭头。④藏:收藏,保存。⑤尔曹:你们。⑥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饭菜。文中指富贵人家。⑦求益:求得长进。⑧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⑨同列:同辈。⑩鸱(chī)枭(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中的“夫”与“夫学者”中的“夫”意思相同,都是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B、“因”有“于是”“顺着、随着”“依靠、凭借”等义项,“因授以所出镞”中的“因”是“依靠、凭借”的意思。 C、“所以求益耳”与《出师表》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所以”,都是表示手段、方法、凭借等,相当于“用来……”的意思。 D、“人疾之如仇敌”中的“疾”是“憎恨,痛恨”的意思,与成语“深恶痛疾”中的“疾”意思相同。(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之类。③语气词。表示“罢了”。
极:①副词。极点,极致。②副词。极其,非常。③动词。至,到达。
(3)、【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与【乙】文中“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皆意在劝诫后辈,说说劝诫的内容各是什么。(4)、【丙】文中颜之推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并说说【丙】文对你有何启示。 -
3、阅读这首诗,完成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①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③日落玄猿哭,旧国④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⑤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②竹叶:指竹叶青酒。在这里代指酒。③殊方:异地他乡。指边远偏僻的地方。④旧国:故乡。⑤干戈:战争。
摄影协会准备以《九日五首·其一》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拍摄脚本。
镜头
镜头描述
表达效果
重阳独酌
①。既然在重阳节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没有必要开放。
呈现诗人②的状态。
日暮悲景
日落时传来黑猿的啼哭声,久久不住,南来的白雁带来长安的霜讯。
表达诗人③的情感。
无法相见的亲人现在都在哪里呢?战争频繁不断,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
表达诗人④的情感。
-
4、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祖母的声音
李佑伦
①黑漆漆的夜,群山静寂,大地静寂,祖母的房间却喧嚣着。不是祖母在喧嚣,是祖母房间的电视在喧嚣,或咿咿呀呀在唱歌,或乒乒乓乓在打斗。
②祖母房间里的电视二十四小时开着,高分贝。多少回,趁祖母睡着了,为了让她睡得安心,每隔两三个小时都要去瞧瞧祖母的叔爸们悄悄地将电视关上,可一关上电视,祖母就醒了。祖母很少发脾气,可遇到这事儿总是拍桌子瞪眼睛:“关啥子嘛关,用得了多少电?”这不是电费多少的问题,是祖母根本就不看电视。
③这是长三间两头转的乡下极普遍的三合院。祖母住正中的堂屋,二爸、幺爸分别住两头,父亲为老大,因为读书走出了农村,在城里安了家。
④电视天天开着,自然坏得快。祖母堂屋的电视坏了,她马上叫嚷道:“电视坏了,快——给我换台电视,我要看电视。”
⑤二爸把他房间的电视抱到祖母的房间。当着二爸的面,祖母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嘿嘿笑,“好看,好看”,还一副手舞足蹈的样子。
⑥不久,电视又坏了,幺爸又把他房间的电视抱到祖母房间。
⑦那时,乡下停电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冬天枯水期的时候。有电的晚上,电视的声音淹没了老鼠的吱吱声,也淹没了猪舍里大猪小猪此起彼伏的鼾声。
⑧突然停电的时候,祖母房间的电视就没了声音。寂夜更加阒寂,老鼠的吱吱声格外清晰,猪鼾缕缕可闻。
⑨吱吱声虽小,但还是惊醒了一墙之隔的幺娘,一个激灵,她听到堂屋里祖母一声接一声地呻吟:“哎哟,哎哟……”
⑩一个鲤鱼打挺,幺娘翻身起床,抓着棉衣就往外跑。到门口,回来,呼地掀开被子,啪,一巴掌打在幺爸屁股上:“娘在叫唤。”
⑪幺爸急吼吼地赶到堂屋门口,抬起的双手正欲推门而入,被同样惊醒同时赶到的二爸拦住了:“不要。”然后压低嗓门,“娘肝痛发作了,叫出来好受些。我们进去了,她顾及我们的感受,强忍着,更难受。”
⑫幺娘还是要进去,二爸的手依然拦着,声音虽小,却不容置疑:“我们进去又有什么用?”怕幺娘犯倔,二爸随即宽慰道,“放心,娘脑子清醒得很,水杯、镇痛药放在床边,阵痛发作时,她还是能自己服药的。”么娘只好作罢。
⑬二娘来了,四个人静静地站在堂屋门口。天冷,他们回屋添了衣服,再回来,搬一条长凳坐在堂屋的街沿上。
⑭二爸叫幺爸和幺娘去睡,说是有他和二娘守在那儿。
⑮幺爸叫二爸和二娘去睡,说他已经睡不着了。
⑯于是,四个人分别坐在堂屋的两边。
⑰祖母的呻吟持续到天亮,二爸幺爸们在堂屋门前坐到天亮。
⑱祖母不呻吟了,二爸前去检查床头桌子上保温杯里的水,保证随时有,且温热,检查备服的药。祖母依然是笑脸相迎,说什么感觉比原来好多了,昨晚还做梦了,梦见最小的孙子考上大学了。二爸装作很高兴:“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挣钱了,您老人家想要啥给买啥。”
⑲祖母的笑容更加灿烂,全身发抖:“好哇,好哇。”
⑳二爸一转身,泪如泉涌。
㉑再忙,家里无论如何都得留一个人,祖母肝痛发作时,替祖母倒好水,备好药,然后借故离开,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在眼睛看得见的地方,让祖母在电视声音的掩盖下,无所顾忌地或号或嚷或叫。
㉒冬渐深,停电越发频繁,电视当“哑巴”的时候越来越多。
㉓祖母手里就拿着一棍擀面杖,须臾不离身。
㉔擀面杖是酸枝树枝条做的,婴儿手臂般粗,八九寸长,溜光溜光。二爸刚看到祖母手里拿着擀面杖的时候,还以为祖母想吃手擀面了,吩咐二娘做擀面。祖母矢口否认,极为尴尬:“哪个想吃擀面嘛。”
㉕二爸愣愣地看着祖母,再看着祖母手里的擀面杖。祖母旋即将擀面杖朝院子里的鸡扔了过去:“喏——鸡屎到处摆。”硬质木的擀面杖一头落地,发出“当当当”的声音,跷跷板一样快速地左右摆了几次,慢慢歇下来,又朝前滚了一段,鸡一惊,跳了一下。祖母再“喏”一声,鸡们这才不甘地撤出院子。
㉖二爸特地做了好几个响竹篙子,偏偏祖母就要用擀面杖赶鸡。
㉗祖母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叫齐所有在家的儿孙。儿孙们守到床前,祖母面部抽搐却也在极力微笑,双手紧握擀面杖抵着自己的肝部。
㉘祖母微笑着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堂屋里哭声响起。
㉙给祖母换寿衣时,才发现穿了一个冬天,一直没有换洗的棉衣上有个洞,那是擀面杖给顶的。
㉚所有的人这才明白,自停电的那个晚上起再没有听到祖母呻吟的原因,刚才低沉的哭声突地高亢起来。
㉛祖母走了,带走她生前穿过用过的衣服和被褥,唯独那件穿了数十年最终被擀面杖顶穿的棉衣给留了下来。
㉜如今,祖母离世已近二十年,家里有三个医生,正读医大的有两人。每逢春节大团圆,二爸都得将祖母那件棉衣从柜子里取出来,当牌位一样供奉。棉衣陈旧,几乎认不出了,棉衣上的那个洞,活生生就是祖母的嘴唇,向她的后人们讲述着什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5年03期)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群山、大地静寂,是为了突显祖母房间电视喧嚣,同时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二爸叫幺爸和幺娘去睡,幺爸叫二爸和二娘去睡,可见一家人互相体谅,有情谊。 C、祖母拿着擀面杖赶鸡,刻画祖母勤劳、关心农事的人物形象。 D、全文用声音串联起祖母晚年生活中的病痛折磨以及家人的守护,情感真挚,细节动人。(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一个鲤鱼打挺,幺娘翻身起床,抓着棉衣就往外跑。
(3)、结合全文,说说“电视的声音”在文中的深层含义。(4)、小潇和小湘在读过小说后,对最后一段是否有必要保留产生了分歧。小潇认为最后一段与“祖母的声音”无关,可以删去;小湘认为最后一段很重要,必须保留。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的记载。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摘编自季羡林《谈“孝”》)
【材料二】
①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出于社会本性追求的基本价值。孝德文化以“唯人为贵”为核心内容,既是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又是从上到下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些要求与当代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为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②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把孝做好,这个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所以说实现中国梦,要从孝道做起。
(摘编自何虎《孝为德之本》)
【材料三】
①当然,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并非出于纯粹的功利,更主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孝”的基础是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多年抚养而成长起来,自然就积累起对父母的一种无可替代和解除的原生性情感。所以在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之时,绝大多数儿女都会承担起养老送终的责任。有人认为西方社会没有孝的观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西方,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青年人不愿依赖父母生活,家长也不想拖累子女。可是一旦父母有需要时,子女仍会把照顾老人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在这方面与东方社会相比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无本质不同。所以,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随时代和空间而变化,但作为人类必具的高级情感这点却是古今中外总体相同的。
②从社会的角度讲,孝作为一种情感还具有超越家庭而普及全社会的意义。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亲情,亲情中最主要的又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百善孝为先”,作为家庭内部普遍存在的原生性关系的血缘情感,又是培养基本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自然基础。如古语所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假如一个人没有特别原因而对父母不孝的话,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情,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摘编自方新德《孝作为一种情感而存在》)
【材料四】
①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古有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年过七旬养子蒋德明反哺105岁母亲,“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全国道德模范张永珍,37年相继照顾6位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用坚韧谱写新时代敬老孝老的赞歌。
②“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其实,对父母来说,子女能回报多少,以什么形式回报,并不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无私伟大,比起在特定节日的问候,我们更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无异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老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
(摘编自李巧莲《以敬老之心,笃行扶老之事》)
(1)、下列有关孝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里面含有较多迷信色彩,可见中国孝文化中也有糟粕。 B、文中多处引用古人名言,可见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C、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孝的表现形式都不会变化。 D、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孝文化,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老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皇家允许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但老百姓是绝对不允许的。 B、在西方,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青年人不愿依赖父母生活,家长也不想拖累子女,因而西方社会没有孝的观念。 C、一个人没有特别原因就对父母不孝,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情,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D、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且伟大的,因而子女没必要对父母回报太多。(3)、结合四则材料,说一说你对“孝”的理解。 -
6、自古以来,故乡是文人墨客笔下铭记在心的情思,亲人是羁旅游子心中放不下的牵挂。请你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明月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福的两句词是:但愿人长久,。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望着西斜的太阳引发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请写出另外两句表达思家念亲情感的诗句: , 。
-
7、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3月28日,国铁郑州局“大河之南号”特色旅游列车下线,在原有普速列车的基础上,对车厢进行了深度定制和大量舒适化、适老化改造。
【材料三】
旅游列车、银发旅游列车、适老化旅游列车有何区别?据介绍,旅游列车是一种专列产品,一般分为普惠型、舒适型和品质型。银发旅游列车是指主要针对老年游客开发的专列产品。适老化旅游列车,是指在硬件设备设施上,针对老年游客在通行、医疗服务、电子设备操作、饮食等方面的需求,对列车车体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旅游列车。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31日,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全国开行旅游列车才1860列,表明现阶段我国旅游列车提供过少。 B、旅游列车中老年人占比近80%,可见旅游列车进行舒适化、适老化改造很有必要。 C、到2027年银发旅游列车开行规模将超过2500列,将极大压缩其他普惠型旅游列车的生存空间。 D、旅游列车分为银发旅游列车和适老化旅游列车,这两种列车没有太大的区别。(2)、如果你作为“大河之南号”旅游列车的列车员,请你依据生活经验,为旅游列1车适老化改造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 -
8、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有一颗炽( )热的孝心。古人论孝有三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不能将衰老的父母当作负担和累赘,(①保障 ②保护)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闲xiá( )时多陪伴老人,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①劝慰 ②慰藉)父母的心灵,让长辈活得有意义。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①继承 ②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弘扬“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更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不仅”放在“弘扬‘孝道’”之前。 B、把“更是”改成“而且是”。 C、删掉“生生不息”。 D、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与“我们的一份责任”互换位置。 -
9、名著阅读。
①彭德怀迟睡早起,不像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据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两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②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③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1)、这个文段选自(国别)作家 (人名)的纪实作品。(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 -
10、在空白处按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2)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3)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 。
-
11、古代诗歌阅读。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重点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重点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2)、下面对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杜诗的首联运用细草、微风、危樯、独舟这些意象来表达了诗人在独舟上的渺小孤苦。 C、李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D、杜诗颔联写景,其中“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12、文言文阅读。
【甲】
ㅤㅤ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ㅤㅤ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ㅤㅤ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ㅤㅤ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ㅤㅤ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 , 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 ,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亦可异也(奇异) C、属引凄异(延长) D、是日(白天,白昼)(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丝竹之音
A、又数刀毙之 B、何陋之有 C、春冬之时 D、久之不散(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弯腰
ㅤㅤ①我看到母亲在一里之外弯腰,她在捡拾农人秋收时遗落的麦穗;我看到母亲在十里之外弯腰,她在向上苍祈祷,可以有更多的恩赐落到我们身上;我看到母亲在千里之外弯腰,她在向岁月妥协,她在把自己交出去,她在慢慢变成句号……
ㅤㅤ②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挺。
ㅤㅤ③我看着她弯腰,看着她蹒跚而过,看着夕阳把暗夜推给她,她身上仅有的一点光亮,在挣扎,一闪一闪,我仿佛看见了她一生中的某些碎片。这些碎片,曾经汇聚成她生命中的太阳,现在,太阳沉没,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下去。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就像我的弯腰,永远不如她那样真实而又亲切。
ㅤㅤ④母亲弯腰的样子,像一棵被风吹拂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她想到自己。她弯腰,为我们拾取生活中的惊喜。母亲,你看不见,就让我说你听吧。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
ㅤㅤ⑤想到自己在外地工作那会儿,母亲在电话里总是很关注叶子,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叶子又落了一地,我还没来得及扫,明天一阵风,怕是又要落下不知多少呢?你穿的衣裳是不是太薄?——这种由叶子到衣的跨越,只有母亲的思维可以做到。
ㅤㅤ⑥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她无数次爬过的山,想起她无数次背回的柴禾,年轻时一次比一次多一点点,年老时一次比一次少一点点,慢慢弯下去的腰身,便再也直不起来。
ㅤㅤ⑦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去种土豆,把土豆放进坑里,盖土,整个过程严肃而虔诚。我问母亲,土豆是不是死了?母亲笑了笑说,死了一个,会生出更多。起土豆的时候,母亲故意给我看土豆秧上结的一串串土豆,“看,我没说错吧。”我惊讶万分,那是多么神奇的“死而复生”。那是我和母亲一起弯腰的为数不多的画面。“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即便五岁的时候我不懂,慢慢总会懂的。“面对死亡,不必恐惧”的信念,却在那个时候的心底扎了根。
ㅤㅤ⑧母亲渐渐瘦弱下去,但她的爱始终是丰饶的,就像我看到可以长出成串的土豆时的土地,那个时候的我就相信,土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母亲也一样,对土地存有敬畏,在她眼里,自己的弯腰,与苦楚无关,那只是自己在向着大地行礼。母亲谦卑了一辈子,对人和事,从不过多索取,总是无穷尽地给予。哪怕老了,也要弯下腰去,对着深爱的土地,深深地鞠下一躬。
ㅤㅤ⑨母亲爱着一切,从无抱怨,她甚至爱上了自己的关节炎,在缓慢的疼痛里,证实着自己还活着。她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念想,摸摸我们的手和脸,闻闻我们的味道,都是她的幸福。所以,每当我因为生活中的不顺心之事而乱发脾气时,总是劝自己想一想母亲的宽和,在她的丰饶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贫瘠。
ㅤㅤ⑩永远忘不掉那个画面——在我们又一次从她身边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们。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依然倚在大门口,“目送”着我们,迟迟不肯转身,她不知道我们已经上了车,仍旧在那里执着地挥手。
ㅤㅤ⑪我的泪,硕大的,为母亲而流。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
(1)、下列对文中母亲形象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关爱孩子的人。 B、母亲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哲理。 C、母亲是一个谦卑,热爱土地、敬畏土地的人。 D、写母亲关注叶子,表现母亲是一个细心观察事物,热爱自然的人。(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一里之外”到“千里之外”暗示母亲一生为生活而付出,逐渐老去。 B、文章第③段中“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暗示母亲的日渐衰老,“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则表达作者面对母亲老去的疼惜与无奈。 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母子彼此间的温情让人感动。 D、文章以“母亲弯腰”为题,简洁朴实而富含深意,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还暗含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3)、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①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去上。(结合人称变化来赏析)
②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从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4)、请简析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的。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关,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由于人的感受力有强有弱。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气味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对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ㅤㅤ②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的趣味。
ㅤㅤ③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生活的趣味,大半因为心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ㅤㅤ④静与闲也不同。“闲”是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许多闲人不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ㅤㅤ⑤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仅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1)、下列对“感受”和“领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感受”是人们的感官和心灵对自然界的各类事物的感知与触动。 B、听美妙的音乐只能联想到棉匠弹棉花的麻木不仁者,哪有一点感受能力? C、领略是感受的一部分,它要求你能在平常的生活中主动去寻找趣味。 D、不同的人领略趣味的能力有大有小,内心空灵者才更容易陶然自得!(2)、下列对“静”与“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静”心之人更容易领略到寻常生活中的快乐。 B、工作清闲之人自然能享受得到“静心”之乐趣。 C、工作忙碌者保持内心安静也能领略到人生之乐。 D、忙碌、浮躁的年轻人要学会领略“静心”之乐。(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告诉我们:有静气可以让我们的内心世界生发出诸多趣味。 B、全文摆事实讲道理,言之有序,观点水到渠成。 C、文章最后一段的用意是在讲那些聪明过度的人让人难以忍受。 D、文章①段中的划线句子采用举例论证。 -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①“短视频+直播+扶贫”是指扶贫主体在数字平台上通过发布短视频引流,对其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并吸引观看直播的人进行购买,最终帮助扶贫主体实现脱贫致富。这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线下买卖交易,直播带货没有固定地点与时间。其要素包括行动主体和产业基础,行动主体主要有农户、政府、平台、物流公司等。
ㅤㅤ②在智能手机广泛普及和网络覆盖技术全面提升的背景下,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为“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直播带货的准入门槛较低,只需一部手机和一个简单的三脚架,不需要向平台提供保证金和直播费用,只要有一个符合平台要求的账号就可以申请开通直播。
ㅤㅤ③直播带货绕过了厂家、经销商等中间渠道,实现了产品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同时平台在某些时间段还会通过下发放购物券、设置限时秒杀、粉丝抽奖等形式来吸引用户和刺激消费,让消费者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产品。
ㅤㅤ④另外,短视频直播带货并不是仅仅完成商品的交易,还包括在直播过程中和消费者互动,打破物理空间的距离限制,让消费者观察和了解产品,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感。同时,主播也可以充分了解到消费者的反馈和需求,并进一步根据自有条件改进直播方案,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活跃度,增进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消除贫困: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商直播带货与助农模式研究》)
ㅤㅤ材料二:
ㅤㅤ直播带货带给消费者更加直观、更具互动的消费体验,对农民而言简单易学,在农村地区快速普及。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农民成为新网红。越来越多的农户、商家通过短视频、直播来宣传和推介优质农产品,多位县长、明星走进直播间为农产品代言带货,帮助大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快速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直播电商逐步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不少农村通过“短视频+直播”模式,展示宣传美丽乡村,在线整合本地特色农货、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资源,打造地方特色乡村文旅超级IP,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摘编自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1—2022)》)
ㅤㅤ材料三:
ㅤㅤ①助农直播是指直播行动主体(网红、明星草根等)使用通讯工具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直播与观众互动交流、促进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的方式。
ㅤㅤ②“电商直播+助农”模式下的农产品直播销售利益相关者闭环模式涉及多方主体,将政府、农户、主播、企业、直播平台、消费者等都纳入其中,各方主体的多元参与丰富了原先农村电商平台的架构模式。
(摘编自汪鑫冰《“电商直播+助农”模式下消费者农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ㅤㅤ材料四:
ㅤㅤ随着电子商务直播模式逐渐下沉农村,我国乡村开始大力拥抱数字经济,但通常情况下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在外务工,留守家庭的多为未掌握相关数字技术的农村老人,且由于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使得农村参与直播带货的人员很少,再加上我国农村地区直播带货的模式本身也发展不足,农村本土并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直播的技术带头人,未能产生有效的村级拉动效应。同时,作为在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新兴职业,部分主播的规范意识还不强,在直播带货过程中会出现夸大传播、虚构产品性能等问题。另外,部分直播带货主播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一些农民主播还未掌握介绍产品、吸引用户、留存客户、转化购买率等有效方式,其农产品直播带货的销售效果不理想。
(摘编自韩迪、王馨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产品直播带货的传播机制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主播为农产品直播平台带来流量,也传授了直播营销技巧。 B、农户通过电商或直播平台销售农产品,能及时接收消费者反馈。 C、政府给予企业、主播以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企业助力农户带货。 D、消费者能通过电商或直播平台直接购买农产品,与农户进行互动。(2)、下列对材料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电子商务直播模式逐渐下沉到农村,我国乡村开始大力拥抱数字经济。 B、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未掌握相关数字技术,与年轻人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 C、农村本土有专门的电子商务直播的技术带头人,产生了有效的村级拉动效应。 D、部分主播的规范意识不强,在直播过程中出现夸大传播、虚构产品性能等问题。(3)、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推动了“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快速发展。 B、短视频直播带货不仅完成了商品的交易,主播还可以和消费者互动。 C、不少乡村的建设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得益于“短视频+直播”的模式。 D、农户可以接受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提升直播带货的销售效果。 -
1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寻找和认识暗物质却意义重大。
②然而,由于暗物质粒子不与光作用,也不会发光,普通光学观测无法发现它的踪迹。
③尽管我们周围极可能存在暗物质,但并不能为我们所看到或感觉到。
④科学家们相信,通过探索暗物质,人类最终能够解开宇宙的起源之谜。
⑤所以,寻找暗物质的过程,就像和幽灵捉迷藏,并不容易。
A、④②①⑤③ B、③①④②⑤ C、②③①④⑤ D、①④③②⑤ -
17、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A、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B、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C、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D、安陆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tuān) 溃退(kuì) 歼灭(qiān) 惨绝人寰(huán) B、要塞(sāi) 瞥见(pié) 惊骇(hài) 一丝不苟(gǒu) C、悄然(qiāo) 杀戮(1ù) 鸢飞(yuān) 飞漱其间(shù) D、镌刻(juān) 翘首(qiáo) 锃亮(zèng) 屏息敛声(bǐng)
-
19、调动阅读积累,完成下列表格。
标题
情节
主题
《无常》
(1)
辛辣讽刺现实生活中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2)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批判(3)
《阿长和<山海经>》
(4)
表达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
20、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记叙“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体现了孩子在父母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B、《朝花夕拾》充满温情童趣,以简洁的文字描述往事;洞察人情世故,用犀利的笔锋批判现实。 C、《朝花夕拾》重提旧事,朴素叙述中渗透作者真挚感情;记录生命,洗练文笔中饱含笔者深长意味。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