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泻气。 B、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 C、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 D、见了首长,你那诚皇诚恐的样子,如今我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笑。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名(nì)        热(chì)       黑(yòu)     摧枯拉(xiǔ) B、责(jié)       娌 (zhóu)   禁 (kù)     油光可 (jiàn) C、(tuān)     经 (lún)     戏 (xī)     抑扬顿 (chùo) D、碧(piǎo)     彩 (hè)      息(bǐng) 藏污纳 (gòu)
  •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艺术家游本昌在《献给春天的演讲:向前》中分享道,“有娃娃问:‘时间那么长,梦想离我们那么远,怎么做才能抵达终点呢?’其实,人生中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

    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是你努力攀登的过程,是你一路上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风景。别着急,沉住气。只要勇敢向前,前面的路,一定是繁花盛开!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向前的每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4、八(8)班将于11月18日下午三点举行“青春,应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小齐和小鲁邀请你参加。

    【新闻撰写】

    (1)、阅读下面消息,请帮助小齐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8月6日晚,2024年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10米台决赛结束,中国选手全红婵(425.60分)、陈芋汐(420.70分)包揽冠亚军,为中国代表团获得巴黎奥运会第22金,这也是中国跳水队本届奥运会第5金。17岁的全红婵成为继伏明霞、陈若琳后,又一位至少两次获得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冠军的中国选手。

    (2)、【新闻采访】根据下面要求,请你以学生小齐的身份对全红婵进行采访。

    要求:①采访要围绕活动主题提出一个问题;②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明了。

    (3)、【发出邀请】班长小语以班委会的名义给语文杨老师发了封电子邮件,邀请她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请你帮忙改正邮件中的三处错误。

    邀请函

           杨老师:

    您好!我们班将于11月18日下午三点在班级举办“青春,应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你一定要来!

    此致

           敬礼!

    八(8)班班委会

    2024年11月16日

    (4)、【青春宣誓】阅读小鲁书写的“青春誓言”,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青春,应有的样子

    小鲁

    青春,应该是奔跑的样子,

    风雨兼程,

    我依然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

    荆棘满地,

    我依然

    站在青春里,遍地美好!

  • 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老木匠

    陈雨轩

    ①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②祖父家中的大多数家什也都是祖父自己做的。大到衣柜箱桌,精细到犁耙斧柄,甚至门窗,用料虽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③我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寄住在祖父母家,最喜欢观看的便是祖父的“魔术”——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在祖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件件木制的精致家什。

    ④祖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回乡了也从不闲着,应着乡亲的请求做些木工活儿。每天清晨我醒来时,祖父便已经沉浸在令他感到快乐的工作中。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而落到地面上。他把装着墨的一个小盒子固定在平面的一边,一只手勾着缠线的线轮,另一只手的手指挑起那根黑漆漆的弦,一弹,那木材的平面上便留下一根笔直的黑线,动作总会让人联想起伯牙那高山流水的铮铮琴音。

    ⑤祖父的作品从来就没有用过钉子。每当我问起,他都会说:“傻孩子,以前的木匠哪用什么钉子啊。”他在用角尺在木材上比划着,用凿子和锤子精细地修整着木块,看似毫无章法,实则胸有成竹。将那些奇形怪状的木块一一组装,竟真成了一件密致而稳固的器具。当我惊叹这一绝妙手艺的时候,祖父总会眉飞色舞地说,教他这门手艺的师父有多厉害,能够不比划直接凭经验做出贴合紧密的榫卯结构的部件。

    ⑥木匠在乡间本就相当受人尊敬。在年轻下乡的那段时间里,喜欢各处结交朋友的祖父在十里八乡的名声相当响亮。只要一提起缺了半截手指的木匠,乡人们都会眼神发光,说那个小木匠有多热心,手艺有多么好,说出自于那个小木匠之手的家什有多么耐用。

    ⑦说起自己的手,祖父就会提起年轻时跟着师父学习木工,闯荡江湖的奇妙岁月。他那半根缺失的手指正是他那极具传奇色彩的青春的见证。

    ⑧那时山中的树木想要运到城镇中并不容易,往往是通过水流,将由木材扎成的木排运送到下游。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水运的风险也骤然上升。在运送过程中,木排突然被一个大浪打散,那时年纪尚轻的祖父,为了保住木材死死地抓紧了捆绑木材的绳子,在水中被翻白的浪花击打着,想把松散的木材捆紧。有两根木材由于水流的推动,在祖父正将它们捆扎紧实的时候,猛烈地撞击在了一起。在那之后,祖父右手的中指便失去了半截。

    ⑨“幸亏我失去的只是半截手指,而不是我的命。”说到这里,祖父的眼神如同一泓平静的泉水。当年的伤对于他来说仿佛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⑩再往后说起那些经济困难的艰苦日子,祖父只是笑了笑,要我们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他说自己读书不多,考技师证的时候颇费一番功夫。

    ⑪他从来不向生活低头。即便是面对养活家中两个孩子、最为艰苦的时候,即便顶着炎炎夏日,做着常人最不愿意做的拆模活儿,他的心中也从未向生活屈服,而是像一棵长在石缝中的野草,坚忍而顽强。

    ⑫祖父的离开很突然,在人越来越少的老同事聚会上,他喝了很多酒。深夜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往床上一躺,第二天再看到他时,人已经没了。他的面色很黑,脸上的神情却很安详。那时的我并不懂死亡是什么概念,只是觉得祖父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直到后来,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祖父,我才明白这竟是永别。

    ⑬祖父的葬礼上,前来探访慰问的人很多,有的好友甚至从十几里外翻过了好几个山头来见他最后一面,直叹可惜。

    ⑭也许十几年后,没有人会记得,还有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

    ⑮唯有那些任凭岁月侵蚀的老家什,仍然沉默地立在原地,无声地宣告着岁月的流逝。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有改动)

    (1)、【典型事件识人物】根据全文补全下列内容。

    ①祖父做家什不用名贵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④祖父为护木头失去了半截手指,但他不以为意。

    (2)、【优美词语我赏析】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而落到地面上。(赏析划线句中加点词语)

    ②说到这里,祖父的眼神如同一泓平静的泉水。(从修辞角度赏析划线句)

    (3)、【谋篇布局理段落】文章第⑮段耐人寻味,结合全文说说它的作用。
    (4)、【各抒己见明情感】有人认为标题“老木匠”换成“我的祖父”更好,你赞成吗?谈谈你的看法。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

    ②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选自360百科)

    【材料二】

    ①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3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表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所说:过去是“互联网+”思维,未来是“人工智能+”思维。他表示,“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智能+”与“人工智能+”虽然看似相近,但内涵却有所不同。如果说2019年的“智能+”更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赋能,那么今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则体现出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并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③事实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位列第一。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这种惊人的效率提升,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⑤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行动不仅是对人工智能这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随着这一行动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选自人民网《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有何深意?》03月09日)

    【材料三】

    ①央视网消息(朝闻天下):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来自浙江义乌的商户们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而且还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②前段时间浙江义乌一个老板娘火出了圈,在视频中的她化身语言达人,熟练切换多国外语,介绍自家生意,支持这门神奇本领的,正是目前热议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

    (选自央视网03月11日)

    【材料四】

    ①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②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ChatGPT仍在不断演进,Sora又惊艳登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迈向规模应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就是当下那个“最靓的仔”,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4482家,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尤其是,经过多年培育,行业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入了人工智能化转型阶段。

    (选自经济日报《“人工智能+”不止是加法》03月15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工智能是指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和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众多学科领域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B、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C、“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一些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倍效应。 D、“人工智能+”可以为商户打造全新的应用场景。
    (2)、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加以概括。
  • 7、读文言,在志向中熏陶。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游斜川并序(节选)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 , 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 , 鲂[批注二]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 , 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释】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曾同“层”。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A 四时俱

    词语推断法:德才兼备

    B 夕日

    查阅词典法:①欲望,愿望。②想要,希望。③贪欲。④将要。

    (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C 长流

    成语推断法:居高临下

    (2)、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来                    记其时日 B、有能与其奇者             不乃为嗟叹 C、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悲日月之 D、山川美                           悼吾年不留
    (3)、翻译下列句子。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4)、甲、乙两文所写之景让人流连忘返。参照[批注一]完成乙文中的[批注二]

    [批注一]:甲文中“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有,“青”的树木,“翠”的竹子,颜色都是绿色,但却深绿浅绿富有层次,让人感受到清爽和勃勃生机。

    [批注二]:

    (5)、同样写山水风景,【甲】【乙】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分别分析。
  •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秋江送客

    【唐】白居易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

    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

    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注释】冒帆云:指烟像船帆和云朵一样缓缓向上升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秋鸿”象征离别,用“哀猿”营造哀婉的离别氛围,为下文抒发离别之情作铺垫。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鸿”、“哀猿”、“细雨”、“孤烟”等景象,表现了诗人由此引发的喜悦之情。 C、诗中的孤舟客人和离群的环境,强调了孤独和别离的情绪。 D、全诗无一“送”字,却字字绘别景,句句蕴别情。
    (2)、小语同学发现《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的“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都出现了“烟波”这个意象,请结合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分别说说两首诗中“烟波”这一意象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 9、请你为《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经典名著拟写推荐语,并推荐给同学们,不少于80字。
  • 10、“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请从《红星照耀中国》中选取一位人物并分析他身上“勤俭节约”的品质。
  • 11、古诗词填空

    人们对节气变化和四时风物流转是非常敏感的:春天的一丝和风刚刚吹过,白居易便在①《》中记录了莺歌燕舞的景象:“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初夏阳光明媚、芳草茂盛,崔颢便在《黄鹤楼》中描述了登楼望江观景所见:“晴川历历汉阳树,③。”秋叶坠下枝头,王绩在《野望》中写道:“树树皆秋色,④。”冬雪飘飘洒洒,谢道韫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春日叶绿花盛,《庭中有奇树》中的女子不禁感慨:“⑤ , 路远莫致之。”夏水汹涌,郦道元忍不住赞叹:“至于夏水襄陵,⑥。”秋菊绕篱,陶渊明沉浸于“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朔风凛凛,刘桢以松之高洁自勉:“⑦?松柏有本性。”初春的边塞沙漠格外寒冷,却让王维看到了“⑧ , 长河落日圆”的奇景。

  • 12、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体裁多样,有消息,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通讯,比如《“飞天”凌空》;有新闻特写,比如《一着惊海天》;有新闻评论,比如《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B、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抓住人物典型的特征,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的深邃的精神世界。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他被贬黄州期间写的,文虽短小,但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D、《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中书”应该是官职名称,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选自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 13、和小宿一起温习课文,按要求作答。

    八年级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学习语文的新天地。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我们感受到了百万大军锐不可的气势;朗读《“飞天”凌空》,夺kuí________的跳水姑娘吕伟如在眼前,激动的观众如在眼前,让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              的掌声和欢呼声              聆听《藤野先生》,那谆谆教诲 , 让我们品味到了那一份真挚的师生情谊;              ……

    其实,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到生活的浩hàn海洋里,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吧,去汲取语文知识和思想文化的琼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锐不可             夺kuí                          浩hàn

    (2)、在文段中甲处横线上填入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摧枯拉朽 B、震耳欲聋 C、振聋发聩 D、沸沸扬扬
    (3)、在文段中乙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标点:
    (4)、选择8上第一单元内容,在文段丙处再仿写一句话,使内容更丰富。
  •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泰戈尔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刘心武

    上面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错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 15、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段,完成下题。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艾青诗选》)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艾青诗选》中,绘画出身的艾青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着得天独厚的敏感力,善于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来准确揭示事物的特点和表情达意。他在《北方》中用绿色表现生命,在《火把》中用红色表现 , 在《手推车》中用黄色表现 , 在《向太阳》中用紫色表现。(供选择的词语:快乐、悲痛、荒凉、希望、忧伤)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 , 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 , 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其子而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注】①负郭:靠近城市。②稔:庄稼成熟。③力未逮:力不从心。④殁:死亡。⑤敛:收敛尸体。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古仁人之心 (尝试) B、天下之忧而忧 (在……之前) C、殁 (已经) D、其子而已 (给予,赠送)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3)、【甲】【乙】两文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分别是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范仲淹的什么政治抱负?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过大通驿

    清·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体裁属五言律诗,内容上描绘了清晨所见之景。 B、诗的首联写晓雾初散,旭日东升,炊烟袅袅,朝霞映树,色彩晦暗,给人凄清之感。 C、诗的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D、全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明朗新奇。
    (2)、诗描绘了清晨所见之景,请结合诗的尾联加以体会全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如夏花

    张忆安

    ①“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老邹。”会议室里,垂老的魏子初沉浸在回忆中,香烟快烧到手了都没注意到。对面的美国老兵接上话茬:“这位邹先生,我见到他是在6月10日夜晚。当时我正率领一个班执行夜间巡逻任务,在距离营地两公里左右的山丘上,发现了他的侦查小组……”

    ②邹远亭缩身在小山丘的石缝中间,借着蒙了厚厚红布的手电发出的一点暗淡红光,全神贯注地计算着。美国人的防御圈并不难找,在漆黑一团的朝鲜半岛山地中,很容易发现被美国军营灯光照亮的夜空。真正要紧的是测距、测高和计算一定要准确。邹远亭把目标中心放在了美军营地里的油料、弹药堆放场上。打中这里,美军自己的汽油、炮弹就会变成志愿军火力的一部分。一定要准确、准确、再准确!要打到美国人疼,打到他们不敢再欺负中国人。

    ③他在国民党部队的时候,曾经见到过被日寇刺刀挑死的孩子。国家弱小,就要受人欺凌,没有谁是安全的。那时候的他对中国已经彻底失望了,只想着有一天攒够了钱就离开。是报纸上的一条新闻,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美国人在烟台开车撞死了一个黄包车夫,共产党控制的烟台政府把肇事者抓了起来,判他有期徒刑,让他支付数额很高的赔偿,还让肇事者和美国驻青岛领事一起,给死者披麻戴孝送葬。这样的政权,才能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吧。当时他就这么想。因此在战场上,他抓住一个机会逃到了解放军这边。

    ④现在看来,这支部队没有让他失望。这样想着,邹远亭手下毫不停顿,几个最后的数字眼看就要算出来了。

    ⑤“敌人!”身边为他放哨的话务员小周低喝了一声。

    ⑥邹远亭头也不抬,仿佛没听见一样,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算完最后一个算式。

    ⑦“什么情况?”一边把最后结果记录在纸上,邹远亭问道。

    ⑧“好像是敌人的巡逻队,很可能已经发现咱们了,正在展开。”小周把冲锋枪口指向漆黑的夜色,神情警惕地答道,“怎么办?老邹,你快拿个主意。”

    ⑨撤退吗?邹远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趁着美军还没有合围逃出去。不,不能那么做!他马上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夜色深沉,现在轻装突围的话,那就必须扔下沉重的测距装备和步话机。敌人发现这些东西,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个炮兵侦查小组,这次反击就泡汤了。邹远亭看向小周,在对方的眼睛里找不到恐惧,只有焦急。

    ⑩“把步话机给我,顶住两分钟。”邹远亭道。他没有多说任何话,用不着说什么豪言壮语。波波沙冲锋枪清脆射击声在身边想起,小周打出一个又一个长点射。这样的射击方式保证不了精度,但没关系,只要能把敌人压住一小会儿就行了。

    ⑪“张庄,张庄,我是李庄,我是李庄。美军坐标……”邹远亭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对着步话机的受话器大声喊道。手榴弹爆炸声响起,冲锋枪的射击稀疏下去。小周可能快没有子弹了。但没关系,消息已经发出了,或者,现在可以试试突围?

    ⑫“轰!”猛烈的爆炸近在咫尺,邹远亭被震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好像经历了开天辟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他再次清醒过来。枪声已经停下了,有人在不远处喊着什么。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又过了一小会儿,等耳鸣不那么厉害了,他听清了,那是有人在用蹩脚的中文劝降。从石缝里看出去,能看到小周的遗体。他头上中了一块弹片,但伤口没有流出太多的血。身上还中了好几处枪伤,在牺牲前全身的血已经流干了。邹远亭看着小周,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他们俩就能见面了。他掏出手枪,拉开枪机,向茫茫夜色中隐约活动的黑影射击。战斗很短暂,枪里的八发子弹还没有打完,邹远亭就被对方命中了好几次。有一枪更是直接把勃朗宁从邹远亭手中打飞了出去。不太疼,起码没有想象中那么疼。只是全身的力气好像被抽走了,呼吸都开始觉得费力,应该是到了最后的时刻吧。邹远亭忽然担心起来,万一战友们没有收到自己的情报呢?自己牺牲了事小,反击失利的话,接下来的仗就难打了。

    ⑬就在这时,夜空中忽然传来一阵凄厉的轰鸣,好像巨龙发出的愤怒咆哮。邹远亭用尽最后的力气,抬头看去。一道道火光划破了漆黑的夜色,从四面八方扑向美军营地。火焰迸发出来,连成一片火海,那是铁在燃烧。离他几步远的地方,几个围拢过来的美军士兵也瞠目结舌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知过了多久,炮击终于停顿下来。一个美军军官如梦方醒一样走向邹远亭,弯下腰查看他的情况。邹远亭没有注意这个美军军官。他还在望着烧得照亮半边天的美国军营。在最后一丝生命的光芒从眼中消逝的时候,他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像夏天的花!”

    ⑭会议室里,寂静压住了所有声音。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发出任何声音。良久,美国老人似乎从记忆中醒来,看了看对面的魏子初,说道:“虽然身处不同阵营,但那两位志愿军士兵是值得敬佩的勇士。我知道中国人要落叶归根,就留下这个印章。想着早晚有一天,我应该让他们回家。所以,我来了。”

    (节选自张忆安《美如夏花(下)》,有删改)

    (1)、关于邹远亭牺牲过程的细节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掏出手枪,拉开枪机,向茫茫夜色中隐约活动的黑影射击,这是动作描写。 B、看着小周时邹远亭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就能见面了,这是神态描写。 C、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这一动作描写运用了比拟修辞。 D、邹远亭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像夏天的花!”这既是语言描写又是心理独白。
    (2)、文章在魏子初接待美国老兵事件中插叙有关邹远亭的回忆,这样构思有哪些表现效果?请简要分析。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好像经历了开天辟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他再次清醒过来。

    (4)、小说标题“美如夏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①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养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永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

    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B、讲好“工匠故事” C、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D、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 D、对比论证
    (3)、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上一页 105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