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表:“1919—1924年国货输出与外货输入金额统计图(单位:两)”,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国货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B、中国对外贸易属于出超地位 C、工业化的外部环境有所恶化 D、关税自主权收回的成效不佳
  • 2、东魏将领羯人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傍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少年王纮反对说:“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五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侯景赞许王纮的看法。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服饰已与社会等级脱钩 B、北方民族关系深度交融 C、北朝文化呈现开放特征 D、孝文帝改革废弃了胡服
  • 3、1964年6月17日,美国民权法案在国会通过,并于7月2日由约翰逊总统签署,学者认为这一法案“标志着美国的进步运动已扩展到社会中一些最黑暗的角落”。该法案(       )

    ①废除黑人奴隶制                                 ②增加了民众的社会福利待遇

    ③赋予黑人选举权                                 ④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某一时期,俄国“成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军事工业委员会,联合资本家进行军需生产。又成立了由政府高级官员和工业巨头共同组成的国防、燃料、粮食和运输四个专门会议,没收了德国在俄国的企业,并规定把处于前线地区的企业向东部搬迁”。材料所示时期的俄国(       )
    A、统制经济以应对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恢复国民经济 D、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 5、一位16世纪的德意志历史人物,被时人认为是“德意志民族英雄、世界性历史人物”,也被天主教徒斥之为“叛教者”。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
    A、伏尔泰 B、马丁·路德 C、康德 D、俾斯麦
  • 6、15世纪,英国设置了衡平法院,大法官以“国王良心的监督者”的身份审理不属于普通法诉讼范围的民事纠纷,主要依据的是古罗马最高裁判官的“公平”、“正义”原则。由此可见,衡平法院的设置(       )
    A、将英国法律纳入了民法系 B、遏止了王权扩张的趋势 C、使古罗马习惯法得以复兴 D、利于保护臣民个人权利
  • 7、“从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327年,帝国征服和组建了12个省”,帝国统治者“在入侵印度打败波鲁斯王国之后,继续让波拉斯为总督统治原来的国土”;“征服埃及后,任命多劳斯皮斯和坡堤西斯两个埃及人为省长”。开创这一帝国基业的古代族群是(       )
    A、波斯人 B、马其顿人 C、腓尼基人 D、罗马人
  • 8、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一场改革让广大农民觉得“以前是地主的天下,现在是我们的世界”,“农民成为了真正的土地主人”。对这场改革解读不恰当的是(       )
    A、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实施时期是1953—1956年
  • 9、1927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中的中枢是农民革命”,并认为无产阶级应以土地革命为中线,理清与各阶级之间的复杂敌友关系,以团结所有支持农民工作开展的力量,从而才能夺取中国革命中的领导权。该文(       )
    A、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转型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C、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折射出大革命的领导权发生转移
  • 10、20世纪的最初十年,以“抗捐”“抗税”“抢米”一类口号发动起来的农民暴动,一年年不断增加。仅1910年湖南长沙的抢米风潮和山东莱阳的抗捐斗争,参加的群众就有几万人。这些暴动(       )
    A、说明同盟会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 B、增强了政治革命的社会基础 C、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反映出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 11、1865年,浩罕国阿古柏趁新疆内乱入侵南疆,有两个国家积极介入这次动乱,下表是这两个国家对新疆的政策,据此判断,①、②国家分别为(       )

    国家

    政策

    将阿古柏政权划为“自立国”,同时作为清朝的属国。

    以边境贸易为由,在伊犁等地设立领事机构,并占领伊犁。

    A、英国、法国 B、法国、英国 C、英国、俄国 D、俄国、英国
  • 12、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迁移“富民入居京师(南京)”,“工部徙天下富民至者凡五千三百户”。永乐元年,明成祖“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上述政策意在(       )
    A、促进南北人口流动 B、增强都市经济活力 C、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D、巩固大一统的秩序
  • 13、西夏李乾顺亲政后,“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还把汉学定为国学,设专职教授执教;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
    A、利于推动党项族的社会进步 B、意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改变了西夏政权的统治基础 D、丰富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 14、学者在论及某一王朝的文学时说,这一王朝“是士族与王权共治的局面。……士人清谈老庄,文学上便盛行着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因为当时是否善于玄谈,成为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该王朝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唐朝
  • 15、下图所示是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田律》,该律文(       )

    田广一步,袤二百册步,为畛,亩二畛,一佰(陌)道;百亩为顷,十顷一千(阡)道,道广二丈。恒以秋七月除千(阡)佰(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阪险;十月为桥,修波(陂)堤,利津梁。虽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辄为之。乡部主邑中道,田主田道。道有陷败不可行者,罚其啬夫、吏主者黄金各二两。

    A、将土地处置权赋以乡官 B、说明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达 C、有利于维护土地私有制 D、折射出民众的赋役负担沉重
  • 16、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西周初期的《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敝。”《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汉武帝时期大臣曾奏请制定关于水利灌溉的法律来规范的指引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但是一旦停战便会植树。唐代凡是毁坏树木的都要以盗窃罪论处。宋代开封“宣和年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近,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生态建设与持续发展结合道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包庆德、宁琳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建设的意义。
  • 17、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精神在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 18、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表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完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
  • 19、新中国成立后,义乌早期乡村集市的“鸡毛换糖”曾被举报“投机倒把”。1982年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1998年国家外贸部特批给义乌小商品城自营进出口权,此后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义乌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 20、如表为新中国建国初期部分行业的产量情况表,表格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     )

    项目

    原煤

    机床

    棉布

    1957年产量

    535万吨

    1.31亿吨

    193亿度

    2.8万台

    50.6亿尺

    与1952年相比

    增长近3倍

    增长98.596%

    增长164.4%

    增长7倍

    增长32.96%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国有企业改革进行 D、一五计划的推行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