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务学堂师生对汤武革命多持肯定态度,例如:教习韩文华指出,周武王以救民为心,伐商的正义性无可辩驳,汤武革命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在这里,“民心”是韩文举赞扬汤武革命的主要依据。学生陈其殷则谈到,暴君夏桀和纣王,致使生灵涂炭,汤武二人为救民于水火,发动“义战”。汤武革命的核心意涵是,若统治者残暴不仁,诸如汤武这类民心所归的英雄,可揭竿而起推翻暴政。因此,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异姓鼎革后,常对汤武革命讳莫如深。梁启超回忆,学堂师生“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在被称为“造反巢穴”的时务学堂中,知识精英对暴力革命的思考,实际依托的是汤武革命的故事情节。

    ——摘编自顺少华《“华盛顿形象”与清末革命话语的建构》

    材料二   周镇藩:盖伐人之国,必其君有桀纣之暴,时君如汤武之贤,而后可吊民伐罪,为苍生清命,英人得花旗,不为设法以治之,而奴仆其人民,攘夺其生计。故华盛顿以草野匹夫,乘众怒,因民愤,揭竿起义,血战数年,卒平大乱而挫强敌,变美州之草昧为极乐世界。如华盛顿者,固亦千古人杰哉。

    ——摘编自《湖南时务学堂遗编》

    材料三   袁世凯如愿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顺势对外表态自己只愿当中国的“华盛顿”。一时之间,甚至有人产生幻觉:袁世凯真的成为中国之“华盛频”。但袁世凯渐露称帝野心,还请汪荣宝为其站台背书,但后者答复“愿公为华盛顿,不愿公为拿坡(破)仑”之语令他大失所望。

    ——摘编自顾少华《“华盛顿形象”与清未革命话语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时务学堂师生肯定汤武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汪荣宝所说的“华盛顿”与“拿破仑”的含义,并指出袁世凯的选择及其结果。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说夏朝的《禹刑》有墨、劓、膑、宫、大辟等刑罚;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秦朝制定《秦律》,刑罚明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不但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此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若干个以中国法为样板的法律体系,一直持续存在到近代。

    ——摘编自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宋代理学家程颢提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法令次之。”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明确地方官判案需参考《朱子家礼》,将“子不孝父”“妻不事夫”等“违背伦常”行为列为“刑狱重事”。明代法律体系进一步伦理化:《大明律》专设“礼律”篇,规定“子孙违反教令者秋一百”;王阳明在南赣推行“十家牌法”,要求邻里“互相纠察孝悌之行”,每月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等《圣谕六言》,民间争讼先由乡约长与族老调解,“经教化不悛者,方送官治罪”。据《明史·礼志》记载,明代乡约“行于天下,小民皆知廉耻,狱讼日稀”。

    ——摘编自梁治平《法辨》、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法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时期法律与教化深化融合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对基层治理的作用。
  • 3、1961年,美国驻西德大使布鲁斯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提到:“东德修建柏林墙虽然限制了西柏林与东德的人员流动,但这反而让西方世界将东德描绘成‘禁锢自由的牢笼’,从长远来看,这一事件有助于提升西方阵营的凝聚力。”这反映出美国(     )
    A、蓄意策动建造柏林墙以掌控舆论 B、借柏林墙事件主动缓和美苏对峙 C、倡导外交协商以化解柏林墙冲突 D、借重舆论宣传强化冷战战略优势
  • 4、1945年的泛美会议通过了《美洲国家经济宪章》,拉美各国接受了美国所提出的减少贸易壁垒的主张及“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企业”三原则。这(     )
    A、不利于拉美国家的经济安全 B、促进了“美洲一体化”的实现 C、反映出自由主义政策的流行 D、加剧了欧美国家对拉美的争夺
  • 5、有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历史时搜集到两则史料,这些史料可以用来(     )

    史料一:1860年,仅巴黎一地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工人就有6.3万人,19世纪末,奢侈品制造业在法国工业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史料二:19世纪中叶成立的几家大银行,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信贷投机活动

    A、解释法国工业相对衰落的原因 B、证实法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C、阐明法国在工业革命中的优势 D、认识殖民扩张对法国经济的影响
  • 6、13世纪法国寓言长诗《玫瑰传奇》讲述了一个诗人追求“玫瑰”(少女)的爱情故事,诗中运用大量如“自然”与“伪善”等意象,揭露教会的贪婪,抨击特权阶层,讽刺唯利是图的上层市民。据此可知,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
    A、宗教神学受到冲击 B、封建王权逐渐加强 C、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D、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7、两河流域乌尔城遗址发现了高大的塔庙建筑、规整的居住区以及大量商业契约泥板:中国三星堆遗址出上了规模宏大的祭祀坑、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群,同时存在规划有序的作坊区。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表明世界文明起源时(     )
    A、宗数祭祀活动主导城市建设规划 B、不同地区文明呈现相似发展特征 C、青铜铸造技术决定文明发展进程 D、商业活动与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
  • 8、1977年1月至1978年10月,《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抓纲治国推动国民经济新跃进》《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等文章。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 B、市场经济体制被广泛接受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D、经济领域拨乱反正的思想动态
  • 9、天津解放后,政府就对部分面粉业和织染业实行委托加工,1949年1月至9月,天津百货公司收购私营工厂的产品占公司进货总额的60%。这些措施(     )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中的公私关系 B、保障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施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改变 D、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 10、据下表可知,此时(     )

    《申报月刊》中“东北问题”在涉及日本侵华的文章中的比重

    年份

    涉日文章总数/篇

    关于“东北问题”的文章数量/篇

    比重/%

    1932年

    61

    28

    45.9

    1933年

    98

    28

    28.6

    1934年

    77

    17

    22.1

    1935年

    58

    7

    12.1

    共计

    294

    80

    27.2

    A、日本侵华以东北地区为主 B、国联积极协调解决东北问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 D、日本侵略由关外向关内转移
  • 11、1904年,全国新式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到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这一现象(     )
    A、阻断了旧式人才的出路 B、反映出传播西学成为共识 C、得益于清末的教育改革 D、扩大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 12、图1、图2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出(     )

    A、广州抵抗最为顽强 B、对外贸易中心转移 C、清廷海防意识薄弱 D、列强侵华路线一致
  • 13、清朝前期对归附的蒙古各部一直采取“册封制”,由理藩院具体管理,具有明显的羁縻性。雍正以后,随着向蒙藏青海地区用兵,对藩部地区的管理逐渐以军机处直辖驻防将军、大臣体制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蒙藏青海开始被纳入中国版图 B、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D、中枢机构的调整推动边疆治理
  • 14、宋代货币地租发展较快。史料记载,大观三年(1109年),全国学田总收入中,收粮640291斛,钱3058827缗;熙宁九年(1076年)太平兴国寺收取农户的地租中,钞有“二十四贯一百六十二文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土地兼并严重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15、中唐时期,韩愈追求“道”,主张“兼济天下”而反对“独善自养”,并且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谏官,履行“道”的要求。这体现出(     )

    A.文人看重功名利禄                                          B.道家学说冲击了儒学正统

    C.士大夫的责任担当                                          D.台谏合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 16、北魏政权多次大范围解散境内部落,使各部落民众“分土定居,不听迁徙”,部落首领“皆同编户”。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军事实力 B、开拓了政府财源 C、体现了因俗而治 D、改变了户籍制度
  • 17、汉宣帝时期,每逢任命刺史郡守、诸侯王国相等地方大员,皇帝都要亲自接见交谈,了解这个人的履历、政绩,听取他的打算,以后将他的行为与其诺言相对照。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注重地方吏治 B、选官制度有所创新 C、治国采用法家思想 D、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 18、周人总结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达,提出“天命靡常”,认为夏、商因“不敬厥德”而亡,强调“惟德是辅”;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失天命的事实中,认识到天命转移关键在“人事”兴废、“有德与无德”。这表明周人(     )
    A、完全否定了天命对统治的影响 B、试图约束统治阶级的自身行为 C、通过血缘亲疏构建政治秩序 D、着手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系
  • 19、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摘编自《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   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新一次浪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因为这一时期以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实现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前提条件已臻于成熟。经济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由于全球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为涵盖世界的相同类型的经济体制而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只限于发展国内经济,就必须与世界市场接轨,从而汇成统一的全球市场。二战后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家壁垒逐步削弱,经济自由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诸多条件。同时经济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信息技术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极其便利的手段,而且已经使当今世界经济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致有人认为现在的经济是信息经济。

    ——摘编自刘明松《浅析全球垄断资本的形成过程与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总结归纳不结盟运动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像智者那样为了钱……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但是他并不以为知识是不可得到的。正相反,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柏拉图出身于雅典望族,雅典在与邻邦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时,他还是一个青年。他把失败归咎于民主制……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公民应该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的一种公民才能有政治权力。

    ——摘编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材料二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这与意大利城市生活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意大利的城市以工商业和银行业致富,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世俗生活和个人的发展受到重视,这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沃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众星云集。14世纪,佛罗伦萨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著名的开拓者。文艺复兴盛期出现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人们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拿破仑说:“大革命是思想家的业绩。”路易十六也曾哀叹:“伏尔泰和卢梭亡了法国。”从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到欧洲封建君主国家的“开明专制”,在世界各国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过程中,无论根据本国历史条件采取哪一条道路,都得从法国启蒙思想中找到理论武器。但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人权”等基本政治口号,尽管在当时是进步的,但含有特定的阶级内容。所有启蒙思想,包括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提出“意见支配世界”和“理性支配社会”都无例外地陷入唯心论。而且启蒙思想家们设计的“理想王国”也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妙。

    ——摘编自黄振等《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发源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