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员把为国家“接收”变成了为个人“劫收”;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人民”。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精良的武器装备 C、国际组织的援助 D、得当的战略战术
-
2、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A、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反“围剿”提供支撑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3、1919—1920年间,我国新增刊物达四百多种,在这些刊物中大多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时人所说:“比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报章杂志,鼓吹不遗余力”。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注重国民素养的提升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4、近代一篇文章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篇文章表明( )A、思想文化封闭保守 B、国际交往独立自主 C、政治制度停滞不前 D、社会生活除旧布新
-
5、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民变”风起云涌,多达1300多起,如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C、革命党人倡导三民主义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6、李鸿章在一次上奏时说:“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据此可知,李鸿章主张( )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B、开办资本主义企业 C、创立近代军事工业 D、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
7、学者陈旭麓认为某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 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8、清朝时期,政府在北部和西北地区采取“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积极政策,鼓励开辟多种形式的屯田,如兵屯、旗屯、遣屯、民屯、回屯等。这些措施( )A、阻止了殖民入侵 B、有利于边疆开发 C、解决了资源危机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9、历史研究需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下列各项史料与结论对应正确是( )
史料
结论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朝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B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唐代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代门第观念强化
D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明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A、A B、B C、C D、D -
10、绍兴十年(1140年),高宗对大臣们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由此可知,宋代(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商税是主要税收 C、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D、地域性商帮兴起
-
11、有学者评价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作品《自叙帖》 “字字相连,大小不一,但却线条流畅,流云飞舞,酣畅淋漓,像一个舞者在畅快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该作品的书体是(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小篆
-
12、下图为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与该印文相关的主题是( )A、中外交流 B、经济发展 C、民族融合 D、文化繁荣
-
13、汉武帝时推行“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
14、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 )A、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 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 C、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不少模式。其中把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归结为“推一拉”的简单力学公式模型说明了发达国家早期的情况。这种理论认为:促成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力量,一是农村状况的恶化产生的推力,二是城市有利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把农民拉到城里。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选定一个史实和“推一拉”理论中的一个角度,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史实与角度,探讨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 -
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
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
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
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
18、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
19、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但蒙古军队仍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明朝的皇帝。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族首领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任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族统治者对边境的威胁减弱。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族生存的重要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族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亲善和睦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551年到1722年的江南市镇,苏州府有128个,松江府有113个,著名如吴江的盛泽、南汇的周浦、湖州府的菱湖、嘉兴府的濮院、乌程的乌镇和南浔……由宋元时代的村市、草市、墟、会等发展过来,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江南地区“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易众,卒有世镇”,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嘉定“新泾镇为棉花管履所集”,嘉善千窑镇“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在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 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嘉兴府还出现了“质库”。(注:“质库”, 主要经营典当、贷款业务,兼及存款、钱票发行等其他事项。)
——据(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编写
(1)阅读材料一,试从耕作工具、方式、动力三方面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古代中国国内“市”的发展线索。概括明代中国经济的新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