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表是引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的“1880年-1913年西方各国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表(%)”,以下序号所代表的国家一一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年份
国家
1880
1900
1913
①
18. 5
18.5
13. 6
②
14. 7
23.6
32
③
8.5
13. 2
14.8
④
7.8
6.8
6.1
⑤
7.6
8.8
8.2
奥匈帝国
4.4
4.7
4.4
意大利
2.5
2.5
2.4
A、法、德、美、英、俄 B、法、美、德、英、俄 C、英、德、美、法、俄 D、英、美、德、法、俄 -
2、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的王党军队战败,查理一世被指控的罪行有:长期无视议会权力,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征税,还多次解散议会。1649年1月,议会组成的特别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罪名判处查理一世死刑。议会得以对国王进行审判和判决,最关键的是当时的英国明确了( )A、王位继承问题 B、主权归属问题 C、法律尊严问题 D、革命对象问题
-
3、中古时期的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面貌,其中也伴随着扩张与征服。下图为某一国家的扩张路线示意图。该国家是( )A、波斯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
4、美国作家约翰·里德在他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写到:“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文中基层百姓的愿望是( )A、建立自由竞争民主平等社会 B、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 C、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D、获得“面包”“土地”与“和平”
-
5、下图是一张出自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明信片,画面中拔河的一方是协约国,另一方是同盟国,中间站立者是美国。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美国是交战双方的调停人 B、美国成为战局的关键性因素 C、同盟国人多势众占有优势 D、大国间的矛盾正在得到调和
-
6、1880年时,世界呈现出一个由两部分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这一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全球的广泛开展 B、早期殖民扩张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 C、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D、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
7、18-19世纪是欧洲主要国家的现代化时期,也是全球性现代社会的创生时期。以下有关18-19世纪欧洲发生的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②复动式蒸汽机试制成功
③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④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
8、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字“0”传入西方,教皇下令禁止使用,一位罗马学者因在书中提到“0”而受到处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宗教权威对思想文化的禁锢 C、罗马学者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 D、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冲突
-
9、16世纪以后,西班牙虽然从美洲殖民地获得了大量金银,但却依赖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的制成品供应本土及殖民地市场,甚至美洲殖民地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商品价值远超从西班牙进口的商品。这一现象反映了( )A、西班牙殖民体系的崩溃 B、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商业革命推动国际贸易的扩展 D、价格革命导致西班牙经济衰退
-
10、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引入欧洲。最初,可可豆因物以稀为贵,成为贵族享用的奢侈品,甚至在中美洲部分地区被当作货币使用。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加工技术的改进以及工业化生产的普及,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交流 C、可可豆的种植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资源的掠夺和垄断
-
11、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一主张最能体现( )A、对其本土文化的完全摒弃 B、对外来文化持排斥态度 C、在文化吸收中注重选择性 D、主张广泛吸收四方文化
-
12、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其中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这场运动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范围跨越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阿拉伯帝国已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大中心 C、阿拉伯文化已完全取代了其他欧亚地区的文化 D、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适应了帝国扩张需要
-
13、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市民阶层兴起,推动城市自治与文化繁荣 B、庄园经济盛行,成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C、教会权力强化,进一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居民多为工人,无需再受封建领主的剥削
-
14、它是中世纪时代的“土地管理单位”,它是“构成一个所有权兼行政权的单位”的大地产,它是“社会结构中主要的和正规的组织细胞”。“它”指的是( )A、帝国 B、庄园 C、城市 D、教会
-
15、德国作家瓦尔特·伯克特在其著作《东方化革命》中,论证了古希腊文明并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奇迹,而是从一开始便受到古代埃及和西亚文明的全面影响。下列希腊文明成果中,不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冶铁技术 B、人像雕塑 C、民主政治 D、字母文字
-
16、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种姓制度由雅利安人创立,将社会分为四大等级。 B、婆罗门种姓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掌握经济命脉。 C、种姓制度允许不同种姓之间自由通婚,促进社会融合。 D、首陀罗种姓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从事最低贱的工作。
-
17、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反映了苏美尔人由城邦联盟向统一王国过渡时期的社会状况,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史诗之一。该史诗产生于(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
18、丝绸之路,亦是文化传承与交流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坦因仔细研究了丝路南道的各个城市,他用十年时间精读《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游记》。斯坦因对和田地区的古代遗址做了系统的发掘,收获极其丰富。第二次探险去了敦煌、瓜州,第三次又去了敦煌,还有黑水城、吐鲁番。斯坦因第四次探险是受哈佛大学雇佣。20世纪30年代北京已经有古物保管委员会,他们抗议南京的国民政府给斯坦因发护照,最后把斯坦因护照吊销了,赶了出去。斯坦因的收获,吸引着我们这些研究西域、研究敦煌的人,所以(1985年4月)我的第一目标就是奔向伦敦的英国图书馆和博物馆。而后去巴黎法国图书馆、不莱梅海外博物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中国各地博物馆等寻找敦煌文书,也包括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吐鲁番文书、于阗文书、龟兹文书。
——据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等整理
(1)、读《“丝绸之路”简图》,分别写出A、B所示城市的名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主要功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的经历,选择从汉至唐相关史实,以“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9、现代民族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战争则会导致国际秩序的剧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9世纪欧洲产生了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法式民族主义与德式民族主义,而这两种民族主义的交锋构成了这一时期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主线。法式民族主义与启蒙主义结合,拉·布吕耶尔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霍尔巴赫认为“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同时他们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够享受真正的人权,平等又和平地相处。
德式民族主义则是“迟发展者”民族主义的主要代表。由于“迟发展者”民族国家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为首要任务,所以当其民族国家的建立在完成其政治经济的构架时,一切均以国家机器的“效率”为准则,其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任务则基本上被放在了一边。结果,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首次出现了政治、经济和观念并不同步的现象,并由此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 在开展“雅尔塔体系的形成”项目化学习时,经老师指导,有同学整理如下: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与会国
主要内容
A
1943年11月
中、美、英三国
要求日本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决定战后朝鲜独立。会议奠定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三国
初步讨论战后对德国的处置的问题,提出建立战后国际组织(联合国的雏形)。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三国
明确战后对德国处置的内容,默许苏联对东欧秩序安排,确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大国一致”原则。
旧金山会议
1945年4—6月
中、苏、美、英等五十个国家
正式通过 B , 标志联合国成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式民族主义的诉求,并结合所学,辩证分析德式民族主义产生的影响。(2)、请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提示,完成表格中A、B二处内容的填写。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形成过程有独特的特点,请根据材料二对其加以概括。 -
20、回眸历史,继往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8月至1932年5月,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主政瑞金10个月。……瑞金具备建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所有条件:地处赣南东边、武夷山脉南段西麓,境内重峦叠嶂,四邻亦尽山地,回旋余地大,……农林产品丰富,自给有余。居民多系客家人,勤劳俭朴,坚忍执着而富有斗争精神,因受地主豪绅剥削压迫,生活艰困而有强烈的翻身愿望。大革命时期,瑞金受到北伐军影响;南昌起义部队又曾过境瑞金,指导成立了瑞金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地方上的反动武装较弱,且内部矛盾重重。
——曹春荣《关于邓小平主政瑞金几个问题的辨析》
材料二 2月5日,邓小平在西雅图机场举行的告别仪式上做了讲话:“……现在中美两国之间政府一级的来往障碍已经排除……我们毫不怀疑,中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必将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安全产生深远的、有益的影响。愿中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远在一起维护世界和平”。
当飞机呼啸腾空的时候,现场的美国记者开始发回报道:“回到中国后,他就要开始他的现代化新长征了。”
——摘编自张玮《1979年,邓小平“旋风”访美》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定都瑞金的有利因素。结合所学,概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尝试。(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障碍已经排除”的直接原因,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现代化新长征”中政治领域的制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