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 2、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 3、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 4、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最近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材料三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H·邓宁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本身不可逆转。”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对此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 7、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既深且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回首20世纪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具有导致一再发生世界大战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大战是注定不可避免或不可制止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存在着制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对于世界大战能否避免的问题,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不可笼统地说能够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把战争推到……一个“临界点”。物极必反,今后人类已经不能再把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手段都投入战争了。

    ——摘编自李巨廉《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二战的新观点。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军事价值”,并指出二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盟国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重要保证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 8、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被忽视的热带病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
    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 9、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说明(     )
    A、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占一席之地 C、改善南北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D、全球化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依存性加强
  • 10、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权的重要性,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非法国际移民、跨国集团犯罪等诸多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全球化(     )
    A、增加了维系非传统安全的难度 B、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了国际秩序的变革与重构 D、拉大了南北国家间的发展差距
  • 11、“泛非主义”思潮由美洲黑人在20世纪初最先倡议,核心是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后蔓延至欧洲,二战后转移到非洲本土,发展成为“非洲群众性政治运动”。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非洲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D、欧美国家实力日益衰退
  • 12、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以期摆脱供应链末端的不利地位。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相继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材料说明拉美国家
    A、建立了完整工业体至 B、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 C、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 D、摆脱了国际贸易依附地位
  • 13、20世纪中期,非洲第一代本土历史学家从非洲的断代史或区域史、族体史出发,努力重建非洲的经济生活和非洲历史。其中“非洲中心主义思想”认为古埃及文明是史前唯一文明,是由黑人创造的“黑人-埃及”文明,对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做法(     )
    A、还原了非洲历史的本来面貌 B、解决了非洲发展面临的困境 C、适应了非洲独立运动的需要 D、彻底摆脱了殖民主义的影响
  • 14、1991年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希望西方国家每年向苏联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苏联继续经济改革,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表示,在苏联经济改革成果未明朗之前,拒绝给予其大规模的财政援助。由此可以得出苏联(     )
    A、改革仅限经济体制改革 B、作为主权国家名存实亡 C、将终止私有化改革进程 D、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 15、下列属于“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华约”组织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B、“福利国家”的建立、黑人民权运动的开展、勃列日涅夫改革 C、十月革命的爆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16、1960年,新奥尔良6岁的黑人小女孩鲁比·布里奇斯在警察的护送下,入学曾经只允许白人学生就读的学校。她的妈妈说:“她为所有非裔美国人的孩子迈出了这一步。”这反映出(     )
    A、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已结束 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成效 C、美国已经实现了教育的公平 D、美国人民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政策调整。其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调整的核心是(     )
    A、放弃市场经济 B、实施计划经济 C、强化国家干预 D、稳定“中间阶层”
  • 18、1956年,日本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现代化钢厂的产量与美国钢铁工业持平。1960-1984年,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例从1%上升到23%。日本还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援助,提升自身形象。这表明,日本(     )
    A、与西方的贸易摩擦加剧 B、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C、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D、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 19、1950年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美英法等几个北约成员国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它要求成员国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原子能技术和设备以及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 C、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D、直接导致了柏林危机发生
  • 20、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7年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1903年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1919年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7年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50年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1954年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78年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