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材料中的“二敌”是指(   )
    A、女真族与党项族 B、女真族与契丹族 C、契丹族与蒙古族 D、契丹族与党项族
  • 2、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二十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员额高达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 )
    A、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 3、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   )

    时期

    太祖朝

    真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 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4、唐代小说中对域外风情、物品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奇特方式、奇能异巧的刻画和描述随处可见。如《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C、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D、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
  • 5、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要求“崇本息末”,但他们也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家的主张(   )
    A、冲击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 6、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 7、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   )
    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道:“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在钱穆看来,唐代的科举制(   )
    A、形成了尚学风气 B、终结了贵族政治 C、选拔了实用人才 D、扩大了统治基础
  • 9、《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由此可知,唐代(   )
    A、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B、建立了科学行政体系 C、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D、皇权受到相权的威胁
  • 10、唐诗有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中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扬州盛况不复,一去不返。北宋设市舶司后,明州(今宁波)发展迅速,“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进出唯明州一港”。影响这一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局势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松动
  • 11、关中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图对关中地区位置标注准确的是(   )

    A、 B、 C、 D、
  • 12、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
    A、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 B、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D、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 13、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 14、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 15、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港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区域文化可能存在交流 C、早期国家势力向北扩张 D、南北方的农业经济趋同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逻辑严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19世纪初英国巡回法庭所审判罪犯人数

    年份

    犯人数量

    1805—1809年

    23462

    1810—1814年

    30613

    1815—1819年

    58662

    1820—1824年

    65227

    —MichaelIgnatieff,AJustMeasureofPain,p.154.数据仅限英格兰与威尔士

    材料二时任内政大臣皮尔在议会下院指出,盗窃犯构成了犯罪阶层的主体。……其二,从地域分布来看。英国工业区或城市郊区的治安形势明显要比乡村地区更为严峻。因为与乡村相比,城市中的传统礼俗和道德规范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受到更大冲击。其三,19世纪英国诉讼费用的降低、新警察制度的建立、执法效率的提高都会使起诉案件的数量比18世纪有大量增加。

    注:法院判决定罪才能称之为罪犯。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成因》

    材料三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年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犯罪问题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 18、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解决主权问题成为1787年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关于未来社会蓝图的具体构想(任举两例即可)。并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中为解决“主权问题”和“中央集权问题”而创建的制度,并指出前一制度是如何具体运行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 19、梁衡在《特利尔的幽灵》中写到“那些在油灯下捧读了麻纸本的泥腿子,他们再不准备打倒皇帝做皇帝,而是头戴斗笠,肩扛梭镖,高喊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呼啸着冲过山林原野”。“泥腿子”读的“麻纸本”最可能是( )
    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权利法案》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0、对于英国历史上的某一事件,在18世纪以前的请愿书里有如下描述:“羊和牛马在赶着上帝勤劳的子民”“自绅士成为畜牧业者后,贫穷的工匠从未快乐过”。该事件( )
    A、巩固了乡绅在英国议会的地位 B、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C、迫使大量英国人参与海外殖民 D、使享乐奢靡之风得到广泛蔓延
上一页 565 566 567 568 5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