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19世纪初,普鲁士着手在地方行政区内各设立一所工业学校;1850年,普鲁士对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70年,第二次改革进行,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做法( )A、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人才基础 B、得益于德国成为欧洲科学中心 C、推动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适应了新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
2、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战争( )A、失败源于不得民心 B、激发欧洲民族意识 C、起因有一定正义性 D、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
3、拿破仑战争时期,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下图为拿破仑最大势力范围。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
A、推动了欧洲统一的实现 B、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反抗 C、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
4、自1895年起,“文明”取代“暴力”成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法国人于贝尔·利奥泰在北非继续实践了这个理念,在摩洛哥推行有限同化政策,承诺尊重当地文化。但实际这种人为的、外力保证的秩序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明”取代“暴力”改变了殖民侵略的实质 B、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C、文化侵略极大推动欧洲文明向亚非拉地区传输 D、文化侵略的优越性迫使军事镇压退出历史舞台
-
5、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A、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地区 B、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
6、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种植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7、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 B、饮茶习惯促进了英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C、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开始的中英茶叶贸易 D、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
8、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15世纪,这些商路( )A、因奥斯曼的崛起而中断 B、催生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 C、密切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影响相关区域的商品供求
-
9、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初,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下图所示是贵霜王威玛·卡德菲塞斯时期发行的金币:正面图案为国王手持权杖,背面是执三叉戟的印度教湿婆神,周边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该钱币可以实证( )
A、古代印度政教合一体制 B、欧亚之间商业贸易繁荣 C、贵霜帝国多元文化并存 D、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文明因交流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仲音
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习近平
材料
作为鲜卑族政权,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为了更好的学习汉人文化,他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向南发动对南朝梁国的战争,大力开疆拓土。最终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圈,长期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焕发生机,而孝文帝的改革比彼得足足早了一千多年。由于其改革极大推动华夏文明发展,所以孝文帝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
——摘编自百度文库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也通过战争、暴力和对中国的掠夺强行向中国输入”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摘编自百度文库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摘编自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宋代书院数量众多,对学生入学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书院有丰富的藏书,又受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
白鹿洞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
岳麓书院
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2005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丽泽书院
理学家吕祖谦所建,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
象山书院
陆九渊主持下,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盛况空前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中世纪大学既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它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抽象多于具体的。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宋代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其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的雅典,为构建社会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必须加入城邦生活,城邦是实现人类本性的道德共同体,城邦所求之善业,在于培养公民高尚的行为,造就有文化的君子。人类要幸福,具备德行是必备条件,追求至善就是追求现实的幸福。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人类将无幸福可言。
——摘编自孟广林《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02年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中国传统的私德教育已无法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需要,所以倡导道德革命,在国民教育中大力倡导公德教育,将培育公德作为新民的第一要务。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美德哲学”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及其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公德”思想出现的原因。 -
13、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
14、下图是“欧洲教育(Education),圣经(Bibles),科学(Science)和商人手册(Merchants' Manuals)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数量的年度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印刷书促进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 B、欧洲的印刷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C、印刷书出版随宗教改革达到顶峰 D、欧洲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下降 -
1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
16、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鼓励移民法》,此后美国进入移民高潮。如表是1910年移民在美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1/3以上
1/4多
2/3或更多
A、欧洲列强对美洲侵略加剧 B、美国掀起全球人口流动潮 C、美国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移民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 -
17、《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A、加剧了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
18、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
19、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股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图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
20、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4~ 16世纪,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 。 当时欧洲的市民和知识分子,一 方面极度厌 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又苦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于是便借 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 。 恩格斯曾说:“ 这是一 次人类从来没有 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 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 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 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 林雪原《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17~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 系列的影响 。“理性”是启蒙运 动的精神内核 。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 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 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其主张各有差异,如 伏尔泰寄希望于“ 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 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弟兰克.萨克雷 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689~ 17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 , 启蒙运动的进步之处 , 并简析 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