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材料一: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概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 2、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非殖民化宣言》,认为外来统治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宗主国应采取措施无条件将所有权力移交给托管地和非自治领土的人民,使之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初( )
    A、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发展中国家民族意识觉醒 C、民族解放运动成就显著 D、国际政治新秩序正式确立
  • 3、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 4、如表反映了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情况。如表反映出欧美国家( ) 

     

    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美国和加拿大

    5.5

    10

    3.25

    2.4

    西北欧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16

    2.12

    3.5

    10

    其他西北欧国家

    29

    15

    6.85

    15

    A、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 B、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 C、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 D、内部工业化程度的差异
  • 5、1232年,英王亨利三世以特别命令的方式剥夺了首席政法官休伯特•伯格的职务,但地方普通法院却拒绝这一判决,并声称国王命令因违法而无效。最终经全体贵族审判会议讨论,国王宣布恢复休伯特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司法独立 B、议会至上 C、王权有限 D、贵族专权
  • 6、新教主义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白昼更替、四季循环、月亮盈亏和星辰运行都有一定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就认识了上帝的智慧,显示了上帝的全知全能。这说明,宗教改革( )
    A、否定了天主教因行称义观念 B、推动和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C、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的成长 D、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发展
  • 7、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
    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 8、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 9、如图是195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顾生岳先生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年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基本实现了农业机器化 B、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C、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D、人民公社运动迅速发展
  • 10、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从图中选取一组人口迁移路线,概括指出其路线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觉醒下的近代中国文物保护

    时间

    事件

    19世纪60年代

    王韬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提出,“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

    19世纪80年代

    康有为提出,“博物院等项,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并倡导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

    1905年

    张謇奏请建设帝宣博览馆,并仿效日本“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同年创办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具有近代意义的首个公共博物馆,由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发挥其辅助教育的功能。

    1907年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40块马蹄银换取了完整的敦煌文书3000卷,文书及零碎残篇6000多件和五箱佛画,并偷运出境。

    1916年

    民国政府认为文物“非但供考古之研究,实关乎国粹之保存”,颁布《保存古物暂行办法》,扩大文物保护范围,责任愈加具体。

    1925年

    故宫博物院开放,文物由皇室独享到全民共享,实现了文物公有。

    1927年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拟用飞机将所得之材料运往外国”,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1930年

    政府出台《古物保存法》,将文物国有原则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

    1933年

    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共13427箱又64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文物保护的演变进行历史阐释。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外来移民

    材料一  19世纪初~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统计

    时期

    数量

    来源地

    职业

    1820~1860年

    500万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

    农民、工人

    1861~1880年

    500万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

    农民、工人

    1881~1920年

    2350万

    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

    农民、工人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根据表格,概括出这一时期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81年至1920年,外来移民达到高峰最主要的因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13、唐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长安城内胡商经营活动集中在西市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 14、美国早期的清教徒恪守“内心苦行”原则,把严格自律的生活与勤勉的工作,视为对神圣职责和信仰的检验;把征服新大陆“一片荒凉”的胜利,看成是上帝偏爱他们的明证。据此可知,美国早期清教教义(   )
    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形成 B、为宪政民主奠定了基础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D、为西进运动提供了动力
  • 15、如表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的部分节选,据此推断(   )

    年份

    事件

    1840

    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介绍西方图书馆的文字达11400余字,是西方近代图书馆第一次在中国传播。19世纪40年代,“书馆”成为对应西方“图书馆”一词的主流用语。

    1849

    西方传教士创办工部书局图书馆。

    1862

    创办京师同文馆,揭开了晚清思想变革的序幕。

    1898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开大图书馆”称作强学会所作五大事之一。

    1899

    清光绪帝颁布《伤各省开办中学和小学谕旨》,号令全体书院改变形式,书院藏书失去原有形态,开始逐渐过渡为近代学校图书馆。

    A、西方图书馆源于中国的“书馆” B、创办图书馆是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 C、多种力量助推了图书馆的建立 D、图书馆适应了传统教育的发展需要
  • 16、市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迥异于骑士文学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嬉笑怒骂、蔑视崇高为讽刺手法,将高雅与粗俗倒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的失范和审美观的变异。这反映出市民文学(   )
    A、具有明显世俗化特征 B、加剧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C、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导致了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 17、西方某学者指出:“希腊化的过程在托勒密埃及的土著人民中似乎是很小的……在底层,僧侣以外的埃及人企图学希腊语而发迹,在某些情况下,借着采用希腊名字并且变成希腊人,但那不是企图在文化上同化埃及人民。”该学者强调(   )
    A、外来文化被北非文化同化 B、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C、北非本土文化影响力深刻 D、希腊文化中心的逐渐东移
  • 18、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些论述都意在强调教育应(   )
    A、适应国际局势变化 B、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C、配合科教兴国战略 D、为改革开放提供人才支撑
  • 19、清朝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提到: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该学者(   )
    A、具有开明进步的文化观 B、以“经世致用”为宗旨 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已抛弃传统儒学的影响
  • 20、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重视官员道德品质 B、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削弱士族政治影响
上一页 543 544 545 546 5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