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键词搜索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小陈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是“铁血宰相”、“王朝战争”、“威廉一世”。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美国独立战争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德意志统一战争
  • 2、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而取得的突破 B、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发现自然规律 C、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 D、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一种新的宇宙观
  • 3、他在撰写的抒情诗集中,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酣畅淋漓地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拉斐尔 D、莎士比亚
  • 4、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引发了商业革命 B、使固定地租额增加 C、导致了物价下跌 D、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 5、航海图是人类走向海洋的必备工具,应用指南针和其他相关仪器,能制作出新型航海图,成为西欧人向远洋进发的技术条件之一。15世纪末,西欧人向远洋进发的技术条件还有( )

    ①测量天体高度的星盘 ②有关季风和洋流的地理知识

    ③不断提高的造船技术 ④冒险精神和长期的航行经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6、下列有关中古时期(5-15世纪)世界区域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国家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B、西亚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注重军事扩张 C、东非沿海地区兴起了桑给巴尔、蒙巴萨和马里 D、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 7、中华文化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在古代,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有( )

    ①朝鲜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加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8、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大多模仿埃及 B、冶铁技术从希腊扩散到西亚和埃及 C、西亚的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D、2世纪,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
  • 9、如图为世界古代某帝国形势图。该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波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 10、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并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这说明字母文字( )
    A、成为了世界文字的源头 B、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C、湮没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D、与中国的文字相互借鉴
  • 11、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以下关于各区域文明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
    A、西亚: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在莎草纸上写下洪水传说 B、埃及:首陀罗们用象形文字在泥版上计算泛滥季时间 C、印度: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的冲击,发明了“0” D、希腊:斯巴达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
  • 12、他是古代希腊人,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他被称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他”是( )
    A、修昔底德 B、希罗多德 C、苏格拉底 D、亚历山大
  • 13、“世界史必须将所有民族的历史集合为一体,将它们统一成一个协调均匀的整体,并将它们谱成一首壮丽的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不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美)斯塔里夫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作为纸钞、铜钱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伴随着纸钞的贬值、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的透支和国内市场的缺位,逐渐占据着合法主币的地位……放开银禁之后,陕西首开一系列以折征白银为主线的赋役改革大幕。

    ——王俞现:《权力资本与商帮:中国商人600年兴衰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的商品价格低廉,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里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斯塔里夫阿诺斯将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历史”开始标志所体现的史观,并指出1500前后作为“世界历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并阐释这一事件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影响。
    (2)、明清之际,中国一度成为全球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形成的意义。
  • 14、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反思、再反思,是近代西方思想界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贵族政治是扼杀人权的,封建特权以门第和地位为依据,某一权贵的意见在其辖地内决定权力分配,君主则在全国有决定权,因此封建特权总是以居特权者的人作为标志,即人治。而人的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一切按法律办事,从中扬弃人治的因素。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776年,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创立了第一个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最早提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明确提出了创造交换价值的是社会劳动。古典经济学家盛赞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他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要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下册)

    材料三:欧文在自己的工厂里实行改革,提供免费教育,为工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鼓吹以合作为基础对社会进行普遍重组,社团应根据工人实际劳动时间付给报酬。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译:《世界文明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家为规避“人治”,对未来“理性社会”所提出的一些基本政治思想。自由主义体现了对工业文明和现行社会体制的辩护,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并阐释其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欧文等“乌托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阐释欧文等人为何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 15、“在罗马帝国的旧址上,取而代之的是拜占庭、伊斯兰和西方基督教三个各具特色的文明,后来,它们分别走上独自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一些西方学者倾向于贬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但此后几百年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麦加的阴影之中,直到现在学者们才开始充分认识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所取得的价值。鉴于这样一种悲哀的相仇的历史,我们最好回顾一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受惠于拜占庭:从完全有形的方面看,7-11世纪拜占庭帝国一直是抵抗伊斯兰教扩张的一道屏障,从而有助于西方保持独立。在文化领域我们也受益良多,拜占庭学者协助保存了古希腊的学问。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拜占庭学者帮助把柏拉图的著作介绍给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对西欧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几乎是照搬拜占庭风格而建成。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译:《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领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他的出现是中世纪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各项自由、各种经济上和法律上的特权等等。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别授权”的法律,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拜占庭继承并发展“古典文化”的代表性成就,并阐释西方是如何“受惠”于拜占庭的?
    (2)、中世纪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很多进步因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此时西欧出现的推动社会转型的“进步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
  • 16、“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发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史观 C、阶级斗争学说 D、剩余价值论
  • 17、英国教育创造了“熟悉外国语言、文化,接受自由主义、理性的思想意识的新印度人”,“就血统和肤色而言是印度人,但就爱好、见解、道德和才智而言是英国人”,“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开始用西方思想作为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这意味着(    )
    A、印度将产生政治上的自觉和对民族独立的要求 B、英、印矛盾缓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将更加稳定 C、对宗主国的文化认同使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D、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
  • 18、“规模需要资本,资本需要保证,而保证需要合并。制造商们仍然真诚信奉自由经济和个人主义,但是规模越大越合算这一点不容忽视,但竞争总是扼杀竞争”,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有误的是(    )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垄断 B、垄断阻碍了竞争,易于导致腐败 C、资本家通过垄断组织获得高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放弃了自由主义信仰
  • 19、美国独立后,经济获得发展,但南北矛盾冲突不断,最终演化为南北战争(1861-1865)。南北战争根源于(    )



    北方

    南方

    A

    关税矛盾

    提高关税

    降低关税

    B

    西部领土建州

    自由州

    蓄奴州

    C

    奴隶制存废

    废除奴隶制

    保留奴隶制

    D

    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工商业

    奴隶制种植园

    A、A B、B C、C D、D
  • 20、联邦派(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反联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杰斐逊)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恐惧心理的斗争:联邦派恐惧的是动荡、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他们恐惧民众权利完全没有约束,寻求通过宪法建立一个既能与大众情绪保持一定距离,又能有效防止动荡不安的政权。反联邦派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同样认识到有效政权的必要,但他们更担心的是国家而不是民众,更害怕中央集权的危害而不是大众意愿的威胁。最终,战胜这“两种恐惧心理”的结果是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两派斗争与妥协的结果集中体现在(    )
    A、联邦制 B、共和制 C、两党制 D、内阁制
上一页 496 497 498 499 5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