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间的实力竞争本质上是现代化发展水平和道路、模式、发展战略的竞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他们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和对策、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既有某些相似的轨迹,由多姿多态各具特色,显示了世界经济生活中多样统一性的生动画面。

    ——据《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

    依据材料,围绕“经济现代化”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初期,诸多执政者都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在众多著名的庄国中,只有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的庄国还残留着较多的遗迹,它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生活品味在建筑园林上的果中表现。相传,大约公元124年,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的规划。从遗址上看,庄园内除了有宏伟的宫殿群之外,还有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及其他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布向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没有明确的轴线。整个山庄以溪、河、湖、池及喷泉等水体统一全园,夏季还有水帘从餐厅上方悬垂而下。国内还有一座建在小岛中的水中剧场(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朱建宁、赵晶《西方园林史》

    材料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省数量统计(不含立项)

    (即陕西占11%,河南占11%,山东占8%,浙江占8%,其他省份占62%)

    2010年至2021年,国家共公布了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含立项)第一批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四川和北京,第二批分布范围包括新疆、黑龙江和广西,第三批新增河北、宁夏、福建、安徽等地项目。据统计,(截至2021年)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有11处为世界文化遗产,5处为5A(级)景区。在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中,由于地理区位的差异性,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定位、利用策略、展示目标与方式等都有所不同。

    ——摘编自彭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统计与分布特征》

    (1)、根据材料一,以哈德良庄园为例,概括罗马帝国前期园林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的历史经验。
  • 4、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的规定。进入帝国时代,还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罗马法( )
    A、重视保护小农经济 B、侵犯罗马公民政治权利 C、被宗教势力所控制 D、受社会习俗与宗教影响
  • 5、 欧贝尔曾说:“雅典政治精英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被其接受的政策建议。”这表明当时雅典(   )
    A、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 B、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 C、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 D、确立了公正平等的参政机制
  • 6、 如表是1871~1881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后的职业分布情况。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 )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国务总理

    1人

    工矿产业

    7人

    兵器工人

    2人

    报业

    l人

    外交官员

    11人

    海关

    1人

    侍郎

    1人

    律师

    1人

    铁路局长

    6人

    大学校长

    2人

    教师

    1人

    公使

    2人

    电报官员

    6人

    铁路官员

    14人

    电报局长

    4人

      

    海军军医

    3人

    海军军官

    8人

    转入商界

    8人

      
    A、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 C、使学习西方观念发生改变 D、孕育了社会变革的新力量
  • 7、 自1865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关税被列强所掌控 B、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 C、外贸管理趋向规范 D、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 8、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 9、 朱熹在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使时,曾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污淫虐”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据此可见,南宋时期(   )
    A、权贵勾结成风 B、政治人治色彩浓厚 C、理学影响有限 D、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 11、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 )
    A、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 B、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 D、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 12、 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 13、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工业革命中普通劳工生活水平”的问题,在20世纪英国历史学界曾引发一场激烈而持久的争论。1929年,克拉潘的《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一卷)》出版,书中提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劳工生活标准在实际工资、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以往“工人阶级的一切一切都每况愈下”的观念是缺乏实证性依据的。哈蒙德提出反驳:更多更好的食品与衣物代替不了工业化对生活质量的破坏。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争论,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最高峰,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对阵营垒。

    乐观派

    悲观派

    劳工的生活标准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恶化,并从1820年左右不断得到明显改善。

    工业革命开始后,劳工的生活标准不断恶化,而且工业化本身即是导致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活标准指的是“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些可量化的物质性指标,如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水平、消费品结构等。

    生活标准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即生活的“质”的方面。“财富的大部分明显是劳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以同样明显的方式落到了雇主的手中,用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在人们的感觉中十分酷似生活水平的下降”。

    “改善”是一种一般趋势,是整个劳工阶层的平均状况。

    用实际工资的平均值来说明劳工的生活标准没有意义,因为它忽略了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熟练技术工人和占大部分比例的非技术工人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带来生活标准的普遍改善。

    尽管工业革命期间人均产出不断增长,但收入分配的比例却不利于劳动阶级。

    ——摘编自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劳工生活标准的争论与辩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 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 任意派别、学者, 或任意一点均可)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予以说明。(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说明须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 16、 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 17、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 18、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 19、亚历山大在占领了波斯帝国辽阔的疆土后,发现了波斯高度发展的文明,于是要求人们以东方人的方式向他行匍匐礼,对他敬若神明。亚历山大去世之前,在西亚、中亚等地建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式城市,并动员大量希腊人来这些城市定居,与当地人通婚联姻。亚历山大的上述做法( )
    A、削弱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B、不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激化了与被征服地区人民的矛盾
  • 20、“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关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正确的有( )

    ①郡县体制 ②国家统一 ③“要在中央” ④因俗而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上一页 495 496 497 498 4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