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战国末期,秦国的《金布律》规定,出售的商品应当分别系上标签标明价格,市肆中的商贾对“钱”和“布”两种货币同等对待,不得“择行钱、布”。官方直接经营的集市,主要出售各种高档手工艺品和盐、铜、铁以及皮革等物品,由官方委派“工室”对官商和私商进行监督管理。据此可知,当时的秦国( )A、贯彻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注重规范商业经营秩序 C、继续发展工商食官制度 D、着眼于推动日用品贸易
-
2、有学者认为,作为早期君主制度的周制,保有若干原始民主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殷墟甲骨文中“大乙伊尹并祀”的记载 B、周公和姜太公均在武王的三公之列 C、周人对伏羲、神农、黄帝等古圣的崇拜 D、周制设小司寇一职以征询民众意见
-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东在中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抗战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方面看,广东不但是新文化策源地,而且是旧文化的保留所。宋室南渡之后,北方人士之有气节与能力者,多向南迁移,因而我国固有文化重心也向南推进。这些固有文化在北方,因受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发生变化或逐渐湮没,而却存在于南方,而尤其是在广东者,实在不少……自中西海道沟通以后,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中国文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宗教上、教育上……都受了重大影响,逐渐趋于新文化的途径……因为地理以及其他原因,粤人遂为这种新文化先锋队,广东成为新文化的策源地。过去广东人曾利用这种新文化去推翻满清,去抵抗外侮,而今后,广东人愈要格外努力发展这种新文化,去抵抗外侮复兴民族……只要广东精神不死,不但广东前途乐观,就是中国前途也大有把握。
——摘编自时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广东与中国》(1939年1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广东精神与民族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
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
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
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
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城镇化进程始于中世纪早期,而中世纪中晚期是城镇形成的关键时期。11世纪末,英国城镇数量仍然不多,很可能低于200个。但到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城镇数量迅猛增加到650个左右,包括大中城镇52个和小城镇600个……12世纪后,随着内陆贸易、沿海贸易的增长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作为水陆交通集结点和枢纽的港口应运而生。
——摘编自沈琦《中世纪英国交通史稿(1150—1500)》等
材料二 近代英国交通发展概况
时期划分
主要概况
16、17世纪是交通困局期
一方面,随着英国城镇的发展,水陆交通需求剧增;另一方面,交通需求剧增导致既有交通养护机制不堪重负。
18世纪上半叶是初步缓解期
公路方面,英国率先设立收费的公路信托。到18世纪中叶,航道改造几乎覆盖了所有河流等。
1750—1830年是全面改善期
公路方面出现“收费公路热”。陆路交通服务的数量、类型和范围大大扩展;运河的兴建和开通等。
1830—1870年是加速推进期
铁路是轨道交通持续改进的结果等。
——摘编自沈琦《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1)、解释材料一中世纪英国交通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
7、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修正案,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及融资能力显著提升,但该修正案拖至2009年才生效。2010年又通过新的修正案,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与美元等构成新的货币篮子,但修正案直至2016年才生效。据此可知,这些改革( )A、加强了区域集团间的联系 B、解决了世界货币不足问题 C、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冲击了美国的金融话语权
-
8、如表为1968年前后英国文官制度演变情况。这种变化( )
1968年前
政府按官员承担责任大小和官阶高低把文官分为行政人员、执行人员、专业和科学技术人员、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六个等级
1968年后
实行以职业划分为基础的统一的等级结构,包括十类(综合、科学、专业技术、秘书类、社会安全、训练、法律、警察、研究和资料处理等)
A、明确了文官的权利义务 B、细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C、强调了文官的职业道德 D、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
9、十月革命开创了20世纪的世界革命运动。从1922年至1943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将世界革命战略重心转向东方,重点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朝鲜、日本、印度支那组建共产党,开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这( )A、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B、确立了苏联对世界革命的领导权 C、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加快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进程
-
10、如表为19世纪德国强制性的疾病保险制度。此举( )
相关法律文件
主要内容及实施
1856年《工业法》
规定城市卫生局应使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人参加疾病保险基金
1876年《疾病登记援助法案》
规定参加疾病保险组织的病人可以在所在城市报销医疗费用,但仅有少数城市执行这项法案
1883年《疾病保险法》
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
A、完善了德国政治制度 B、适应了德国发展需要 C、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 D、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
11、15世纪60年代,金属活字印刷术传到意大利、法国等西欧中心地区;70年代,到达了布达佩斯、克拉科夫等地;到80年代,丹麦、瑞典等先后出现印刷作坊。1540年,印刷术越过大西洋,传到了墨西哥;1563年已到达俄国。这一技术的传播主要得益于( )A、人文主义的发展 B、海外殖民的扩张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近代欧洲的转型
-
12、公元前5千纪上半期,埃及出现了农业聚落,逐渐采用农耕生产方式。之后,上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为( )A、古埃及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 B、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生产关系 C、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 D、农业进步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
13、1948年日本民间组织松山芭蕾舞团创建,它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等为艺术宗旨。1955年,松山芭蕾舞团第一次创造性地将中国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台,并在1958年首次来华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 )A、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说明“一边倒”政策已被放弃 C、助推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D、有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
14、1938年4月,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代表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致全国同胞电》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称“各民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史料证明( )A、相持阶段各民族团结抗战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D、民族胜利推动了民族团结
-
15、据记载,太平天国、民国、抗战时期,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发现:这里商业兴盛,让人更加务实;对外贸易让人更富有远见和冒险精神;崇尚儒家让人知仁行义,生命力格外强大。这主要说明( )A、移民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 B、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 C、人口迁移丰富了文化内涵 D、社会变革导致了北民南迁
-
16、有学者发现,18世纪北京等主要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尽管与伦敦、巴黎有差距,但仍能接近于欧洲落后地区如莱比锡和米兰,但是进入20世纪,欧洲所有地区的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国高。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A、工业化发展较慢 B、制度选择不当 C、城市化进程滞后 D、工人赋税沉重
-
17、14世纪中叶,中国青瓷、青白瓷等成为出口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市场的主要瓷器种类。16世纪晚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青花瓷在陶瓷贸易中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材料主题是( )A、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地理大发现 B、中国航海技术落后于西方 C、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与瓷器发展 D、技术进步推动欧洲近代化
-
18、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满人生活水平提高 B、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C、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D、传统思想文化影响
-
19、与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变革路径相似,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风格体式竞相登场,正变、尊卑交错互动。雄浑豪迈的唐诗写到极致之后,转现出婉约蕴藉的宋词;宋词雅化到了一定程度,俗趣盎然的元曲悄然而兴……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 )A、多元一体 B、开放包容 C、守正创新 D、格物致知
-
20、唐人于邵《送刘协律序》云:“(广东)南海,有国之重镇,北方之东西,中土之士庶,舟宗连毂击,会合于其间者,日千百焉”。时人亦有诗云:“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尝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唐代广东南海地区( )A、南北交往频繁 B、商业繁荣发展 C、中外联系紧密 D、政治地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