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国殖民者相当警惕对英国法理念在印度的传播,“要奴役一个通晓法律、权利和自由的共和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发展教育让我们失去了北美殖民地,我们不应该在印度重复这个错误”,故英国殖民当局长期拒绝对印度的法律教育进行明确的规范。上述言论可以证明( )
    A、英国殖民统治的实质 B、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 C、大陆法体系的先进性 D、印度社会落后的根源
  • 2、有学者在1835年写道:“种族偏见在已经废除蓄奴制的州,反而比在尚保存着蓄奴制的州强烈;而且,没有一个地方的种族偏见,像在不知蓄奴制为何物的州那样不能令人容忍。”该学者旨在强调美国( )
    A、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 C、社会存在文化认同问题 D、蓄奴州更注重民主自由
  • 3、“在大航海开启以后的时代,欧洲各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利益,但是每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获得商业利益的机缘有巨大差别。这导致了地缘政治冲突和战争。然而在罗马教皇垄断宗教的时代,要想夺权就必须创立新的教派,或夺得对《圣经》的新的解释权。”材料旨在强调(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 C、宗教改革兴起原因 D、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
  • 4、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存的了。”下列关于罗马法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 B、《罗马民法大全》是古代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C、中世纪后期西欧市民阶级力图恢复罗马法传统 D、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罗马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 5、有学者在分析古埃及作为文明古国的优势时指出“这是由于他们很早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国家,加上古代埃及人用来铭刻文字的材料十分耐久。此外,还可归功于气候干燥与传统习性。”下列项中为作者“铭刻文字的材料十分耐久”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A、象形文字文物那尔迈调色板 B、记载有借贷合约的莎草纸 C、刻在石柱上现存的最早法典 D、建立图书馆保存泥版文书
  • 6、印欧人的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古文明,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迁徙路线图。据此,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 )

    A、中国进入文明时代 B、亚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C、不同区域文化交融 D、东地中海区域民族构成改变
  • 7、下列是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高铁旅客周转量占铁路运输比重的统计图(单位:%),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高铁时代 B、推动了城市形成分工明显的功能区 C、高铁核心技术整体领先于世界 D、推动沿线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
  • 8、有学者对1918—1949年间广州市近代城市改造的情况进行了如下概括,据此推断,广州市的市政建设( )

    ①适应了广州市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②体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点

    ③注重对城市的整体规划 ④开启了广州市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时指出“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师承了这个学派(今文学派)经世致用精神和历史变易思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予常怀忧愤的(他)以巨大的震动。‘奇变’推动了他的思想发展,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的高昂和效法西方主张的提出。”材料评价的是( )
    A、王守仁 B、李贽 C、魏源 D、洪仁玕
  • 10、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朝贡体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郑和数次下西洋的框架的话,它也有助于解释其后来终止的原因——因为朝贡体制一旦走上运行轨道,就不再需要永乐皇帝耗费巨资遣使回访了。”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郑和下西洋因财政困难无以为继 B、朝贡贸易体制有相对规范完整的程序 C、朝贡贸易限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D、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方式
  • 11、下列关于唐睿宗至唐玄宗年间的记述,可用于研究( )

    文献记述

    出处

    初,永徽中禁买卖世业、口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贫者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

    《新唐书·志第四十·食货一》

    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并兼之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

    《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二》

    兼并者不复追征,贫弱者不复田业,姑定额取税而已

    《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三》

    A、赋税标准的演变 B、劳作方式的进步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均田制度的破坏
  • 12、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东魏和北齐都城的邺城得到相对完好地保存。如图为邺城示意图,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特征 B、有发达的商业分工及较大的市场规模 C、体现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特征 D、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大量出现
  •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现代欧洲史》是诺顿出版公司的经典权威欧洲史系列,全书共6卷7册,基本涵盖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欧洲历史的各个方面,简介如下。

    (1)、丛书第三卷标题《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中的“进步”反映在思想领域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2)、丛书内容下迄21世纪初,就第六卷标题看,作者认为1890年至今,“欧洲时代”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了“终结”。你认同这一结论吗?或者另有观点?解释你的回答。
  •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3~20世纪世界历史重要事件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775年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890年

    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95%的石油生产

    1779年

    英国发生工人捣毁机器运动,一些工厂被毁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

    1861年

    美国内战爆发

     

    1948年

    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叶进入完成阶段。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厂。城市化发展迅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城市交通、供水、居住、卫生条件很差,损害了居民身体健康。工厂沿河而建,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市区,工厂废气物对河流构成严重污染。城市是富人的乐园,也是穷人谋生糊口的栖所。这种城市的分裂鲜明地反映出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工业革命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工厂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革命巩固和壮大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议会改革拉开序幕。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工业革命后,英国以其工业强国的地位奠定了它商业强国的地位。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9世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宣言》面世之前,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喊着“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伦敦劳工质问着“为什么女王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自己却只有两三个便士”;普鲁士纺织工人在生存线上反复挣扎……一场场工人运动,打破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歌舞升平,于是他们怪罪共产主义,将它称为恐怖的幽灵。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誓要为"幽灵"正名,以最接地气的语言,给工人运动以科学的指导。

    ——王荣堂等《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一场场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从文献与实践两个角度各举一例,指出马克思指导工人运动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主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毒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说出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强化对民族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 17、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明( )
    A、考古文物比文献史料的价值更大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趋无法辨识 C、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新史料的发现有助于史学研究深入
  • 1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 )
    A、都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 B、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C、都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D、都形成了避免战争制裁侵略的有效机制
  • 19、英国学者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交叉点”代表的历史事件是指,德国占领了( )

    A、 B、 C、 D、
  • 20、如表是列宁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使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上一页 488 489 490 491 4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