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下面为1500~1650年英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图(单位:先令/浦式耳)。这一时期主要粮食价格的变动( )A、推动了农业发展,增强英国封建势力 B、提高了综合国力,巩固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C、加速了社会分化,促进英国社会转型 D、加剧了通货膨胀,抑制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说:“1493年5月4日,亚历山大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划定一分界线;线以西地区授予西班牙,以东则授予葡萄牙。”这一分界线的划定表明( )A、西葡的矛盾不可调和 B、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世界 C、新航路开辟连结世界 D、宗教势力插手殖民扩张
-
3、1571年,西班牙开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见图)。中国的丝绸运送到菲律宾,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送到阿卡普尔科交换白银。大帆船贸易最初的20年间,平均每年约150吨白银运到东方。据此可知,大帆船贸易( )A、西班牙主导印度洋贸易 B、早期国际贸易取得较大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
4、印度西海岸城市果阿为深水良港,也是印度西海岸的贸易中心和北上麦加朝圣的出发点。后来罗马教廷在果阿成立主教区,其辖区从好望角一直延伸到日本的广大地区。耶稣会也在果阿建立了传教中心。当时的果阿被称“东方的罗马”。果阿的变迁折射出( )A、印度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 B、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开辟 C、天主教在印度的全面流行 D、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
5、自18世纪中期算起,欧洲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亿多人口。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推动食物价格的上涨,但这次不同的是,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恶性传染病的肆虐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土豆等新物种的广泛种植 D、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于农业
-
6、下表所示为1530至1599年东南亚出口香料的变化情况(单位: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欧洲和中东
中国
印度、日本和美洲
总数
1530—1539
300
500
500
1300
1540—1549
600
500
500
1600
1550—1559
700
500
700
1900
1560—1569
1300
700
700
2700
1570—1579
1300
900
800
3000
1580—1589
1400
900
900
3200
1590—1599
1400
1000
1000
3400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香料地位的上升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造船技术的成熟 -
7、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推动的大航海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中国郑和下西洋在时间线上比西洋人早了数十年啊,但是为什么产生的效果却和西洋人截然不同呢?导致反差的根源是( )A、东西方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D、中西方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
8、13—15世纪,西欧航海图鉴的编制已使用了等角航线、比例尺、罗盘刻度盘、风向玫瑰图等确定方位和航速的手段,并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和描绘特定形貌。有一位旅行家声称:“航海图鉴是一门科学,是航海的灵魂。”这一时期航海图鉴的进步( )A、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 B、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 C、是文艺复兴重要成果之一 D、体现了近代科技革命成就
-
9、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土著帝国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
10、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立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制定十九阶冠位,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设“置八省百官”;在地方上设立国,由国司治理;设立郡,由郡司治理;设立里,由里长治理,这些措施( )A、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B、促成日本武士道精神 C、壮大了氏族贵族势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1、9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创建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有组织地翻译了大量来自印度、希腊、罗马等地的典籍,持续百余年,被称为“百年翻译运动,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
12、有学者称,法兰克王权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兰克王权基督教化的历史演进。借由教务会议,墨洛温国王不仅在族群众多的高卢论证了自身统治权力的合法性,而且逐渐成为法兰克主教团认可的正统基督教君王。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A、教权依附于世俗王权 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C、王权与教权矛盾缓和 D、王权借助宗教维护统治
-
13、13、14世纪时,西欧部分庄园中小麦、黑麦、豆子等作物的种植和役用牲畜的养殖比重下降,而棉花等作物及生猪、专门用于产奶的奶牛比重占据了整个庄园种植和养殖结构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西欧部分庄园( )A、呈现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趋势 B、打破了农业集体生产模式 C、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D、农业经营领域的获利颇丰
-
14、罗马共和国后期的行省治理,官员滥用权力搜刮钱财;为解决这类现象,罗马加强法律建设,呈现出立法条款细致化、诉讼程序固定化、惩处严厉化倾向;但行省治理并未改善,共和国加速衰亡。这反映出( )A、习惯法不能解决罗马发展的新问题 B、罗马共和国国家治理滞后于现实 C、城邦政治急须发展为帝国政治治理 D、立法已沦为精英政治斗争的工具
-
15、公元前509年,执政官瓦列里乌斯规定:“任何公民在遭到官员们给予的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都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即在人民投票表决之前,该公民不应受到官员们的处罚。”这主要说明古罗马( )A、人民享有司法的决定权 B、缺乏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 C、行政权力滥用现象普遍 D、公民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
-
16、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此举旨在( )A、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 B、塑造亲民爱民的政治形象 C、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D、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
17、亚述帝国时期,基层法庭中没有专业法官,最常见的审判人员为由国王任命的市长和“剃头官”等城镇官员。此外,庭审流程上,“返回法庭”的环节不再采用,多是在市长介入下一次性达成“和解”或裁决。这表明亚述帝国时期( )A、司法活动更加公正化和规范化 B、司法审判摆脱形式主义 C、统治者侧重拓展法律适用范围 D、司法渗透鲜明的专制性
-
18、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向全国征税,发展经济:为政令通达,方便军队调动,保证境内的物资流通,采用并改进了亚述人所使用的驿站制度,在全国修建驿道;建立强大的军队,迅速扩张波斯帝国。这反映出波斯帝国( )A、治理体系最终形成 B、统治方式影响深远 C、中央权力走向强化 D、君主专制受到挑战
-
19、公元前161年左右出土的一篇巴比伦楔形文字星象日志记载道: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 这说明( )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 B、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拓展 C、巴比伦已推行城邦民主制 D、宗教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
20、近年,考古人员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埃利都发掘出多座上下叠压在一起的神庙遗址。最上边的神庙规模最大,建造于约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间,最底层的神庙遗址最小,约为公元前4900年用晒干的泥砖砌成的。这一状况( )A、证明当时夯土建筑技术先进 B、反映出基督教历史影响深远 C、说明古代西亚文明绵延至今 D、见证了两河文明的兴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