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糖从中东和地中海东岸传到了欧洲,而哥伦布又将糖带到了新大陆,巴西和加勒比海地 区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甘蔗,于是欧洲人就在这些地方开辟了种植园,用来种植甘蔗,以满 足不断增长的对糖的需求。这种情况导致17世纪种植园经济的出现,种植园经济以单一经 济作物的种植为主,这种体系也被称为单一作物生产制。不断发展的世界市场对糖的需求

    也不断增加,从而刺激了大西洋两岸的奴隶贸易的发展,以及以奴隶劳动力为基础的新世界 种植园经济。

    ——摘编自[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简明文化人类学 人类之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阐述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

    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与农 业有关的副业也日渐发达,城市在欧洲大地迅速发展,产生了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 求。古典文化被大规模翻译,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著作、托勒 密的天文学著作等,人们几乎拥有了古代法学和医学方面的全部知识。城市在欧洲大地迅 速发展并具有前所未有的自治性,为大学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巴黎大学在当时能够吸引众 多学子前来求学,主要原因是有一批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优秀学者在那里讲学;在博洛尼 亚,也有伊尔内利乌斯等著名学者。

    ——摘编自间晓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精髓探究》

    材料二

    中世纪大学出现以前,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规模庞大的学术机构,大学诞生后对中 世纪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的产生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及其世俗化,使得西 欧社会的学术生活和中世纪教育的传统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结束了中世纪早期以修 道院为教育中心的状况。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内容、学生入学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及教师的职 责和权利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且是经过斗争得来的。中世纪大学以拉丁文为通 用语言,互相之间有着必要的思想、学术和情感交流,同时也不拘于一门一浪,形成一种求知 求学的学者共同体。

    ——摘编自李华《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中世纪大学。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波斯帝国的治国方略和政制体制承袭埃兰、米底,然后经过居鲁士二世、大流士一 世的完善,逐渐成熟,从而确立了以国王为首、进行行省统治的国家管理模式。波斯帝国的 治国方式不同于古老的巴比伦,后者的国家管理方略更注重其宗教、文化或经济生活的影响 力,而波斯帝国的统治则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在罗马帝国之前 的人类政制管理模式中,可以说波斯帝国的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

    ——摘编自亓佩成《论波斯帝国政治体制的流变】

    材料二

    古代文明之间经常围绕着领土、财富和权力进行战争,但是古代文明之间亦存在和平、 交往与认同。到了“帝国”阶段,文明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埃及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一直到罗马帝国等,都面对过由于统治区域渐广所造成的民族、法 律、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问题,在处理与被征服地区以及帝国之外异质文 明的关系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认同观念也愈发复杂。

    ——摘编自史海波《古代帝国与文明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斯帝国政制管理模式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帝国扩张与文明交流交融的关系。
  • 4、《法国民法典》中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如第 537条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 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些规定( )
    A、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B、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 C、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承认了财产不公现象
  • 5、1884年,英国议会颁布法案,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实 行单一选区制,即每个选区产生一名议员;取消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并对选举中的舞 弊、贿赂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据此可知,这一法案的颁布( )
    A、促进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B、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加速了英国城乡人口的流动 D、创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模式
  • 6、孟德斯鸠主张,政治权力应当分为三个独立的部门,即立法、执行和司法,以保障公民的自 由。据此可知,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理论的目的是( )
    A、防止权力滥用 B、提高政府效率 C、强化行政职能 D、改变社会秩序
  • 7、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这一事件通常被视为宗教改革的开始。路德通过这一行动直接批评了( )
    A、教皇的无上权威 B、教会对圣经的解释 C、教士的道德败坏 D、出售赎罪券的做法
  • 8、17世纪末,英国黑人奴隶贸易不再由官方垄断。18世纪初,英国又从西班牙手中获得向西 班牙美洲殖民地输送奴隶的垄断权,英商“每年大概要贩运多达15000名奴隶,是与西班牙 人合同规定数目的三倍”。这使英国( )
    A、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 C、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快 D、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 9、17—18世纪,中国陶瓷大量地输人欧洲。中国风十足的陶瓷在欧洲的盛行同巴洛克艺术风 格的盛行时期有了重叠,致使巴洛克时期的欧洲陶瓷受中国远销瓷的直接影响,形成了别具 一格的“巴洛克中国风”。“巴洛克中国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王权的强化 B、中华文化的先进 C、教会地位的巩固 D、全球贸易的扩大
  • 10、15世纪末,他率领一支由3条船组成的探险队,目的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打开一条通往 印度的航路。最终,他到达了南纬33度线。“他”的这段航程对应的是图2中的( )


                              图 2

    A、A B、B C、C D、D
  • 11、哥伦布和达·伽马最初的目的是发现可以到达印度的新航线,让自己的国家从与亚洲的贸易中获利,从而打破中亚、西亚地区和意大利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天主教会的支持 D、商业革命的刺激
  • 12、表1所示是古代亚欧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在应对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挑战时采取的 应对措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表1

    面临的共同挑战

    古代美洲人的解决策略

    古代亚欧文明的解决方法

    如何解决群落的生存和生产

    问题

    培育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驯

    化羊驼

    培育大小麦、水稻和粟,饲养羊、猪、题

    如何解决记事、统计、传递信

    息、时间管理

    多神崇拜,祭祀神灵,创造文

    字、太阳历、20进制

    祭拜太阳、天,创造文字,发明了历法,

    创造数字和进位制

    如何治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的国家

    集权,划分政区,建立税收,道

    路系统,迁移人口

    实行君主专制,建立对地方直接控制的

    政治制度、道路系统、税收系统

    A、早期各个区域文明同时产生 B、古代文明发展具有共通性 C、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 D、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 13、8世纪末,加纳的版图包括西非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这些地域因西非对北非的 贸易兴盛而繁荣。阿拉伯商人运来盐、织物、杂货、贝壳,换去黄金、奴隶、象牙。商道附近兴 起瓦格拉、廷巴克图和加奥等城市。这反映出加纳的兴起( )
    A、加速了桑海帝国走向衰落 B、源于自身拥有丰富资源 C、因为其控制了西非的商路 D、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兴盛
  • 14、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这个词语的内涵将“聪明人”与“商人” 集于一身。伊斯兰教兴起之后,这一观念被进一步被深化和固化。“正直的商人被认为是道 德行为的最高典范”。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引领世界商业发展的潮流 B、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C、重商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D、忽视国内农业发展
  • 15、有学者认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它不仅把财产视为社会政治地位的直接依据,还把这种社会 政治地位看作是确定利益分配的原则和不变的社会秩序。然而,在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也唯 有这类制度可以使社会获得秩序。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封君封臣制是西欧分裂割据的根源 B、西欧封建制度具有平等的契约性 C、西欧封建制度无法保证社会的稳定 D、封君封臣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16、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开始崛起并迅速扩大其影响力,征服了包括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 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以及埃及在内的地区。当时,亚述的国都设在尼尼微(位于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的崛起( )
    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使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强国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使两河流域第一次实现了统一
  • 17、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在此期间,埃及的法老王国迅速崛起,各个王 朝都竭力争取将自己的建筑保存下来,以此来彰显王权的威严和权力。由此可知,古埃及金字塔( )
    A、具有一定神秘色彩 B、象征着法老的权威 C、成为统治民众的工具 D、标志着埃及文明兴起
  • 18、在《汉谟拉比法典》的282条法律条文中,涉及商业借贷和租赁的条文有100多条。由此可知,古巴比伦王国( )
    A、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B、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商人政治地位较高 D、商业纠纷频繁发生
  • 19、图1所示是位于今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遗址(公元前8000年至前7000年)。考古学者发现当地居民建造了砖砌的房屋并且制作了陶罐、篮子、布料、皮革、石制和金属的工具、木刻、 地毯、珠子以及夹杂在其他物品中的珠宝。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图 1

    A、劳动分工走向专业化 B、手工业技术十分发达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最早进入了文明社会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上一页 469 470 471 472 4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