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 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 )A、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B、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C、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
2、下表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场改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英国
撒切尔夫人改革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美国
里根改革
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
A、走上了福利国家发展道路 B、是二战后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C、消除了经济“滞胀”现象 D、减少福利支出是改革内容之一 -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战后,这些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其主要措施包括( )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4、《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慕尼黑协定》解读不正确的是( )A、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B、加速了德国吞并奥地利 C、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D、助长法西斯的侵略野心
-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构成了马克思对过去历史的解释的基础。就未来而论,马克思确信资本主义将让位于社会主义,他的确信是基于他的第三个主要学说……根据这一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第三个主要学说”(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 C、揭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D、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秘密
-
6、如图中所示的四个国家在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君主立宪制确立促进了国家统一 B、②议会产生国家实际最高行政首脑 C、③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摆脱殖民统治 D、④通过特辖领地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人人心中逐步形成一种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而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有一个贤明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英国人民这种矛盾的心理( )A、是实行君主立宪不容忽视的因素 B、造成了政治革命后政局长期不稳 C、是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曲折的根源 D、导致议会与国王的权力界限不明
-
8、有学者指出,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地震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下列史实,不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出现 B、传染病的传播造成原有社会解体 C、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帝国主义在世界扩张与争夺加剧
-
9、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法律思想
B
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维护和强化了世俗王权
C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后,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
高丽王朝效仿中国制度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A、A B、B C、C D、D -
10、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其黑暗模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能表现其“觉醒”的有( )
①王权的加强 ②城市获得自治 ③基督教会的强化
④农奴制度的发展 ⑤大学的兴起 ⑥启蒙运动的兴起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①④⑤ -
11、如图为古代世界某帝国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疆域示意图,该帝国( )
A、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B、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C、凭借强大的军队将地中海变成其内海 D、政治中心所在地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
12、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回溯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以下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②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③“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它们既能在理智上启发人们,又能在情感上打动人们,在影响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下 列标语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汉奸汪精卫” ②“乌江天险,挡不住红军飞渡”
③“打土豪,分田地” 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
14、下图是抗战时期一次重要战役的示意图。下列对这一重要战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是抗战时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B、是抗战初期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C、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D、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 -
15、孙中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 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据此他认为( )A、外国势力的干涉导致护法失败 B、军阀剧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 C、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 D、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发展
-
16、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 C、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
17、清代桐乡人张履祥在《补农书》中,为有田十亩、池塘一方、屋数间的邬氏母子策划经营之道时,提供方案如下:“不种水稻,栽培桑三亩、豆三亩、果树各二亩,兼养鱼、饲羊。”这反映出当时( )A、新型作物传入中国 B、已有多种经营设想 C、经济作物开始种植 D、小农经济已经瓦解
-
18、战国时期某一学派认为历史是在进步的,主张法治,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通过赏罚来控制人民。下列属于该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A、墨子 B、韩非 C、邹衍 D、荀子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颁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称冷战结束后,文明之间的斗争将取代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冲突。1996年,他直言“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亨廷顿强调,西方文明将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文明冲突论”一经提出,就伴随着争议和批评。总的来说,学界对他的批评主要是认为他夸大了文明间对立,过分强调文明间冲突的一面。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逃蔽了冲突的本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英国平均每四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荒歌,导致粮价上涨,骚乱活动频发。为此,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王室公告、敕令和议会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免除粮食进口关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搜查余粮以供应市场。而部分乡绅认为都铎政府试图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器”来取代中间商,会适得其反。基于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乡绅通过请愿等方式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是中央教荒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中央政府通过他们的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地方乡绅还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发表救荒册子和农书等。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摒弃传统乡村社会救济理念和模式,改为以国家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自救为主、发放救济物资为辅的理念和政策。乡村社会救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物资产量,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增加产量。同时,通过乡贤和各级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众互助、自由借贷、变死钱为活钱等方法,对生产者采用先行贷粮、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动各地农副业生产恢复、副业的生产也成为增加灾民收入、提高灾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解放军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有的机关甚至每日每人节约四五两粮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贴救济灾民。
——摘编自谢迪斌《新中国初期乡村荒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行为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救荒举措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