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19世纪末,清朝统治者认为日本“专用西方制胜”,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这说明( )A、清政府主张全面效法日本军事体制 B、晚清统治集团认识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 C、学习西方科技已成为当时朝野共识 D、甲午中日战争制约清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
2、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A、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
3、在“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把龙、梅花、凤凰等中国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立领、中国纽扣让西式服装具有东方的优雅,这类带有东方韵味的服装越来越受到西方时尚达人的青睐。这反映了( )A、西方服饰抛弃民族文化 B、“中国风”引领服装时尚 C、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 D、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
5、《商品帝国》一书中,作者举例谈道,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这说明该时期( )A、列强通过丝路贸易掠夺中国 B、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明清对外贸易 C、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 D、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6、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A、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B、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 D、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
7、下列有关如图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北美洲是人口主要迁入区 B、迁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C、国际人口迁移规模缩小 D、新兴经济体成为人口迁出区 -
8、下表所示为1700—1860年美洲各种族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A、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
9、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A、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推动了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 D、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
10、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导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动乱的影响
-
11、古代西亚、南亚、南欧在游牧民族印欧人到来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 )A、印欧人推动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B、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 C、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 D、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
1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A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性
B
玛雅人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C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慕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
A、A B、B C、C D、D -
13、罗马的首位史学家匹克托采用希腊文撰写了《罗马史》,在这部著作中,他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在帝国初期,李维的历史巨著《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却以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致力于记述这个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壮丽历史”。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 )A、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B、史学研究方法不同 C、面对的史学传统不同 D、史学素养存在高低
-
14、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 )A、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C、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D、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
15、目前发现的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古埃及( )A、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B、致力于推动书写文字的普及 C、印刷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D、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初步形成
-
16、1920年《京报》开辟了“俄事研究专栏”,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此外,《京报》还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A、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进展 C、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
-
17、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战后都调整了国际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际关系史上,雅尔塔体系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后对世界和平与战争状况有着重大影响的国际体系,而且其后至今尚无以地名命名的国际体系出现……从构建国际秩序的角度说,雅尔塔体系创建了一个双重复合秩序:一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
——摘编自刘建飞《雅尔塔体系的是与非》
材料二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机制 , 使得美苏两国之间始终没有兵戎相见。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材料一反映了学者对雅尔塔体系的认识,请列举史实分析雅尔塔体系为何被作者称作“强权秩序”(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两大阵营”在各领域对抗的具体表现,并列举两例“自我控制机制”的史实。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被称为“理性时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从迷信中,也包括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所开始的事业,以更为显著的形式得以继续。这种新的思想潮流首先来自英国和法国,所有迄今为止对宗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观念都遭到了质疑,受到理性判断的严格考验。凡是经不起这种“理性”考验的东西,就会像在实验室里废弃的东西一样被抛弃。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著《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从人类起源到9·11事件》
材料二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种“新的思想潮流”指的是什么。并说明在“经济”方面的代表人物、观点及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两种政体。并以美国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对“投机资本”采取的反击措施和其产生的影响,并思考新中国还采取哪些举措巩固政权。 -
20、南斯拉夫一度强大到被称为“巴尔干猛虎”,其国家的发展历程折射了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建成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③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④倡导第一次不结盟运动
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