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学者指出某个国家爆发革命后,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随后,又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后又发生某种“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与该学者描述相符合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 2、下图是1493年伊莎贝拉女王和斐迪南国王接见哥伦布的场景画。美国学者莫里森对此事件评价说:“这是哥伦布一生幸运的最高点。”以下与哥伦布无关的是(     )

    A、他熟悉《马可·波罗行纪》 B、他受葡萄牙王室委派航行 C、他一直由大西洋向西航行 D、他的航行未取得预期回报
  • 3、据《纲要下》教材“自从他们控制东地中海商路后,西欧人就开始寻找经大西洋到达印度的航线。”该描述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罗马人 B、阿拉伯商人 C、奥斯曼人 D、拜占庭人
  • 4、中古时期,东亚的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而佛教也由中国传入日本和朝鲜。这反映了各区域文明(     )
    A、各自独立发展 B、相互武力攻伐 C、发展极不平衡 D、进行密切交流
  • 5、10世纪初,基辅罗斯不断扩张,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经克里米亚半岛迄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循波罗的海沿岸,南临草原,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240年落入到以下哪个民族统治之下(     )
    A、斯拉夫人 B、日耳曼人 C、蒙古人 D、拜占庭人
  • 6、在某个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该帝国是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7、文字极为重要,它能让社会生活留下记录。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以下哪个地区(     )
    A、古代西亚 B、古代东亚 C、古代埃及 D、古代美洲
  • 8、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司法体制的规定:地方法官依据事理曲直按照《汉谟拉比法典》或当地习惯法做出裁决。下列有关该法律错误的是(     )
    A、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 B、主要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C、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D、帝国形成比较完善的税收体系
  • 9、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相互交融、互鉴共进的关系,既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吸收世界文明精华,又以自身独特贡献推动人类文明多样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交流超越时空的力量。辽宁北票北燕大司马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注呈淡绿色半透明状,造型似鸭,其材质经检测为钠钙玻璃,与中国本土铅钡玻璃成分迥异。利玛窦获万历皇帝特赐葬于北京滕公栅栏,其墓碑刻汉文与拉丁文,双龙环抱十字架,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世界上各民族的创造构成千姿百态的文明,其中,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形态。就历史的实践过程而言,中西文明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重要部分。中西文明的交流,显示出由浅入深、异质文明自我诠释、主动引进与被动接受同时进行、利益驱动等特点。无论在器物(包括技术)、制度层面,还是思想文化层面,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据张国刚《略谈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与贡献》等整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解读辽宁北票玻璃水注的意义,概括利玛窦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华文明以自身独特贡献推动人类文明多样繁荣”的认识入手,以“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10、马克思、恩格斯将工业革命引发的阶级矛盾升华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以土地贵族和乡绅为主导。工业革命以来,工厂主、商人、银行家通过资本积累迅速崛起,取代了贵族的经济和政治主导地位。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工人通过罢工、工会和政治组织争取缩短工时、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

    ——刘益东等《科技革命与英国现代化》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事年表

    年份

    重大事件

    1845-1846年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_A_,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等核心观点

    1848年

    马克思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起草的《_B_》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

    1857—1858年

    马克思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第一稿),首次系统提出_C_,揭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剩余劳动获取利润的本质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列宁领导的_D_确立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为十月革命奠定基础

    ——摘编自李兴耕等《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1)、根据材料一,概述工业革命重塑社会阶级结构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的重要工人运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上下文内容的提示,完成表格中 1-4处“重大事件”的填写。结合所学知识,从“理论本质、时代价值”的维度,简要评价马克思主义。
  • 11、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合法性。《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据《历史·选择性必修1》等整理

    材料二   新时代依法治国案例选编

    案例

    介绍

    2016年聂树斌案再审

    此案因证据链存疑、程序违法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司法机关通过异地复查、公开听证等机制纠正冤案,并对原办案人员追责。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

    系统回应了数字经济、人格权保护等新时代命题,如增设“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明确数据权益归属规则。

    2023年淄博市烧烤经济规范化治理

    淄博市因烧烤经济爆火后,政府迅速出台《露天餐饮管理办法》,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公安、环保开展“柔性执法”,如对轻微违规首次警告、二次处罚。同时,通过社区普法讲座、短视频宣传引导商户和游客守法。

    ——据人民日报《聂树斌案再审改判:依法治国的重要一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训政纲领》在政治运作原则上的差异,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案例所蕴含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方针,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简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 12、汉武帝的执政兼具魄力与局限,深刻展现封建集权体制的效能与代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中期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汉武帝通过算缗、告缗等手段没收商贾土地,使公田数量大幅增加。公田所有权或归属皇室,由少府管辖或归属国家,由大司农管辖。桑弘羊开放国有苑囿土地,直接针对流民安置,实行“假民公田”。此后,河南、关中地区“垦田数倍于前”。元鼎六年向甘肃永登派遣6万屯田卒,后扩至60万人。一些豪强通过贿赂或权势从官府“假得”公田,再以高额地租转租给农民,使得假税税率高达40%——50%,农民“虽得土地,仍困于赋役”。

    ——据翦伯赞《秦汉史》、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等整理

    材料二   司马迁虽在《史记》中侧重批评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但在自序中仍肯定其“建元年间外御夷狄,内修法度”的功绩,尤其认可封禅礼制的意义。在《封禅书》等篇章中客观记录了汉武帝推动制度改革的魄力。班固在《汉书·武帝纪赞》中盛赞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等举措,认为这些政策使汉代礼制“焕焉可述”。班固还直称其“绍周后,号令文章”的功业堪比三代。他还指出了汉武帝“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的缺憾。

    ——摘编自姜鹏《评价汉武帝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试对汉武帝实行“假民公田”的举措从背景、目的和影响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迁、班固对汉武帝的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评价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13、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既有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也有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还有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我们既可以从农民起义的角度分析其反抗封建统治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清政府的角度看待其对统治根基的撼动和威胁。这主要说明(     )
    A、历史事件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B、历史认知具有局限性 C、历史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特征 D、历史叙述具有时代性
  • 14、下图为二战时期,美国的宣传画“THE AVENGER' S SHADOW(复仇者的影子)”。该作品的主旨是(     )

    A、描绘日军的残忍暴行 B、宣传空军对战争的重要意义 C、向民众灌输危机意识 D、动员工人抓紧军工资源生产
  • 1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95%的俄罗斯农民生活在集体农庄中,个人无法自由处置土地;在完成赎买前,农民被视为“暂时被束缚者”,需继续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
    A、并未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B、保留了较强的封建残余 C、存在土地分配不均的弊端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16、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机械论解释天体运动,同时为了规避教会压力,他又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认为行星初始运动需依赖神的干预,这种“自然神论”成为17-18世纪科学家的普遍策略。这可用以佐证当时(     )
    A、科学革命陷入停滞 B、宗教改革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C、天主教的势力增强 D、理性在宗教外衣下艰难发展
  • 17、16世纪,葡萄牙王室严格管控亚洲贸易,在果阿、马六甲、澳门等地建立商站,鼓励本国男性移民与当地女性通婚,形成混血社群。这些政策旨在(     )
    A、融入殖民地社会 B、满足殖民扩张需要 C、垄断太平洋贸易 D、充实种植园劳动力
  • 18、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早期,受到从亚洲归来的马其顿士兵描述的启发,希腊学者迪西亚库,绘制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世界地图,认为亚洲面积大于欧洲,挑战了荷马时代的传统观念。迪西亚库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亚历山大的远征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希腊城邦的建立
  • 19、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针对美军发动的细菌战,中国人民发起“爱国卫生运动”,4.5亿人次参与防疫,北京胡同居民发明“苍蝇计数法”,上海弄堂开展“细菌战罪行展”,将卫生行动上升为主权保卫战。这体现了当时(     )
    A、民众政治认同的强化 B、群众性精神文化建设的开展 C、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D、新中国国家主权的全部收回
  • 20、《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包括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日的外交政策、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以及抗日的民族团结等十个方面的内容。这份纲要(     )
    A、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论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思想 D、推动解放区战场展开了全面的反攻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