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所示年画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某一历史场景,并题有对联:“想当年,地主掌权,吃喝穷人血肉,苦害小户,缺吃缺用缺衣裳;到如今,农民翻身,清算粮户家底,砍倒大树,分地分房分财宝。”该年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B、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序幕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配合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 2、下表为1912年部分省份纺织工人数量统计表。材料可用于证明,当时中国(     )

    省别

    工人数量(人)

    直隶

    772

    奉天

    850

    江苏

    35903

    浙江

    830

    湖北

    10827

    山西

    597

    四川

    58

    广东

    41871

    广西

    116

    贵州

    295

    注:本表数字系30人以上工厂工人数,且不包括外国工厂工人数。

    A、男耕女织传统阻碍工业进步 B、民族工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洋务企业地域性特点明显
  • 3、《朔方备乘》原名《北徼汇编》(徼,边界),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后意外被毁,1881年才得以整理刊刻。此书虽以传统考据为主,却被视作一部与“新学”“时务”相关的著作而引起士人广泛关注。这折射出(       )
    A、边疆危机加深促进了学风转变 B、守旧势力对西学仍有抵制态度 C、宗藩关系解体引发了思想革新 D、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开展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同整个中国一样,仍然是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里面虽然相当存在,可是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变成中国农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态,而榨取剩余生产物的基础,主要地还在土地所有”。辨认某一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性质,要着重看生产关系本身,特别是要着眼于生产手段的所有者与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剩余生产物被榨取的形态。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非常明显地不是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饱受地主剥削的关系。中国农村中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也还是土地的占有情况,而并非是其他工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依旧是中国革命当前阶段最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农村社会性质研究”体现的指导思想,并说明其在该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农村社会性质研究”的意义。
  • 5、下图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由此可见(  )

    A、《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 B、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 C、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 D、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
  • 6、1894年,美国记者亨利·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这反映了美国(  )
    A、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D、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
  • 7、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旨在强调(     )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 8、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 9、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根据东西方历史学实践,提出撰写通史的五个选材标准:

    (一)新异性的标准。“新异性”说的是“内容的特殊性”,也就是在历史上是否具有新意。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

    (二)实效的标准。史事之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愈大则愈重要。

    (三)文化价值的标准。即是真与美的价值,文化价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

    (四)训诲功用的标准。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败得失的鉴戒。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

    (五)现状渊源的标准。要了解现状,就要追溯现状的由来。史事和现状之间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

    请任选一个标准,在古代、近代、现代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写一段历史。(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标准,自拟题目,选材符合标准并加以阐释,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传媒技术、新式教育、工商业和政治纷争等因素的复合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之所以能刺激全国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群体性抗议活动,关键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基于外贸拉动的对外开放、新式传媒与交通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西学渐兴、倡导政治共和但新旧纷争深刻激烈的复杂社会形态中。该说法的理由如下:一是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展开的技术与经济变革,推动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二是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印刷机可以快速印制小册子、传单等宣传品,这种宣传效应形成维护主权的滔滔民意;三是步入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都设立大学以培养人才,大学因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而成为信息交流的区域中心。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但如果相信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的话,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摘编自江沛《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在近代社会“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的表现。
    (3)、辩证分析“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这一观点。
  • 12、据1984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的年均增长情况(%)如表所示。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产品

    数量

    价格

     

    1961-1970

    1970-1982

    1961-1970

    1970-1982

    2.7

    -0.3

    9.5

    -7.2

    咖啡

    4.3

    1.0

    0.3

    1.8

    花生油

    5.4

    -7.1

    0.1

    -4.0

    棕榈油

    -9.7

    -6.7

    -2.3

    -3.2

    A、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 D、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13、1600年,在欧洲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贵重物品,就会找当地的巫师用魔法帮忙寻找。到1700年,上层阶级转而反对使用巫术。1750年,绝大部分巫师都消失了,人们更喜欢在周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领处。人们行为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
    A、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近代科学兴起推动技术进步 C、大众文化推广历经漫长过程 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14、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
    A、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立,是国家从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的战略考量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载中华文明、关乎民族文脉传承的各类版本规划保藏。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化符号和文脉信息的各类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陶石兽骨、金属竹木、实物纸张、虚拟数字。例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孟子》《法苑珠林》等为版本资源,具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

    参照中国国家版本馆关于中华版本的定义和做法,就世界历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题,列出至少三种版本资源并阐明理由。(要求:文明与主题明确,版本资源与主题相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东京通过汴河与江淮相连,水运优势明显,但东京地势平坦,不易防守,且时刻面临着黄河决溢的威胁。为此,北宋政府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汴河等河道畅通,确保漕运顺利至京,并将东京城内的诸运河与护城河连接起来,形成水道纵横的交通网;另一方面,运用引黄淤灌、修造遥堤、束埽护岸等技术治理河患,并按照边城战斗式样修筑外城,同时深挖外城濠河,达到“高城深池”的效果,确保都城安全。

    ——据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共将便于开展游击战的山地作为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首选,但也不放弃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为丰富的平原地区。在山地根据地政权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灵活性,降低敌军武器效力;在平原,则以挖道沟、平毁敌方封锁沟和开展地道战等方式,限制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根据地政权一方面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土产原料,创办日用品替代工业,开发矿藏和发展重工业,并自制弹药等,保证军需民用。

    ——摘编自李金铮:《中共抗战的生态环境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为保障都城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营建与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在利用改造生态环境上的共通之处,并分析利用改造生态环境对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对待生态环境应有的态度。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开幕来自各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的共610名代表出席,大会于当日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大会在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选出了由毛泽东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于20日闭幕。1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并按照宪法大纲规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选举毛泽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各人民委员。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党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代国家财政可区分为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别由治粟内史(汉代称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掌管;汉武帝时,因“外事四夷,内兴功利”遂将原本属于少府掌管的盐铁收入和酒税划拨给大司农;东汉光武帝时,少府掌管的山泽陂池等租税都交由大司农管辖,大司农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财政管理机构。

    ——据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转变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的趋势。

  • 19、1968年,加勒比自由贸易协会成立,该组织在成立初期规定,“发达”和“不发达”成员国分别在5年和10年内取消其他成员国的进口税。这说明该组织(     )
    A、具有反殖民主义性质 B、打破两极格局的束缚 C、主张成员国公平合作 D、提倡资本全球化流动
  • 20、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

       单位:个

    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

    1870—1879

    20

    1880—1889

    31

    1890—1899

    61

    1900—1904

    108

    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 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西方各国矛盾激化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