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古发掘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A、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明显 B、二里头手工生产技术最发达 C、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力 D、各文明区域之间的交流频繁
  • 2、纵观历史,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有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 3、
    人口的变迁,深刻体现时代特色,且推动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 4、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中外交流,社会繁荣 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 5、有些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刻探究、接触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论”称之为(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自省
  • 6、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  )
    A、南方经济发展 B、中央集权加强 C、门第观念淡化 D、社会阶层流动
  • 7、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在他的游记里,明确指出泉州港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说在印度看到的很多中国商船铸造自刺桐(泉州港的古称),当时的许多使节、传教士、旅行家,都在泉州上下岸。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得到拓展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政府扩大对外贸易 D、中外交往频繁
  • 8、元朝一统后,大批散居内地的蒙古、色目人既浸润于汉文化,又热衷与汉族士大夫参加各类游宴雅集;而汉族士大夫不仅认可这些异族士子,甚至还会为异族忠烈撰写悼词。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民族矛盾已经消融 B、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C、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D、“华夷一体”观逐渐得到认同
  • 9、“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 10、《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  )
    A、纵容官员腐败乱纪 B、凸显崇文抑武方针 C、注重权力制约平衡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11、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文学艺术的繁荣
  • 1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唐初,道士出身的太史令傅奕上表抨击佛教,建议废除佛教。僧人法林等人进行反击,与道教展开大辩论。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同时,追赠孔子为“先师”。这表明,唐初(  )
    A、道教依托皇权迅速兴起 B、社会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C、佛教的社会基础较薄弱 D、三教共存适应统治需要
  • 14、《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  )
    A、废除了人头税 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C、加剧土地兼并 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5、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  )
    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 C、极大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
  • 16、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扩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加强边防。这一做法(  )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17、据《新唐书》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唐代这一做法(  )
    A、标志着民族政策的成熟 B、加强中央对边疆的垂直管理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 18、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一文中提及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其意在说明(  )
    A、魏晋北民南迁促进经济繁荣 B、北魏改革促进“以夷变夏” C、南北朝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奠基 D、魏晋时期佛道儒相互影响
  • 19、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民族交融及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 20、表1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

    表1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上一页 1320 1321 1322 1323 13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