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 )
    A、营商环境得到了改善 B、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 2、自2001年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称为“金砖四国”(BBIC).2006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开启金前国家合作序幕。2010年随着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达到50%。这反映出( )
    A、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 B、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出现剧烈变动 C、发展中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D、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
  • 3、对如表所示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16世纪贵重金属输入欧洲情况统计表(以比索为价值单位)

    时间段

    1503-1505年

    1526-1530年

    1546-1550年

    1576-1580年

    1596-1600年

    总计

    371055.3

    1038437.0

    5508711.0

    17251941.0

    34428500.5

    A、世界市场的形成带动财富全球流动 B、其直接原因是殖民扩张与掠夺 C、跨区域自由贸易促使货币急剧增加 D、工业革命迅速提升了社会财富
  • 4、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连接,在宽阔的世界里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人相连,受其影响就会改变想法,改变想法就会改变行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由此可推知( )
    A、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信息革命使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 C、工厂制度逐渐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D、科技改变人们思维以及生活方式
  • 5、 1800年美国就业女性占女性总数的5%,到1850年增长至10%。妇女们纷纷从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其中有一部分从事技术性工作。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
    A、就业政策的调整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妇女运动的兴起 D、阶级结构的变化
  • 6、 目前发现的汉代牛耕画像石皆位于汉代的北方州郡,即使是最靠南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重岗的“二牛二人式”耕作图画像石也在淮河以北。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
    A、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方不适宜农业耕作 C、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D、忽视牛耕技术的推广
  • 7、 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 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 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 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
  • 8、 罗马共和国初期,一般平民和贵族所占土地在面积上并无太大差距。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罗马( )
    A、实现了阶层平等 B、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C、社会经济的状况 D、小农经济逐渐恢复
  • 9、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阶级的形成 B、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C、物种的交流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 10、 美国对社会保障采取统一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都相对独立,各司其职,联邦政府制定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州和地方政府都要贯彻执行。由此可知,这一管理体制(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 B、体现了联邦体制特点 C、缩小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D、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
  • 11、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 )

    征收名目

    将田赋和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征收。

    纳税方式

    取消力役,把按丁、按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并将其摊入田赋中,征收赋税一律征银,用货币取代实物和力役;差役由政府雇佣。

    征收方式

    改民收为官收,从征收到押运均由官府承办。

    A、摊丁入亩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租庸调制
  • 12、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内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两国对于法币改革持支持态度,而日本却认为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
    A、折射出列强间的利益争夺 B、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C、沉重打击了日本金融霸权 D、改善了当时的外交处境
  • 13、 二战以后,以国际经济法为主体逐渐发展出国际贸易法、国际货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产品责任法、国际反托拉斯法、国际税法等法律,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实体法也大大增加,扩展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这些法律的出现( )
    A、说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B、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 C、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D、有效避免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 14、 清朝政府针对蒙古地区颁行了《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其中规定,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禁止蒙汉通婚,以及禁止内地汉人到蒙古从事农耕活动,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这( )
    A、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 B、意在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C、阻断了民族交融过程 D、为废除土司制度创造了条件
  • 15、 古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发展开始处于停滞甚至衰退的状态,西欧各国普遍以“日耳曼法”为自己的法律标准。直到6世纪,伴随着《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罗马法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A、法律体系逐渐走向了统一 B、法律制度开始趋于完善 C、罗马法取代了“日耳曼法” D、罗马法得到传承和发扬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2- 1969年英国选举制度的演变

    时间

    主要内容

    1832年

    人口不到二千的五十六个“败地”,丧失了代表权,而人口在四千以下的其他三十个“败地”,只能各派一个代表,不是两个代表,关于空出名额,以 44 席给新兴的大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

    1867年

    凡是少于一万人的市,都失去选派议员的权利。共空出 52席,分配给较大的市镇 19 席。在市区凡是缴济贫税、居住一年以上的单独住宅的房主和租房者,皆有选举权

    1884年

    将 1867年确定的城市选举条例推广至各郡,使选举权扩及各郡的小佃户、部分矿工和农业工人

    1918年

    年满 21岁的男子以普选权(居住年限由一年改为半年),年满 30岁的女子,只

    要本人或丈夫,因有住屋或拥有土地年值租金5镑,在地方选举享有选举人资

    格者,都有选举权

    1969年

    年满 18周岁的男女公民,依法都有选举权

    ——摘编自江宗植《英国选举改革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1969年英国选举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32—1969年英国选民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新中国 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978年3月5 日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强调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义务应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从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多个维度考虑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重设民政部,恢复其主管全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务的职能

    1982年

    国务院正式设立劳动人事部,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惠及公众的社会福利与军人优抚安置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摘编自邓大松等《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经验。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面对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不可阻挡,国民党反动政府便打起“和谈”牌,毛泽东毅然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使用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摘编自郭强《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对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及其当代启示》围绕“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京城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店铺、旅舍、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了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东京作为人烟浩闹之地,人物凑集……流氓无赖横行于街巷之中,加上一些逃兵、无赖等亡命之徒,组成不少团伙,使得恶性案件频频发生。 当时,京城的地方府衙主要职能就是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其所受理的治安案件范围包括中央各部门。 军巡铺是东京基层的治安机构,其职责除了夜间巡逻和处理治安事件外,还负责消防等事务。皇城探事卒是东京城秘密的警察组织,如同皇城司的对内职能是保卫皇帝的人身安全一样,其对外职能是保卫皇帝的政治安全。

    ——摘编自杨瑞军《××东京治安制度研究》

    (1)、材料反映了(朝代)东京(今天哪座城市)的治安管理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京治安管理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治安制度形成的背景。
  • 20、对道德的个体来说,在技术化时代,人往往更多地同机器打交道,这容易使人因相互隔离而变得孤独,逐渐失去人情味。同时,科学技术也使人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人们更加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这表明现代科技( )
    A、带来了社会道德困惑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 D、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上一页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