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 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权 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 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 恩赦,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并且“用 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皇帝皆可 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 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 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
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 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 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 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 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 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 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 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 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 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
(1)、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民主。(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 布的主要目的和历史地位。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 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 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 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 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 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 压惩办。
——《辛丑条约》
(1)、列举上述不平等条约所涉及的列强侵华战争。(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 -
3、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一切工 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1927 年 9 月,“三湾改编”正式 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9 年 12 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 年 10 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 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 政治上之唯一领导”。这一过程表明( )A、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制度化 B、党在斗争中日益成熟 C、军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D、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4、中共一大制定革命纲领时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俄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中共二大则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策略方针。这体现了中国 共产党( )A、积极开展土地改革 B、受国共合作方针的影响 C、意图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
-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一直朝着资本主义现代化 方向发展”,但“这一运动发生后,中国现代化开始转变为社会 主义方向”。该学者所指的“运动”是(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
-
6、20 世纪初,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地认识到中国复兴 的关键不在器物,也不在制度,而在于国民素质,要从文化心理 层面进行启蒙,改变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鉴于此,他们 大力提倡(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
7、下表所示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主要军阀割据情况。据此推 知( )
派系
直系
皖系
奉系
首脑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靠山
英、美
日本
日本
控制 地盘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 赣、鄂等省
皖、浙、闽、鲁、陕等 省
东北三省
A、直系军阀的实力最为雄厚B、英美两国与日本的矛盾激化 C、列强是军阀割据的重要因素 D、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面临崩溃 -
8、推翻帝制后,在建设中华民国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复辟帝 制的尝试。第二次尝试的核心人物是( )A、段祺瑞 B、袁世凯 C、张勋 D、曹锟
-
9、1906 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我们 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 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 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世界”。为此,孙中山主张(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建立民国 C、节制资本 D、平均地权
-
10、1912 年,共和政府在中国昙花一现,很快变成军阀官僚统治, 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其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 B、资产阶级极为软弱 C、中国社会性质的阻碍 D、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
11、1900 年 12 月,《纽约时报》上一篇有关戊戌变法的文章写道: “(改革派)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 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 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 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文意在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 于改革派( )A、依赖既有体制 B、采取妥协政策 C、缺乏爱国情感 D、忽视群众基础
-
12、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 南互保”协议,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地方坐视朝廷 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A、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
13、《马关条约》使得日本的侵略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陆与内河, 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下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始于《马关条约》 的是( )A、厦门 B、南京 C、天津 D、沙市
-
14、 如图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据此可知洋务派( )
A、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
15、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主题是“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寻 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下列项中完全符合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
选 项
史实
①
《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
②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成变法、新文化运动
③
徐继畲、李鸿章、康有为、宋教仁、陈独秀
④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扶清灭洋”、“民主与 科学”
A、① B、② C、③ D、④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与联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种相互流传,特别是起源于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不仅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生活方式,而且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旧大陆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新大陆,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地表植被逐渐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殖民者大量种植于美洲的经济作物如烟草、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破坏。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之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今天,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已经没有原始森林的痕迹了。
——摘编自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城市的基础设施高度完善,并呈现出信息化和智能化趋势,大批购物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涌现,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以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以集中为主转向以分散为主,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向郊区分散,郊区化特征日趋明显。经历了二战后60多年的发展,至2013年,西方发达国家总体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9.8%,法国、德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75%,英国与美国则有80%以上,日本更是超过了90%。
材料二 二战以后,面对城市化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城市化的干预,加大财政投入,兴建和改善基础设施,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福利体制。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加强干预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手段,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定位,为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创造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帅、孙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政府对与其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采取“厚往而薄来”的态度,会回赠其相当于贡品价值好几倍甚至数十倍的礼物,以物质利益吸引外国使者继续来明朝朝贡,以彰显明王朝的国威浩大。随着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多,明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于是,明政府又对贡使入朝的时间、地点、贡品数量等进行了限制,一度还实施“勘合”制度,即凡外国贡舶入境,必须持有明朝廷颁发的“勘合”凭证,方可进入指定港口进行朝贡贸易。同时,明政府还对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贡期,关系较好的琉球王国两年一贡,关系一般的安南、占城、高丽等国则三年一贡,而对日本却是十年一贡。
——摘编自蔡天新、黄花《明代的朝贡制度特征与海上贸易发展》
材料二 明太祖即位后,遣使诏谕各国来朝,并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宁波、泉州、广州设市舶司,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而占城、暹罗西洋诸国的贸易往来则统一由广州市舶司管理,此为朝贡贸易体制初建。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放宽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对番货实行“抽分”制度,对暹罗、满刺加等国的来华货物,俱按十分之三抽;允许向私人海商征税,意味着朝贡已不再成为贸易活动的唯一渠道。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后,私人海外贸易逐渐兴盛,与明朝维系朝贡关系的,也仅有安南、朝鲜等少数国家。在海外贸易政策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及税收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
——摘编自吴昊《朝贡与海禁:明代海外贸易政策述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朝贡贸易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朝贡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当时美苏冷战愈演愈烈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我国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边倒”的战略抉择,决定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1945年8月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新中国与苏联发展外交关系的最大障碍。为了区别于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经中苏两国的平等协商和中国提议,中苏决定在原名称“同盟”之后加上“互助”两字,并把条约内容中关于“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中的“尽给予”改为“尽全力给予”。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摘编自李莉、宋晓芹《中苏结盟与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彻底断绝。1952年,中国与锡兰的“大米换橡胶”贸易协定,开了中国与不同政治制度国家进行贸易的先河。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英国,这是中国派往西方的第一个贸易代表团。此后,法国、瑞士、联邦德国等国家的工商界代表纷纷访华。
——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及其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 -
20、 《管子》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用水而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这体现了( )A、礼法制度对建筑理念的渗透 B、“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C、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的融合 D、古代都城政治功能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