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

    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 2、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明史•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 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 5、摘录《元史•地理志》中元朝设置的部分行政区及其辖区,如下表。①处应填写的是(  )

    A、中书省 B、陕西行省 C、甘肃行省 D、江西行省
  • 6、关于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对照右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①建立辽 B、元军占领②结束了南宋的统治 C、金为控制中原地区迁都到③处 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④的管理
  • 7、对下图“杭州户数迅速增长”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②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隋文帝灭陈,实现了统一④“靖康之变”和南宋建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隋唐时期,政府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对照,称为“貌阅”,以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政府规定户籍三年一造。其目的是(  )

    ①提供赋役征发的依据   ②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

    ③完善基层管理与治安   ④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9、以下魏晋隋唐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引经注律,是指汉代儒家学者根据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的变化。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法律的言论中,反映了 “引经注律”趋势的有(  )

    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晋书•刑法志》)

    ②“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晋书•刑法志》)

    ③“齐之以法,示之以礼”(《魏书•刑法志》)

    ④“(南朝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隋书•刑法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 12、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  )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思想勃兴

    材料一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材料二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毋仁恩和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初)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材料四

    北宋东京城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根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4)、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进行补充?请简要说明理由。
  • 14、社会变革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初)贾谊《过秦论》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材料四 

     《元史·百官志》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
    (2)、阅读材料二,指出关于秦始皇评价的不同观点,分析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看法。
  • 15、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帝内经》成书   ②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③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王祯编撰《农书》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 16、《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哩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有无数铺卒……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元朝(  )

    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

    ③宣政院的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7、史料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史料记载的制度是(  )
    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B、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的“四等人制”
  • 18、《金史》记载:“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令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这体现了(  )
    A、民众文化水平提高 B、金朝政权教育体系逐渐定型 C、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D、历史传承与文化借鉴的统一
  • 19、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

    ②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③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等城市兴盛引人注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页 1287 1288 1289 1290 12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