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A、盐铁官营 B、统一货币 C、休养生息 D、征收财产税
-
2、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的内容,该生学习的史事所属朝代是( )
◆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 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
-
4、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儒学复兴 D、三教并行
-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连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表明( )A、国君中央集权的趋势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
6、春秋时期,某一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这一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该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阴阳家 D、墨家
-
7、《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
8、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
9、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A、国家取代了部落 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部落取代了氏族 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
10、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 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④君主专制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C、各地发展彼此隔绝 D、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伊顿先生,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能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壶……”
——1615 年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平户岛代表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
史料二 那种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其为茶(Tcha),其他国家则称为 Tay 或者 Tee。
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威汀斯一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咖啡馆有售。
——1658 年伦敦《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
史料三 9 月 30 日茶二磅二盎司供皇室用……价格为 4 镑 2 先令(注:当时英国一个农夫的工资每年不超
过 3 英镑)。
——1664 年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直到 1669 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 143 磅,1670 年运进 79 磅,
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荷兰于 1682 年占领爪哇万丹地区并逐出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关闭港口。这导致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也时有时无。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 1669—1699 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 18 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 6000 磅的进口量。
——摘编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茶叶对英传播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 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
15、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
1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
17、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者简介
方志敏,中共党员,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34年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到国民党部队追剿,损失惨重。方志敏被俘,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
原文摘录(一)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原文摘录(二)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诫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根据材料,结合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已经经过了产业革命和进化论思想净化的欧美各国,教育、法律、艺术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这种强势文化进入上海以后,在租界土地上得到了展现,使租界成了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模型”。
——据李芬兰、李建平《租界——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
材料二
上海最大的租界,是英美租界合并之后成立的公共租界。今天所谓的外滩,就是公共租界的地界。无疑,当年的租界,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但是,租界的繁荣,其实主要靠的是中国人。太平天国战争,让最繁华的江浙地带变成战场,而只有上海的租界,成为战争中的和平绿洲,于是,江浙一带的富人,跑得快的,都进来了。租界里的洋人,发战争财,把租界里的地皮和房屋高价卖给或者租给中国的富人,陡然之间,租界就肥得流油了。
——据张鸣《租界里的烦心事》
材料三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国中之国”的租界更是成了半殖民地中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学界对租界中的市政建设、公共行政管理、市民文化、社团组织、公民权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股美化租界的潮流,一些人甚至认为租界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侵略有功”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必须加以驳斥。
——据沈冰清《在租界问题上应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上海公共租界为案例》
(1)、材料一、二认为上海租界繁荣的原因有何不同?你如何理解这种不同?(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租界问题? -
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
——摘编自曾加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华文化向近现代转型时期的特点及其“出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
20、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篇文献( )A、使毛泽东思想开始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C、完全继承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建国理论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