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材料四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 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金朝统治措施的看法。
  • 2、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

    祖冲之、《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

    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

    均输平准、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 3、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 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④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以此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 5、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主题是(  )
    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 6、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 8、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
    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沿袭了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 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 9、生活在南北宋之际的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卷中《石炭》中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宋代居民最早使用煤作燃料 B、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北宋时煤已成为日常的燃料 D、汴梁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
  • 10、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1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反佛斗争,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反佛斗争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原因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④佛教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2、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下面图示中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 14、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广设赈灾仓库   ②修建芍陂 ③开通大运河 ④修建赵州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5、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
    A、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 16、《晋书·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署,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权臣揽权,天下大乱 B、世家大族地位的显赫 C、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D、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
  • 17、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

    A、社会高度繁荣 B、民族交融加深 C、江南经济开发 D、政权更迭频繁
  • 1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 )
    A、《史记》 B、《九章算术》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汉书》
  • 19、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 20、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上一页 1284 1285 1286 1287 12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