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纲领中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该纲领(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 2、口号是浓缩的历史,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打倒白匪军,保护苏维埃” C、“宁做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中共二大“脚踏实地”的主要表现是( )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B、决定领导工人运动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 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③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6、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作用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请对材料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8、二战前后,国际贸易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 年七八月间,英国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纽芬兰、印度缔结了号称“帝国特惠制”的共同保护关税协定,规定:英国对从自治领和殖民地输入的商品给予免税或减税优待,对大约 80%的进口商品免税;英国限制本国从帝国以外国家和地区输入农产品;英国工业 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有优惠待遇;提高对英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率。1929~1938 年,英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出口中的比重由 44.4%上升为 49.9%;英帝国提供英国的进口物资,由 1930 年的 29%增加到 1936年的 40%。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打算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但因为遭到西欧国家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于是,美国退而建议签订一项多边的关税和贸易协定。1947 年 10 月 30 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订,并于 1948年 1 月 1 日开始生效。该协定按照美国提倡的“门户开放”原则,宣称要“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的生产与交换”“降低关税”“消除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待遇”等。由于西欧国家的抵制,该协定仍保留了某些关于特惠制和关税同盟的条款,并且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本国工业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主导建立“帝国特惠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主导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并简析其影响。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 年 7 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 1.5 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 年成立互助组,1953 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 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 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 10、2022 年 G20 峰会上,印尼满怀喜悦地向全世界展示了雅万高铁的建设成果。作为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全长 142 公里,最高设计时速 350 公里,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万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这反映了中国( )
    A、以巩固发展周边关系为外交首要 B、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借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D、致力于推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 11、滥用程序是原告或被告利用自己对诉讼手段的了解,不当运用它们损害诉讼相对人利益并为自己牟利的行为。罗马法对滥用程序做了详尽的规定和严厉的制裁。这体现出罗马法( )
    A、强调程序与形式 B、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C、追求公平与正义 D、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 12、1901 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   )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 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 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 D、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 13、1945 年 10 月,中共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对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建立自治政府。”该指示( )
    A、使得内蒙古地区率先获得了解放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D、体现中共对新型民主制度的探索
  • 14、1919 年 3 月,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华夫脱党领袖扎格鲁尔,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运动,并引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者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并没收地主和外国人的土地。这表明(    )
    A、民族自决成为斗争的思想武器 B、英国殖民当局调整了统治策略 C、十月革命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D、埃及社会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15、21 世纪初,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引用了如下事例:当年在马克思移居的国家英格兰,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流入城市,成为城镇工人阶级。这种曾经让马克思深感震惊的暴力掠夺过程如今正在巴西和印度等国重演。由此可知,作者旨在(   )
    A、揭露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B、说明各国城市化进程具有规律性 C、鼓舞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斗争 D、论证马克思主义仍有强大生命力
  • 16、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前,英国驻普鲁士大使向政府报告:统一后的德国和英国没有根本利益冲突,还可以为保护比利时和英吉利海峡做出贡献。普鲁士是爱好和平的,它领导下的德国将有助于英国抑制法国和俄国的野心。这一建议( )
    A、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 B、立足于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 C、预见了未来欧洲局势的变化 D、推动德国走上和平统一道路
  • 17、20 世纪 50 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 )
    A、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 18、1922 年《申报》刊文指出,家中男女“皆需有经济之独立能力”,且一不靠遗产制度生活,二不只靠男子生活。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生活所需,更有两大好处:“一则可以减轻男子之劳力,一则可以使男女两方面之位置平等。”  这从侧面说明( )
    A、男女平等逐渐实现 B、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C、大众传媒迎合女性受众 D、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 19、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 20、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
    材料一

    克盉(he)  克罍(lei)

    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四  
    序号材    料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
    《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
    《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
    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
    《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服饰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上一页 1283 1284 1285 1286 12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