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C、乡官由政府来直接任命 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 2、唐朝的邻保制度规定:以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平时有远客来宿,以及保内有人外出,都要告诉保长。这体现出( )
    A、基层民众自我管理 B、基层组织发挥功效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 3、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 4、北宋初,政府实行收购民户绢帛的制度。各地政府每年春天预估绢价,预先将钱借贷给民户,民户于秋税之时向官府缴纳相应数量的绢帛。这一措施( )
    A、受益于青苗法的推广 B、具有社会救济的功能 C、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 5、“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 6、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果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 )
    A、加强官吏的管理 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 C、禁止农民的迁徙 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 7、宋代基层出现了很多自治社区,如西北的弓箭社,太行山的忠义社,其主要活动为祈雨,同时兼顾了市集、防卫、水利工程等功能。自治社区的出现( )
    A、强化了专制皇权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维护了地方秩序 D、削弱了中央集权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

    观察以上示意图,提取关联信息,任选角度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备注: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

    材料三

    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摘编自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的其他措施。
    (2)、“茶”两大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分布区域增长更为迅速的“茶”发音系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华茶文化“自然属性”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点并列举“以茶叙事”的“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以民为本政治哲学思想,我国商周时代就已萌芽。西周姜尚最早提出民本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张富民、患民,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倡“民贵君轻”;荀子提倡“民水君舟”。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已渐趋成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

    ——摘编自邓群英《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之比较》

    材料二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成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材料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毛泽东在1955年就明确指出:“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在全面建设新征程中,习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汉朝以民本思想为“重要的官方意识”的具体实践。 
    (2)、 根据材科二,分别概括《共产党宣言》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关于改造社会的主张。结合所学,列举李大钊等人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活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走向“共同的富”而采取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指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应坚定走下去的道路及该道路的世界意义。
  • 11、19世纪的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坚信荷马史诗并非虚构,一心向往特洛伊城。1870年后,他开始自费进行考古发掘。对照《伊利亚特》故事里的描写,他把希腊军队的行军路线标注在地图上,最终认定小亚细亚半岛东岸的西萨立克就是特洛伊城址。经过发掘,他终于发现了与荷马史诗描写基本一致的城垣街道遗址。特洛伊城被成功找到。之后,谢里曼又在希腊发掘出迈锡尼城。谢里曼靠着相信荷马而证明了荷马,这是考古学史上的一次奇迹。这说明( )
    A、历史研究者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激发研究动机,其推测定得以证实 B、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是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身感知能力是无限的 C、历史研究中可以借助史诗、文物、遗址等历史遗存客体完全再现历史原型客体 D、史诗蕴含许多真实的历史内容,它不单单是“文学”,也可能是一种“历史”
  • 12、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伴随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出现,劳动者从生产流程的束缚中获得了解放,劳动者只是给生产工具下定义和下达新的任务的时候,或者生产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才会干预生产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社会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表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
    A、使工厂制生产退出历史舞台 B、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助推劳动者劳作方式的转变 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 13、对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

    A、A.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的奠基 B、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D、在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
  • 14、1414年,右图中的动物作为礼物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时人以为是麒麟,举国轰动。为此,当时的宫廷画家绘制了《瑞应麒麟图》。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此画可窥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现象 B、画中动物和汗血马、葡萄等一同传入中国 C、当时以欧洲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此画创作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时期
  • 15、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也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最早者,创造了世界已知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以下属于苏美尔文明的是( )

    ①最早驯化家马和使用战车作战

    ②使用金属工具以从事农业生产

    ③发明60进制用来计算粮食产量

    ④泥偶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6、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焚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了南朝时期,有史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多种经营兴盛,形成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土地大量开垦,农业、手工业产量得到提高 D、南方棉花种植逐渐推广,棉纺织业得以快速发展
  • 17、在生死存亡关头,俄国出现了所谓的“农民的布列斯特”。由于农民在缴纳了粮食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手头的粮食,就引发了交换的问题……这种经济政策不是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该经济政策( )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入了市场机制 B、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 D、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 18、伊恩·莫蒂默在《欧罗巴一千年》中提到“19世纪的发明就在你的身边”,“如果你想避开19世纪的发明,那你就只好赤裸地躲进灌木丛中去啦”。以下历史事件发生于19世纪的是( )

    ①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②罐头食品和家用冰箱普及

    ③电梯发明和集中供暖推广④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19、右图是波斯手抄本里的一幅插图,描绘了蒙古军队驻扎在巴格达城外,而居民们则在城内挤作一团的场景。此次蒙古西征( )

    ①是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的战争

    ②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③为马可·波罗来华创造了客观条件

    ④促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 20、以下是西欧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结构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1到图2的结构变化体现了王权的加强 B、图1时期庄园法庭审判依据是“日耳曼法” C、图2所处阶段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D、图1到图2演变过程中出现城市自治现象
上一页 1278 1279 1280 1281 12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