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西班牙人先用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和其他中国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其余货物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据此可知,当时(   )
    A、该贸易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新航路开辟助推了全球性商业贸易 D、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发生了变化
  • 2、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措施(   )
    A、表明国家机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表明政府推行“实业救国”战略 D、表明中国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 3、从1929年开始,欧美国家奄奄一息,有能力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少,西方银行家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巴不得苏联多贷点。据统计,西方国家至少向苏联提供了7亿美元的贷款,大大加快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目的是(   )
    A、协助苏联建设 B、建立世界市场 C、获取垄断利益 D、缓解金融危机
  • 4、有学者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1世纪初,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由政府担保。材料表明(   )
    A、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 B、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 C、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 D、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业
  • 5、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
    A、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 B、经济重心南移的继续深入 C、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 D、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总额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图)。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B、工业革命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的形成 D、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国家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哈萨克斯坦

    328

    961

    601

    1355

    1572

    1720

    2212

    2287

    3897

    2909

    塔吉克斯坦

    5

    5

    7

    6

    21

    18

    54

    15

    144

    14

    乌兹别克斯坦

    51

    8

    104

    27

    147

    200

    172

    403

    230

    451

    吉尔吉斯斯坦

    77

    42

    146

    56

    245

    69

    493

    110

    867

    105

    ——摘编自周肇光《区域经济学概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材料二:下面是中国加入的一些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的标志。

    注:②AIIB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④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⑤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与中亚四国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加入这些组织的意义。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后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从纵向上对比十八大前后党心民意的变化,同时还要环顾世界、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

    ——摘编自石仲泉《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共同点,并简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 9、在当今时代背景下,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 B、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 C、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
  • 10、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2万千米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 11、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上作报告时提出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一要求的重要前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体现了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 B、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思维 C、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D、同马克思的价值观高度一致
  • 12、2022年8月,厦门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表示:地铁、高铁延伸至金门地区,实现了20分钟从厦门到金门,40分钟从金门到台湾(岛),往返只需两个小时的“一日生活圈”。这样的“一日生活圈”不只是金门同胞的盼望,更是大部分岛内民众的需求。由此可见( )
    A、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存在阻碍 B、交通建设塑造民族认同 C、设施联通利于促进民心相通 D、“一国两制”深具感染力
  • 13、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
    A、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 B、海权意识的日益增强 C、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 14、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机制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三治结合”的政策措施。即“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这些政策意在( )
    A、扩大乡村基层自治权力 B、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C、增强广大村民法律意识 D、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 15、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 C、发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
  • 1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这表明中国( )
    A、重视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B、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已基本实现 C、积极发挥外交领域的战略主动性 D、致力于构建新型区域合作外交模式
  • 17、某次会议“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 )
    A、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 B、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蓝图 C、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 D、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18、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天辟地”话党史】

    【“改天换地”学模范】

    【“翻天覆地”谈改革】

    中国对内改革大事记(部分)

    年份

    事件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年

    中央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惊天动地”看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取得了量子通信、铁基超导、载人航天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摘编自田培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1)、上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①②③处所示的一个事件,阐述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模范人物是哪一时期涌现出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3)、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内改革”的主要特点。
    (4)、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据统计,2019年前11个月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1.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60.1亿美元,同比增长19.2%,知识产权质量效益持续快速提升。

    (1)、 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3)、 综上所述,关于擦亮“品牌大国”的名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举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 20、“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

    材料二 改革升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0)

    (1)、 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伟大成就取得的原因。
上一页 1280 1281 1282 1283 12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