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
    A、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 B、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
    C、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 D、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 2、如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缘由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则
  • 3、如表为清代乾隆时期江苏青浦王氏族学教学计划,由教学内容可知(  ) 

    时段

    教学内容

    8岁

    上半年识字,读《祠塾条轨》《性理字调》《家礼》,下半年习字

    9-11岁

    读《小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12-15岁

    读《小学》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16岁

    读《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礼记》《仪礼》《周礼》

    A、理学开始在基层普及 B、体现了道德秩序得以重构
    C、理学的教化功能加强 D、政府主导下的道德教化方式
  • 4、《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二者一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同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  )
    A、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 B、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D、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
  • 5、秦一统天下并确立及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原则,法家思想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材料说明了汉代(  )
    A、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国家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 D、外儒内法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
  • 6、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 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 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 800

    400

    10.53%

    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 7、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
    A、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 B、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C、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D、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 8、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开放性与公平性 B、自由化与宽松化 C、保守性与单一化 D、公正性与形式化
  • 9、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  )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
    C、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D、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
  • 10、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 11、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这表明(  )
    A、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12、如表反映了当时(  ) 

    1912年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修正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连任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

    A、政权更替的频繁 B、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13、民国初年,书店出版了大量的读本,像《中华共和国民读本》就特别辟出六课的篇幅讲解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共和国、法美政治之异同、美国各州之组织,这些篇幅的量占到了《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的1/5。这些读本的出版意在(  )
    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宣传民主科学观念 C、塑造近代公民意识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14、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中有代表提出:众议院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议员席位根据各州人口总数按比例分配,参议院议员由众议院议员选举产生。但这一方案遭到小州的反对,理由是它们将因人口数少而无法有效地防止大州对小州利益的侵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案是(  )
    A、参众两院共享宪法解释权 B、参议院由各州选举两名议员组成
    C、总统由国会议员联席选出 D、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举
  • 15、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共设13州,其中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该时期为(  )
    A、秦朝末年 B、西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北宋初年
  • 16、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情况。这反映出唐代(  ) 

    时间

    内容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全国划为十道,每道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对州(郡)县二级行政区进行监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更巡察使等为按察使,并且将原来的差遣制变为常置制

    玄宗天宝年间( 742-756年)

    设置十个节度使辖区,式遏四夷之事,不与民政;使采访使兼任黜陟使,掌握着地方官吏的黜陟权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道(方镇)州(郡)县三级制渐渐成形

    A、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 B、分权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C、县作为基层机构权力稳定 D、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前代传统
  • 17、据统计,春秋战国时,236名君主中异常退位68人(28.4%),平均在位时间18.42年。秦至清348位皇帝中异常退位的皇帝高达155位(44%),平均在位时间只有12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关系利于社会稳定 B、官僚体制社会治理效能有限
    C、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D、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特征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是最坏的时代。过往浩浩,而前路渺渺,旧的家国与天下已被彻底粉碎,残留的精神与伦理资源也日渐边缘化。这又是一个孕育着微茫希望、新的生机乃至前所未有的世界谱系的时代。在几年的号哭绝望、奔走呐喊之后,一个个知识者,一群群青年乃至为数众多的当权者,纷纷将目光投向英美的角落、日德的深处、法俄的新思潮乃至旧传统的源头,试图找到新世界的入口。从1917年开始,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雄健追问为先声,种种新观念、新术语、新的社会实验和道路鼓吹层出不穷,成为盛极一时、蔚为壮观的时代景象。

    ——摘自唐建光主编的《解封民国》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为了扩张天主教势力,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了传播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外,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发生过许多冲突,主要是传统礼仪与宗教观念方面的冲突。随着天主教的发展,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风俗,引起人民和清政府官员的不满,1723年,雍正下令禁止传教,驱逐大量的传教士。 
    材料二: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我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或中华,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因地方,而中国则叫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因此,他向中国士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不得不做出修改。“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的两边个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材料二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宽并改善农民工的进城条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摘编自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上一页 1259 1260 1261 1262 12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