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道德、哲学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 
    孟德斯鸠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法是从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的关系……人也有自己的法。” 

    ——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材料二:在思想文化层面,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学以及孔子的思想对欧洲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既是基于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沉淀和物质准备,也凭借西方传教士出于在华传教的目的和启蒙思想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仰仗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内在特质。 
    ——顾友仁:《基于当代视野的中华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推广学习儒学的原因?
    (2)、 儒学不仅影响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从儒学某一思想主张出发,谈谈你对儒学现实意义的认识?
  • 2、劳作方式变革、生产技术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田庄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田庄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设立玛壁,组织部曲私共。西欧中世纪庄园的起源要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材料二: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在工业革命中,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自强运动推行者亲眼目睹西洋坚船利炮之精良,建立翻译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办轻工业,成立水师,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对漠视,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田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性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近代工厂的开端,分析“工厂化”对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自强运动的目标,并结合所学,列举近代航运业的相关史实,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分析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
  • 3、二战结束时,它已占据了世界工业生产量的三分之二,拥有世界黄金的三分之二,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39年增加了两倍半,而出口增加了三倍。它因此得以在战后实施(  )
    A、马歇尔计划 B、莫洛托夫计划 C、西欧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
  • 4、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上述材料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A、科技应用于军事使大战充满了危险性 B、一战消耗巨大且伤亡惨重
    C、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D、两大军事集团都对战事有些力不从心
  • 5、表为腓尼基、希腊、希伯来、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这可以用来说明腓尼基字母 ( )

    A、促成了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 B、取代了各个地区的文字
    C、影响了其他语种的发展轨迹 D、加剧了异域文化的冲突
  • 6、1902年,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一文,公开宣布放弃保教主张,提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自今以往所当努力者,惟保国而已”。同时,在写给老师康有为的信中,梁启超也明确反对劝设孔庙,认为此举“徒为虚文浪费金钱而已”。由此可知,梁启超(  )
    A、否定变法的必要性 B、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传播西方民权思想 D、探索救国的新道路
  • 7、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日新形势,1901年4月,日本陆军元老山县有朋发表《东亚同盟论》,主张与清政府合作。1905年8月,山县在《战后经营意见书》中表示“战后之急务在于扩张军备并维持和强化同清国的合作”。以寺内正毅为代表的陆军省也主张同清政府合作二这些日本军政要人强调与清政府合作,其重要意图是(  )
    A、共同抵御欧美列强的侵略 B、着力化解中国的民族主义
    C、巩固日本对华的军事优势 D、改变日本对华的基本方针
  • 8、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据此可知,梁启超(  )
    A、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具有了近代民族意识
    C、主张自下而上改良 D、否定了封建专制体制
  • 9、清末,以“忠君”为主题的传统屈原阐释逐渐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爱国”观念确立并逐渐传播,但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认同;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主义阐释压倒其他阐释而渐成主流,“屈原爱国”成为一种制度性、风俗性和常识性观念。这一转变表明(  )
    A、社会形势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B、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C、楚国历史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D、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 10、下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

    类别

    家庭背景

    人数

    比例

    官宦士子

    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

    50

    42.4%

    寒素士子

    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

    17

    14.4%

    家世不详

    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

    51

    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 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 11、东晋高僧法显于义熙九年(413年)归国后,撰写了《历游天竺记传》一卷,记录了他十四年来赴印度的经历与见闻。该传记(  )
    A、再现了汉代丝绸之路的盛况 B、可用于研究中印文化的交流
    C、阐述了儒佛思想的交流融合 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广泛
  • 12、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各民族逐渐交融,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 B、君主独裁的集权体制开始确立
    C、“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D、宗法分封制推动了疆域的扩大
  • 13、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学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据此得出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项最准确(  )
    A、儒学的产生因中央集权需要 B、儒学的发展因人们认知进步
    C、儒学的演变因时代发展需求 D、儒学的影响因内涵完善深远
  • 14、据《哈佛中国史》载:“唐后期,中国南方的地主们将水稻种子浸泡在煮沸的动物骨头的溶液里,有时还混入蚕沙或羊粪,以保护其不受虫子和疫病的侵害,然后将谷粒种入特殊的苗床,苗床经过反复的深耕以使土地松散。”这一做法反映了唐朝(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南方普遍种植水稻
    C、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D、开始使用除虫技术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16、《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更替嬗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这些法典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但均以刑为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中国古代的民法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没有成文的民法典。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清代民法直接来源于明代民法,继承了唐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诉讼中的若干制度,其内容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及其它法规。在地方法规《省例》《告示》中也含有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清代民法中,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都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是清朝以前所不曾有的。清代民法一方面沿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注意维护封建的家族主义,作为族内法的家法族规,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 1986年我国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为与世界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典”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法的特点及影响。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起草并制定民法典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 17、20世纪80-90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
    A、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 B、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 D、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
  • 18、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
  • 19、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工会有“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之责任”。1951年,刘少奇指出,既要“共同努力进行生产”,也要“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践行了社会主义福利理念
    C、配合了国家大规模建设 D、确立了国营经济主导地位
  • 20、美国总统拜登刚上台时推行了新移民法令,要求100天之内暂停驱逐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移民,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 B、拜登的做法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C、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特点 D、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体制
上一页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