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重申“欧洲其他国家都可以参加北约”,北约的大门对能够推进北大西洋公约原则的实施并对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作出贡献的其他欧洲国家“敞开”。这表明(  )
    A、北约成为霸权扩张的工具 B、欧洲集体安全得到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D、冷战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基本消失
  • 2、1920年,苏俄耕地面积虽然只比战前减少了7%,但谷物总产量却减少了一半,单产减少了1/3,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工业品产量也仅相当于1913年的1/7,日用品也极端匮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苏俄(  )
    A、超前的生产关系脱离了国情 B、国内战争阻断了国家工业化
    C、和平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提 D、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 3、公元前366年,罗马的平民首次担任执政官,公元前287年,完全由平民组成的特里布大会通过的决议不需经过元老院或第一等级主导的森都里亚大会批准,也被承认具有法律效力。这(  )
    A、增加了罗马公民的权利 B、限制了罗马贵族的权力
    C、导致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D、扩大了罗马平民的权力
  • 4、清光绪五年(1879),直隶突降暴雨,义赈人士严作霖、经元善等人携款前来直隶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永定河水灾发生,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传谕天津商会劝募赈款,散放急赈,“以补官款之不及”。此后,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这表明晚清(  )
    A、社会救济机制日臻完备 B、直隶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政府赈济依靠社会力量
  • 5、如图是我国1958年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左倾思想影响了经济发展
  • 6、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 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 7、1937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高级班主要是培养学校的师资力量,普通班开设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等课程。陕北公学的创办(  )
    A、表明组织工人运动仍是重心 B、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
    C、为抗日战争提供了人才支持 D、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 8、以1931年《银行法》的制订为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其后逐渐完善了《银行法》的配套制度,包括《银行注册章程》、《银行注册章程施行细则》、《储蓄银行法》、《银行业收益税法》、《兑换券发行税法》等在内的一般银行立法,银行立法逐渐完备。银行立法的逐渐完备(  )
    A、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 B、带来国民政府与列强货币战的有利地位
    C、有利于中国金融货币市场的现代化发展 D、缘于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理论
  • 9、民国初年出现一些新的修约方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在1915年签订《中华智利通好条约》,互享最惠国待遇,且未明文给予领事裁判权;与古巴谈判订约时,要求事事平等,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这体现了(  )
    A、外交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 B、改订新约运动进一步发展
    C、中华民族意识已开始觉醒 D、北洋政府主权意识的强化
  • 10、光绪二十四年“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出,戊戌新政(  )
    A、获得统治阶层大力支持 B、难以触动封建制度根本
    C、践行了康梁的维新思想 D、侧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 11、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
    A、强化了三省权力 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规范了决策程序
  • 12、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受封于“河、淇间故商墟”。周公分封康叔时告诫他说:“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示君子可法则。”后来,“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促进了族群融合 B、政治伦理关系严密
    C、墨家尚贤思想的传播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商务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1)、 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唐之间选官标准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唐朝和宋朝的历史,请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谈一谈你的看法。
  • 16、 对如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 17、 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 18、 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开辟 B、耕作技术进步 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 19、 如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导致出现如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机械化学品劳动力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实行
  • 20、 1946年6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正式提出:“中央正考虑由解放区发行土地公债发给地主,有代价地征收土地分配农民。”这一设想旨在(  )
    A、消灭土地私有制度 B、解决战时的财政困难
    C、粉碎敌人重点进攻 D、壮大反对独裁的力量
上一页 1260 1261 1262 1263 12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