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东京梦华录》载:“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有纱行。”材料体现了(  )
    A、市场分工类别化 B、市场突破了时间界限 C、坊市的限制严格 D、商品交易额迅猛增长
  • 2、宋太宗认为,“外扰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欧阳修也指出,“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由此可知,宋朝 (  )
    A、边患危机不足为虑 B、君臣治国的共识完全一致 C、民族政策开明包容 D、实行守内虚外的治国政策
  • 3、五代时期,周景受后周世宗派遣改造汴州城,周景心知汴水疏浚后,将有大量淮浙客商经汴水入京。因此,他率先奉诏在汴水口起楼十三间,转租给商贾存放货物,以致山积波委,岁入数万计。由此可见,当时 (  )
    A、交通成为商业决定因素 B、城市非法占道经营现象普遍 C、商品经济日益走向繁荣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 4、唐朝前期,一切政令必经政事堂会议通过方能生效。唐玄宗时选任了一些擅长文学的亲信担任翰林学士,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 B、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 C、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 D、确立了二元权力中心
  • 5、面对大批涌入境内的流民,东晋、南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广泛的设置侨州郡县,即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并规定只要注籍在侨州郡的户口簿上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优待政策。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引发户籍制度的混乱 D、适应了大一统政局的需要
  • 6、唐代世人以“词学门阀”为“佳婿”的标准,宋代也流行“婚姻不问阀阅”的观念。唐宋时期的婚姻观主要源于(  )
    A、诗词的繁荣 B、商品经济发展 C、科举制发展 D、门第观念消失
  • 7、下表为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推知 (  )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汉高祖

    1

        

    汉昭帝

       

    3

     

    汉惠帝

    3

        

    汉宣帝

       

    4

    1

    汉文帝

    4

        

    汉元帝

        

    2

    汉景帝

     

    4

       

    汉成帝

      

    1

    1

    3

    汉武帝

     

    5

    3

    1

    3

    汉元帝

       

    1

    4

    A、功臣与士人矛盾尖锐 B、外戚宗室一度控制朝政 C、封国制度逐步被废除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 8、《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这一官制 (  )
    A、构成了贵族政治的内涵 B、极大地削弱了相权 C、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D、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 9、下图为1933年安徽寿县楚幽王墓出土的战国铸客大鼎,鼎口有铭文“铸客”。有释“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而非本国的工匠。由此可知 (  )

     

    A、楚国青铜铸造技术落后于其他诸侯国 B、工场主雇佣劳动力现象开始出现 C、战国时期已出现身份较为自由的工匠 D、各诸侯国户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 10、史学家有时会曲意修饰历史事实,称为“曲笔”。例如:晋文公欲称霸,召周襄王到河阳接受诸侯朝见。孔子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遂在《春秋》中记曰:“天王狩于河阳。”这种做法旨在 (  )
    A、维护礼乐名教 B、还原历史事实 C、美化君主统治 D、抒发个人见解
  • 11、《周礼·秋官》记载:“(西周时期)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材料中的理政方式体现了 (  )
    A、西周逐步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B、宗法制下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C、分封制下对边疆统治的加强 D、氏族部落民主制的残余影响
  • 12、下图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由此反映出姜寨文化 (  )       
                            
    A、原始野蛮,未出现手工业 B、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明 C、阶级出现,形成早期国家 D、定居生活,处于母系氏族
  • 13、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可以获得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材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 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材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根据以上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 14、 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责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至1898年百日维新,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新式教育机构,林林总总大约有60所之谱。但是,这些机构大多各自为政、不成统系,缺乏全局上的总体规划,且多为军事和语言相关内容的学堂。进入20世纪,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出现了一批普通中小学堂。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一部由中央政府制订的统辖各级各类学堂的学制系统。而在此数十年间,政府和民间举办学堂积累的经验教训,也使这样一部学制系统的制定成为可能。《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应运而生。“癸卯学制”的颁布,表明了清政府把近代学校制度推向全国城乡的决心,与一年后正式宣布的停废科举取士一起,形成推动传统教育变革、新式学堂发展的合力,迅速改变着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格局。 

    ——田正平《癸卯学制两甲子考论》

    材料三 第一章……第二条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公务员领导职务和职级序列。本规定所称职级,是公务员的等级序列,是与领导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体现公务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资历贡献,是确定工资、住房、医疗等待遇的重要依据,不具有领导职责。公务员可以通过领导职务或者职级晋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履行领导职责,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依据隶属关系接受领导指挥,履行职责。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选官制度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概括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癸卯学制”出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癸卯学制”给晚清选官制度带来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公务员制度在我国正式形成的标志,并阐述公务员制度建立和推行的意义。
  • 15、 中央官僚机构设置、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均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逄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丞相的职能,概括秦制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清朝“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中期中国的东南疆界及近代中国为捍卫东南疆界主权而做出的努力。
  • 16、 下图是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图中“▲”应为( )

    A、朝觐考察 B、巡行考察 C、大计 D、上计
  • 17、 史载张居正改革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材料无法体现张居正改革:( )
    A、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增加了政府下财政收入 C、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办事效率 D、减轻沉重的田赋负担
  • 18、 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放弃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 B、受到“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 C、反思了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 19、 有学者指出,直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基本上还保留着旧氏族部落时代简政的特点,没有一套复杂的官僚机构,没有很多公务人员。但是国家机器依旧运转,而且能发展壮大。以下表述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罗马帝国简政具有统治传统 B、只有少数公民有资格参政议政 C、罗马共和国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 D、简政适应了当时罗马发展的需要
  • 20、 作为一个同时拥抱着欧、亚两大洲的名城古都,它是拜占庭与奥斯曼文明独一无二的见证。这一古都位于( )

    A、 B、 C、 D、
上一页 1252 1253 1254 1255 12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