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孙中山的这一论述( )
    A、论证了三权分立适合国情 B、明确了革命与共和的路径 C、实现了国人思想高度统一 D、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到来
  • 2、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的课程特色有两点:其一,所有科目均包含绘画、制图类课程,并根据科目不同加入图样、装饰、构造等内容,且格外重视培养实业教员的制图能力和动手能力;其二,所有科目均设置实习,侧重实业教员的实操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这表明,清末新式学堂( )
    A、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B、注重培养教员实业能力 C、基于科举选官的现实考量 D、顺应了维新改良的需要
  • 3、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指出:“西方国家,将学习政治放在首位。横向的去学习公理和公法、纵向的去学习希腊罗马的古代历史,并将这些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当下的政治事务中,学成者可以担任政治事务,这是西方国家立国的重要前提。”其主要目的是( )
    A、通过教育改革推动变法运动 B、反思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 C、呼吁青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剖析西方教育的本质问题
  • 4、 明清时期,中央对于督抚的安排有两个方面:第一,地方重大事务的处理,最后的决定权不在督抚,而在朝廷和皇帝;第二,督抚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并无佐贰官,具体政务由布按二司按照制度处理,督抚并不插手。这表明( )
    A、郡县决策方式出现异化 B、地方部门实现权力制衡 C、君主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D、督抚权力受到制度制约
  • 5、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设并颁行考成法,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这一改革( )
    A、强化了内阁行政中枢地位 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重叠 C、意在建立有效的考绩制度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 6、元朝对边疆的统治方式,一方面采取封王分民和诸王出镇的传统形式将蒙古贵族及其部民分迁到各民族地区;另一方面,在云南、八番、海南、海北、广东、江西等“蛮夷腹心之地”,派重兵驻守屯田。元朝的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对地方郡县统治 B、秉持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C、加强了边疆和内地联系 D、开创了社会治理新模式
  • 7、有学者认为:“上计,是我国历史上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考核吏治(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政绩)的一项重要制度。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郡县每年定期的上计情况报告,了解各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和吏治状况,并作为制定财政政策措施,加强财政管理的依据。”据此可知,上计制度的实施( )
    A、意在克服财政危机 B、利于加强财税管理 C、源于整顿作风需要 D、旨在强化中央集权
  • 8、 《唐律疏议》规定:“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人君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齐明,上祗宝命,下临率土。”这体现出,唐代法律( )
    A、以维护皇权至尊为原则 B、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与儒家礼制相结合 D、弘扬天朝上国的气度
  • 9、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孝文帝此举旨( )
    A、推崇儒家文化 B、提升官员素养 C、缓和民族矛盾 D、推动经济恢复
  • 10、 据史书记载,盘庚时,商王室更加团结,内服百官安宁,原有的外服逐渐归附商王朝统治下,朝王纳贡,以复成汤时期内外服制度,有“遵成汤之德”论赞。这表明,当时( )
    A、社会统治秩序日趋完善 B、国家政治弥漫着神权色彩 C、众星捧月局面逐渐形成 D、内外服制增强商朝凝聚力
  • 11、“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 严复、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将国民改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验证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1896年严复《原强修订稿》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国民不新则国不能新。“国也者,积民而成。”因此,新国民应该要有国家思想、国家观念。“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国民应该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对于朝廷,对于外族,对于世界都应该以国家为重。同样,梁启超也把民族主义融入了他的“公德”观中。处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心的中国,非一二英雄可以抵御,只有集合全民族的力量才可以救亡图存。

    ——周炯 《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议》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认为当时中国强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提出此主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梁启超的“新国民”观与严复的主张有哪些异同?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维新派“改造国民”的方式并归纳其对当时的作用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值(低价)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周为高塍,可备防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之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法而售之,亦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盈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复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谈参经营农业的特点,简评影响。

  • 13、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建成放电,标志我国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再到如今最高参数“人造太阳”的建成,均得益于(  )
    A、国际形势趋向和平发展 B、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提升 C、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D、国家高度重视核能利用
  • 14、 右表为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年份山东城乡居民消费部分明细项目占比分析表。该表反映出 (  )

    年份

    食品占比消费支出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1984

    59.90%

    51.95%

    1992

    51.06%

    54.54%

    2000

    34.96%

    44.16%

    2012

    32.97%

    34.26%

    2018

    26.33%

    28.06%

    A、当地居民食品消费量大幅下降 B、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逐年下降 C、改革开放促进粮食生产大发展 D、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更快
  • 15、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宁江机床厂的商业广告。这次广告反映出当时宁江机床厂 (  )
    A、服务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得到中央政府支持 C、产品销售逐渐供不应求 D、尝试运用市场手段
  • 16、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  )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 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 17、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政府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同时,恢复农村集市贸易,有些大中城市出现农贸市场,对于补充城市供应和促进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现象(  )
    A、促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 B、根本上扭转了经济发展趋向 C、得益于“八字”方针政策的调整 D、利于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 18、右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  )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B、展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C、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生产
  • 19、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回忆:“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村里所有人都说:你去了只管选毛主席!当时最大的任务是实现父老乡亲们的殷切嘱托: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申纪兰的这段经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
    A、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优越性 B、人大制度的人民民主原则 C、人大制度的社会主义原则 D、女性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
  • 20、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同时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这说明英国(  )
    A、始终紧随美国外交步伐 B、率先打破了意识形态对立 C、试图拉拢中国对抗苏联 D、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
上一页 1250 1251 1252 1253 12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