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47—1948年,中国多地灾情严重,各解放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社会互济”运动,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争取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救灾物资;山东解放区组织5县民众运粮,民工从中提成粮食超80万斤。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赢得国际广泛支持 B、筹划战略决战 C、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D、关注民生救济
  • 2、1948年11月25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新华社淮海前线二十二日电《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而同一天的《中央日报》刊载的则是中央社徐州二十四日电《黄邱李会师大许家,陈匪残部分南北窜》。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
    A、两军通过信息战迷惑公众 B、随时间推进战局不断变化 C、国共两党对形势判断有异 D、新闻报道真实性需经鉴别
  • 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划分国、地财政税收,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烟酒税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1941年6月,国民政府决定将原属省级财政收入的田赋、营业税等均纳入国家税。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服务于民族战争需要 B、中央集权制度遭受破坏 C、蒋介石强化独裁统治 D、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 4、右图为《扩大红军》宣传画,反映了福建宁化苏区广泛开展扩红支前突击运动,广大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的场景。此举有利于 (  )
    A、推动国民革命深入 B、巩固土地革命成果 C、促使长征转危为安 D、支援敌后抗日战争
  • 5、五四运动也被史学研究者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意味着自1915年开始的思想革命是1919年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先导。这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 (  )
    A、促进了民众觉醒 B、壮大了无产阶级 C、维护了国家利权 D、捍卫了民主共
  • 6、在北洋政府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内,一直设有两院制或一院制的国会。继袁氏之后的北洋集团的主要人物均不得不采取以军事武力作“后援”,以“民意”为招牌来激烈地“竞争”最高的政治权力。这说明该时期 (  )
    A、北洋政府切实践行民主 B、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C、社会转型有较大的阻力 D、军事夺权成为主要方式
  • 7、19世纪末,作为中国政权基础的在朝绅士、在野上层绅士与乡绅,因清王朝的改革措施而出现了分裂。辛亥革命时各省的独立,大致由主张或同情革命的绅士、军队和反满秘密结社所领导的群众这三大势力促成,中国也由“绅—军政权”转变成为“军—绅政权”。这一转变 (  )
    A、根源于清廷权力结构下移 B、为辛亥革命失败埋下隐患 C、说明士绅阶级已退出政权 D、有利于地方发展民主政治
  • 8、1901年,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称:“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法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此处慈禧所说的西政之本源是指 (  )
    A、器物 B、制度 C、军事 D、文化
  • 9、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禁止仇外,停止考试,责成官吏保护外人之上谕,当在各府厅州县,张贴两年。此规定(  )
    A、加强对华思想控制 B、体现列强以华制华 C、促进中国社会稳定 D、有利中外和平共处
  • 10、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时认为“铁路费烦事巨”,中国应正言拒绝。1874年,他在《筹议海防折》中则强调铁路“可以一日数千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1885年《请借洋款建造铁路折》他又进一步指出“铁路实有远利”。这一变化说明 (  )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 B、交通运输影响战争输赢 C、民族危机推动观念革新 D、朝廷要员左右国家政策
  • 1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例如取消商业,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这一主张根源于(  )
    A、阶级斗争的激烈残酷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农民阶级的时代局限 D、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 12、徐继畬在其1848年出版的《瀛寰志略》中介绍:都城有公会所(按:指议院),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按:指上议院和下议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说明徐继畬 (  )
    A、主张效仿英国君主立宪制 B、率先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C、对西方民主制度有所了解 D、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13、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说明军机处 (  )
    A、提升行政效率 B、有最高决策权 C、人员构成简单 D、是一临时机构
  • 14、清朝在松江、嘉定、常熟等地,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魏塘竹枝词》中写道:玉臂弯弯纺木棉,兼斤一百是庄线。织成不让丁娘子,只待苏松纱布船。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地(  )
    A、男女社会生产分工异位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农产品生产日益商品化 D、经济结构转型倾向初现
  • 15、李贽在评点《水浒传》人物时,最瞧不起的就是宋江,认为这个人是假道学,装出来的,而他最赞扬的就是黑旋风李逵,认为李逵出身市井,实话实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一看法 (  )
    A、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转型 B、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 C、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诠释了经世致用内涵
  • 16、明嘉靖年间福建巡抚谭纶上奏,“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禁之而私通如故,不若官明通之而制之以法,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宜稍宽其法。”谭伦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封建统治 B、松弛海禁政策 C、造福福建人民 D、发展沿海经济
  • 17、《白蛇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中主人公白娘子的形象是个美貌害人的妖怪,到晚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却是一名勇于追求爱情,甘愿放弃千年修为的凡人女性。白娘子的形象演变,折射出 (  )
    A、理学社会影响力弱 B、审美标准的根本转型 C、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D、文学发展的人文倾向
  • 18、钱穆《国史新论》载:“明朝皇帝在法理上,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都是由皇帝发布。”形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B、宦官专权局面形成 C、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D、中央集权日趋加强
  • 19、俞森《荒政丛书》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 20、《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由此可知,元朝 (  )
    A、加重了民众税收负担 B、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政策 C、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D、进一步激化了民族之间矛盾
上一页 1251 1252 1253 1254 12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