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 )A、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B、重视农业收益的思想 C、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D、认可租佃关系的作用
-
2、据统计,与1979~1980年度相比,1986~1987年度英国社会的福利开支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直接下降趋势得以控制。这反映出( )A、高福利投入无益国家发展 B、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建立 C、国家全面干预分配和生产 D、福利保障水平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
3、表2是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险)占GDP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表2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瑞典
10.8
16.7
25.9
德国
18.1
19.5
25.7
英国
10.2
13.2
16.4
美国
7.3
10.4
15.0
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 C、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D、政府社会保障不断发展 -
4、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而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按照土地财产多寡征税 B、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C、致力于救灾效果的优化 D、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5、东晋时期,政府用白纸登记南迁北人的户籍,称“白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推行将侨人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北人也就成为南人。“土断”政策( )
①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简化了政府的户籍管理
③加深了南北对峙程度 ④推动了南迁北人土著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清代前期,乐户、堕民、登户与世仆身份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世代从事诸如乐工、抬轿、为人耕地等“贱业”。雍正帝时期,“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A、解决社会治理隐患 B、放松对民众人身控制 C、统一全国户籍制度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
7、“魏、齐、周、隋,享国日浅,兵革不息,农民常少而旷土常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为解决这一现象,唐朝政府( )A、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B、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调整租调制为租庸调制 D、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
8、“大明宝钞”的贬值,几乎在实行钞法后立刻就开始了。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市场上钞(纸币)价降到“每钞千贯值银四五钱”,而官府以“每钞千贯征银五两”的标准向民众强行摊派。由此可知当时( )A、国内贸易存在区域水平差异 B、商品经济出现明显衰退 C、铜钱短缺无法满足流通需要 D、货币是经济集权的工具
-
9、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的原因是( )A、国家间利益的相互协调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发展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
10、秦灭义渠国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些举措( )A、推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B、使民族交往交流更为深入 C、增强了地方治理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
-
11、表1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表1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原因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
12、《唐律疏议》对诉讼制度规定了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限制,而且限制不仅限于民事领域,也包括刑事领域。如规定:“诸告人罪者,皆须注明年月,指陈事实,不得称疑”;禁止“投匿名书告人罪”等。《唐律疏议》的这些规定( )A、体现出唐朝重视建设法律公信力 B、采用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C、旨在追求法律体例的严谨和规范 D、有利于防止滥诉的发生
-
13、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刺史不得干预地方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完善了汉代中央监察体系 C、保证了地方吏治清明 D、有利于防止刺史权力扩张
-
14、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后,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 )A、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 B、列强伺机干预中国的内政 C、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D、清政府坚守“天朝”心理
-
15、1914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他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A、对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理性认知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对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 D、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道路
-
16、“权力通常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古希腊、古罗马为限制贵族的专横,尝试的途径是( )A、所有官职都不发放工资薪金 B、让平民参政限制贵族权力 C、主要官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D、召开公民大会取代元老院
-
17、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出(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在汉初以来经济恢复的基础上,继续“与民休息”。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文帝废除秦以来的一些酷刑,景帝又减少笞刑数目。文景时期,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从“存百姓”出发,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唐太宗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其统治时期制定的《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太宗主张“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以一己之见埋没人才。太宗对侍臣说:“每有谏者,纵不合联心,朕亦不以为意。若即真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史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稳,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举措及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这一时期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汉中巴蜀稻作区、南阳盆地稻作区、淮南稻作区、交广和闽广稻作区。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十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自晋氏流迁,选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据《宋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江南农业的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主张
思想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①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百姓“言谈者必轨于法”。
②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③
材料二: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就可能遭到破坏,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前212年,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捕捉方士、儒生460余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思想家并填在相应位置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