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1993 年是我国的“公司法年 ”,国家颁布了以《公司法》为核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等;1995 年则是我国的“金融法年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继出台。这些法律制度建设旨在( )A、重建社会主义法制秩序 B、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C、为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 D、适应对外开放扩大的新形势
-
2、1949 年 6 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人民政府的前身) 明确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些做法( )A、反映出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势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借鉴
-
3、 1916 年 7 月 31 日,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作品《再造民国之最要着》(见下图),画中一名议员正在对一个写有“ 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 ”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它反映出当时( )
A、民众对民主政治的渴望 B、三权分立体制得到巩固 C、北洋政府粉饰民主共和 D、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
4、1887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因制钱缺乏导致商民病乏,奏请自铸银元。清政府同意所请,其后湖北、 福建等省纷纷效仿。1903 年,朝廷认为,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各省应停铸银元, 由户部统一铸造。但各省未有关闭造币厂之意。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银元成为法定统一货币 B、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 C、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 -
5、明初,政府规定乡试、会试考务官要集体盟誓,誓言若不秉公从事,则“甘当天谴 ”。又要求所有考生在经 义考试中,都要按照统一的“八股程序 ”答题,考官则须依据统一标准对每份答卷写出评语。这些举措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考生作答 B、加强思想控制 C、保证考试公平 D、巩固儒学地位
-
6、汉代,“天下一家 ”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其内涵主要是由汉人来统一夷狄戎蛮。元朝臣僚在阐释民族、政治问题时常说,“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 ”,“由淮而燕者,同一舟辙 ”。这反映出元朝( )A、疆域范围空前扩大 B、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
-
7、下表反映了唐代前期“道 ”的创立和演变历程。据此可知,唐前期“道 ”的设置( )
贞观元年
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 。 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
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
贞观十三年
户部按道整理各州地理、人文情况,以及户口、赋税、田亩等信息。
开元二十一年
划天下为十五道,每道常设采访处置使, 负责“检察非法 ”。
A、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 B、开创了地方行政新体制 C、适应了区域发展差异 D、埋下了内轻外重的隐患 -
8、魏晋时期,小麦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三吴水灾,谷贵民饥,淮河流域则“ 邑富地 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 ”。大明七年(463),南朝孝武帝诏云:“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由此可知,小麦的广泛种植( )A、扭转了南方落后局面 B、提高了备荒防灾能力 C、改善了民众饮食结构 D、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
-
9、首匿是汉律规定的一条罪名,指主谋藏匿罪人应处以重罚。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 66 年)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这反映出( )A、西汉法律制度细致严密 B、休养生息政策得以恢复 C、儒家伦理影响刑罚处置 D、官僚贵族特权受到保护
-
10、商朝时期,周边的方国与王国“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西周诸侯国经由天子“授民授疆土 ”而建立,实行与西周王朝统一的社会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 )A、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C、承认诸侯有一定的自治权 D、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茶、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它进口的农产原主要是棉花、生丝、羊毛、亚麻和木材,这些主要用以供应日益发展的工业,以便出口制成品。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
——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曼彻斯特粮食问题的解决。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人的宗教观念中,神并不是那些板着面孔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与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即神与人同形同性。希腊人的宗教观在向神人同形同性演变的同时,也体现了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和对每一个公关心和发现。
——摘编自胡骏《古希腊民主城邦制与民主宪政思想的萌芽》
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等学说,高扬了人权的旗帜;新教伦理主张众生平等的“平权主义”,认同个人自由与判断权利;而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又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于是现代民主应运而生。
——摘编自徐青民《西式民主的局限性》
材料二
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环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
——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式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结局并不成功”的原因。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
——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普法教育”。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濞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份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 -
15、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语“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革命产生了负面影响 B、科技革命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需应时而变
-
16、“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 )A、网络化特征 B、智能化特征 C、海量化特征 D、数字化特征
-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指出:“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愈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愈发达,男工就愈受到女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使( )A、性别差异和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B、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C、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大大减弱 D、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
-
18、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十五世末已经增加到了190种,同时期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
19、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 )A、使铁犁牛耕得到了普及 B、体现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C、说明政府重视精耕细作 D、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
-
20、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A、日本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物种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幕府征税方式亟待改革 D、国际贸易活跃推动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