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1 所示为 1949 年 11 月 1日《人民日报》的报道(部分):保证京津等地粮食供应。这则报道反映出( )

    A、国家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市场物价 B、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C、中共运用行政手段保障平津战役 D、土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2、1945年,重庆谈判开始当天,重庆《新蜀报》发表社论指出:“全国人民希望的是,化干戈为玉帛。”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希望重庆谈判中,大家都能放弃成见,完全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前提。”这反映出( )
    A、全国民众支持中共主张 B、社会第三方力量对谈判充满期待 C、国共双方谈判顺利进行 D、重庆谈判基于社会舆论压力开展
  • 3、有位近代名人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今天本地报上的消息很好,但自然不知道可确的。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钟秀已取得开封,吴(佩孚)逃保定。但总而言之,即使要打折扣,情形很好总是真的。”该材料( )
    A、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情形 B、描述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情形 C、分析了国共对峙时期工农军队反“围剿”的情形 D、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情形
  • 4、1911 年 11月 13 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
    A、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 5、有学者在论及新文化运动家庭革命时认为,“家庭革命是破坏与建设兼具的,不过前者显著,后者隐晦而已”。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家庭革命( )
    A、瓦解了传统的家庭结构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举起了宣传科学的旗帜 D、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 6、历史学家茅海建曾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与英法联军交战的京津大沽一带清军部队中,少见购买、使用洋枪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清军已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 B、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迅速改革 C、清政府仍未认识到军事落后 D、中外贸易因战争而被迫中断
  • 7、1904 年,在新疆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了两份元代文书,其内容同为:“信实徐铺,打造南柜佛金诸般金箔,不误使用,住杭州官巷,在崔家巷口开铺。”元代新疆出现杭州金铺的广告说明( )
    A、丝绸之路重新开辟 B、杭州商贸繁荣昌盛 C、广告业务形成定制 D、跨区域贸易较活跃
  • 8、表1所示为宋代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表1

    出身

    人数/人

    文官

    54

    武将

    18

    太监

    1

    A、宗法观念的彻底消亡 B、官员选拔制度的成熟 C、科举制弊端日益凸显 D、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 9、《旧唐书·李憕传》(注:李憕逝于公元 755 年)就李憕占田的情况写道:“伊川(洛阳附近)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这种情况日益增多会导致( )
    A、唐朝官员重视经济 B、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C、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 10、北碑南帖是清代对南北朝书法风格的概括。南朝书法多以帖的形式流传,以空灵韵致为尚;北朝书法多以碑刻呈现,以天真质朴、雄强大气见长。这主要反映的是南北朝( )
    A、经济发展的快慢 B、佛教传播的难易 C、文化艺术的差异 D、审美取向的对立
  • 11、秦至西汉早期,很多墓葬的装饰艺术主要来源于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西汉末期,这类艺术创作的重点更多表现在儒家伦理价值方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儒学影响的提升 B、法家思想已经被摒弃 C、社会观念的开放 D、汉代艺术缺乏创造性
  • 12、青铜器相对于石器来说是有绝对优势的,也正因为如此,青铜铸造成为夏王朝的机密。其他方国是没有掌握铸铜技术的,在战争中落于下风,才臣服于夏王朝,从而让夏王成为“各方国之王”。这主要说明( )
    A、夏文化优于其他部族文化 B、夏朝在国家管理上实行内外服制度 C、青铜器出现是时代的进步 D、先进的青铜技术助力夏王成为共主
  • 13、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自 1884 年阿诺德·汤因比《工业革命演讲集》 出版到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学者对工业革命 史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个学派。

    悲观派的童年时代就生活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代表人物碧翠丝·韦伯认为,“工业革命时期给人以巨 大的、残酷的和倒退的体验,人们为此而生活窘迫,流离失所,身心憔悴,幸福不在。工业革命……被证明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工业革命史学者,感受着战后西方经济的腾飞与福利,得出 了“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腾飞的起点 ”这样乐观的结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起飞,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 式变化 ”。

    20 世纪 70 年代,以“缓慢渐进说 ”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史学者对上述两种工业革命的看法持批判态度。 代表人物简·德·弗里斯认为,渐进变革的工业革命时代依赖于之前时代的长期准备,应该将 1500—1800 年作为一个长时段进行分析。工业革命实际上是 1500—1800 年经济缓慢增长的一部分,这种缓慢增长主要 来自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和所谓“ 大工业时代 ”、技术创新、社会变革没什么关系。

    ——摘自刘翔鹏《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新范式》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 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自立色 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 劳。吏因缘蚕食,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上用其言, 因赦令行之。

    ——摘自《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二 宋承唐朝和五代遗制,实行两税法, 以钱为夏税、米为秋税,二税承担者是一切土地所有者。 国家法律规定百姓有服徭役义务,但可以钱代役。北宋李元弼在总结当县令的经验时说: “差夫役,总计家 业钱均定,遂无偏曲 ”。宋朝政府还将商税与地税、户税区别开来。宋太祖“诏榜商税则例于(商税)务门, 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在四京设“都商税院 ”,在地方各州、府设征收商税的机构“都税务 ”。北宋商税 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 10% 左右。

    ——摘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炎改革赋税制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赋税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15、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 ”归服,而周边 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体现王朝强盛的气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推行“怀柔远人 ”政策,周边诸 国“ 思汉威德,咸乐内属 ”。唐代,大食、 日本等向唐朝多次派遣使节,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玄奘前往 天竺求取佛经,传播佛教文化,堪称中外和平文化交流的典范。明初,中央政府列出了周边十五国为不征之 国。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郑和被奉为和平使者。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 ”理念 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各朝贡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 共享太平——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许多保守的封建士大夫囿于“夷夏之大防 ”的传 统观念 , 将西方列强以“夷狄 ”视之。郭嵩焘认为中国不仅在船炮机械等器物层面上落后于西方,而且在 制度层面上也比西方落后,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面对“眈眈环视之洋人 ”,他反对“不问国势之 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之一战, 以图快愚人之心 ”;而要通过商战、和平谈判、外交 斡旋等方式,“以条约为凭 ”、“谨守和约 ”,与西方列强据理力争。1876 年,郭嵩焘成为近代中国的首任驻外使节。

    ——摘编自易永卿《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 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平 ”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 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指导着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外交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说明“和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
  • 16、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 ”实施十年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 1.8%,使 参与国贸易增长 2.8%到 9.7%,全球贸易增长 1.7%到 6.2%,全球收入增加 0.7%到 2.9%。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 B、国际贸易发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C、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D、“一带一路 ”为全球化增添活力
  • 17、1884 年,德国国会通过《工伤事故保险法》,并设立帝国社会保险办公室对工伤事故保险进行监管。1900年,政府把因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的养老金从相当于其年收入的三分之二提高到四分之三。这些举措( )
    A、化解了失业风险 B、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完善了社会福利机制
  • 18、18 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 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由此可知,英国的内阁制度体现了( )
    A、分权制衡 B、法律至上 C、人民主权 D、自由平等
  • 19、在中古西欧的封建社会,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 护庄园的秩序;庄园主自行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农民要为领主服劳役。这些现象集中表明在中古西欧社会( )
    A、王权不断强化 B、庄园自治特征明显 C、等级秩序森严 D、教会统治力量削弱
  • 20、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古埃及的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文献记载,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债权人可 以将其诉诸法庭。在法庭上债务人要以口头发誓方式保证到期足额偿还,倘若仍旧无法偿还,他将被罚打100 鞭或者双倍偿付其所贷数额。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埃及( )
    A、商业信用制度不健全 B、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C、社会贫富差距较悬殊 D、信贷行为有助于商业发展
上一页 1242 1243 1244 1245 12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