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古时期,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已经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而促使欧亚大陆向整体化发展。如图为当时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的几种联结方式。
序号
联结方式
陈述
(1)
商业联结
阿拉伯人的征服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商路枢纽——中东地区,穆斯林商人的足迹随之遍布欧亚各地。
而蒙古帝国这一横跨欧亚大陆政权的建立,则使得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
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相继出现,促使欧亚地区的贸易再度兴盛,并达到了新的高度。(2)
技术联结
(3)
宗教联结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参照(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的陈述。
-
2、 20世纪下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出现扩大化与多层次化趋势。如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阶层,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职员阶层,以“蓝领工”为主体的体力劳动者阶层等。这一现象源于( )A、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
3、 1936年11月,卡德纳斯颁布“征收法”,宣布国家有权随时以任何理由征收产权,并根据该法令将国外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外国公司财产由政府10年内给予补偿。卡德纳斯此举旨在( )A、仿效苏联制度 B、发展民族经济 C、应对经济危机 D、铲除封建残余
-
4、 有学者指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均势”,实际上是由英、法这两个实力严重受损的传统大国和德、意这两个随时准备好对外扩张的大国,再加上一系列没有多少自卫能力的小国、弱国组成的不均衡体系。学者意在揭示( )A、凡尔赛体系具有脆弱性 B、欧洲丧失世界优势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趋于瓦解 D、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
5、 1797年,委内瑞拉反殖民统治的“战斗纲领”提出:“各省区全体居民生来一律平等,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同混血种人和睦相处、平等以待、亲如兄弟,所有人均论功、论德行赏。唯有功和德是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着的真正的差别,将来在我们共和国的全体成员中也只有这些差别”。这一纲领( )A、促进了新的民族认同 B、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C、推动了多元文化形成 D、提高了族群混合程度
-
6、 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824年,欧文在美国建设“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试验
空想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B
1867年,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资本论》的发表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普选产生权力机关,公职人员接受选民监督的革命措施
巴黎公社尝试建立工人阶级政权
D
1917年,列宁领导的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A、A B、B C、C D、D -
7、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认为,政府的责任在于维护自由和公平的交换制度,社会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没有救助的责任,穷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个人必须提高劳动意愿,才能追求到财富和福利。这一主张(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顺应了工业化的时代潮流 C、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反映了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
8、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军事制度改革进展迅速。一方面,切断了旧藩主与家臣团的主从关系,随着藩主前往东京居住和家臣团的解散,以藩为单位的组织性军事对抗几无可能;另一方面,明治政府把临时征调的御亲兵变成了常备近卫军。据此推知,当时日本军事制度改革( )A、实现了军队内部的分权 B、消弭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清除了封建势力的残余 D、促进了国家政治权威的重构
-
9、 13世纪以来,英国在长期不断的政治改革下,于17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而法国则从18世纪末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在19世纪末确立民主共和体制,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为世间所罕见。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建国路径的差异 B、资产阶级力量的差异 C、指导思想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10、 1588年,英国舰队偷袭摧毁了西班牙的大批制桶材料,导致无敌舰队必须要携带的盐腌食物、酒和水没有足够的木桶装载,西班牙花费大半年的时间补充了两万个木桶仓促应战,而英国人则有足够的时间备战并最终获胜。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从此成为“日不落帝国” B、体现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C、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有必然性 D、英国本土制造业发展程度很高
-
11、 中国陶瓷一度垄断东非市场,750年后阿拉伯帝国的工匠们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光瓷”。他们在烧制上釉的罐子上涂上一层银和铜,使其变得闪闪发光。这些罐子挤占了中国陶瓷在东非的市场份额。这表明( )A、中国海外贸易优势丧失 B、科技创新推动帝国扩张 C、欧亚文明融合进程加快 D、商业竞争促进技术革新
-
12、“15世纪中期后,这个原本作为东正教中心的城市,逐渐转变成伊斯兰教的重镇。城里清真寺林立,连圣索菲亚大教堂都改成了清真寺”。这个城市位于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
13、 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在美塞尼亚西南海岸找到了传说中由涅斯托尔统治的派罗斯王官;1953年,英国人文特里斯成功解读线形文字,证明它是一种古老的希腊语。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古希腊文明史被提前到公元前2千纪。这说明( )A、历史研究依赖于考古学成就 B、新的学术成果拓展了历史认识 C、历史解释推动了历史学发展 D、史学研究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
-
14、 据考证,苏美尔城邦时期,各邦统治者均以自己的城邦命名。至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2008年)时期,国王号称“天下四方之王”,并被刻绘成国家的灌溉者。据此可知,乌尔第三王朝(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实现两河流域的首次统一 C、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D、君权神授思想进一步发展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了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补充和调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臧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亲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爽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重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
17、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杭州再次惊艳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时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并简评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大运河的显著变化并说明出现该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因素。 -
18、 1891年《新学伪经考》发表,该书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而古文经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该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辨伪 B、完全符合儒学道统 C、意在宣传维新变法 D、试图宣传革命思想
-
19、 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四省七处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这遭到所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B、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C、清政府公信力已经完全丧失 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
20、 《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人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对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感兴趣,对该书的核心观点却漠然不见。这折射出( )A、西方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近代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C、该书的核心观点违背历史潮流 D、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