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各国开展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漕运等长途贩运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并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东汉初年和唐朝初年“精兵简政”的必然性。
  • 3、2022年以来,“全球南方”的概念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一般认为,“全球南方”通常泛指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大多位于南半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成员,愿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
    A、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各国强调发展道路一致性 C、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 D、发达国家履行了援助承诺
  • 4、1982年,深圳开始在合资企业中试行浮动工资制,取消了沿袭多年的固定工资制。1984年8月,深圳特区颁布了工资改革方案,开始在全市企业单位中试行新的工资制度,用结构工资代替了以前的等级工资。经过试验,企业效益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 C、合资企业成为工资改革主体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 5、1981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中国在这一代生活于台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名词,不管是地理环境的隔阂或生活模式的相异,都无法改变历史与血缘关系。”这( )
    A、凸显了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意识 B、表明“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 C、说明谈判是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 D、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 6、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敦煌壁画的著名故事重新绘制并拍摄为动画片《九色鹿》。下图所示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壁画原图(图4)邮票和动画片的图画(图5)邮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图4属于一手史料,图5属于二手史料 B、图5有助于图4的传播和宣传 C、图4只有研究价值,图5只有传播价值 D、图5真实地还原了图4的原貌
  • 7、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各级参议会应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参议员,各级机关应有一定比例的妇女参加,各级政府要设立妇女训练班,培养妇女干部。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新民民主义革命的要求 B、贯彻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方针 C、有利于团结各阶级各阶层抗战 D、提高了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
  • 8、图3所示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100)情况。据图中变化可得出,这一时期( )

    A、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领先世界 B、工业文明的竞争优势已降低 C、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有所增加 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 9、曹聚仁在《中国近百年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成功后,大家又有进一步的觉悟,知道我之不如人,也不仅由于政治组织不如人,而在于社会组织的不健全,以及建筑在这一基础上的教育、文化、艺术各方面的‘落后’”。该学者在此强调( )
    A、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有限 B、中国社会落后于他人的根源 C、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这些规定意在( )
    A、防范袁世凯的专权 B、给予民众政治权利 C、推行三权分立制度 D、建立民主共和体制
  • 11、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将中国民族解释为“汉、蒙、满并列”;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都将中国民族解释为“合五大族为一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弱化 B、教材的编写体现意识形态 C、历史共识比真实更加重要 D、价值判断要高于史学判断
  • 12、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虽然每次战败后均与侵略者签订了割地、赔款、开放商埠或允许在华建厂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讲,仍是“仇外”“排夷”的。然而,自《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就再也不抵抗了。这一变化( )
    A、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日益合流 B、使列强侵华经济方式发生了转变 C、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催生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
  • 13、英船“杉达”号随船医生希尔曾在1840年1月的《中国日报》上写道:“林公(林则徐)又问起各种鸦片来自的地点,他让我把这些地点写下来,我当即照办,当提到土耳其时,他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B、清廷仍坚持朝贡体制 C、国人对世界知之甚少 D、鸦片贸易取得合法性
  • 14、清代,山西票庄在全国各大地方设分号经营,其股份分为“银股(出资)”和“身股(出力)”两种。其中“身股”方式为,由老板“择齿近弱冠之年少略知写算者,使习为伙,历数载,察其可造,酌予身股。不给工资,唯岁给置备衣服之资。三年结账,按股份余利。营业愈盛,余利愈厚,身股亦因之以增”。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山西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B、适应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C、奠定了近代股份有限公司雏形 D、反映出童工悲惨的生活处境
  • 15、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如果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分宗教名词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经世致用观念促进了科技传播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 D、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
  • 16、有学者说“明代漕运的历史就是一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漕运便成为朝廷都城赖以供给所在,而漕运的主要河道就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事实上是一条贡河,将贡品运输到北京。由此可知,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中心转移 B、外来物种扩种 C、经济政策改变 D、江南物产丰饶
  • 17、蒙古帝国于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燕京行省,总领汉地政务,1262年该行省并入中书省。忽必烈设十路隶属中书省的宣抚司,由中书省官员出任其长官,于是复有行省的设置,先后有了西夏中兴、北京等行省。这时的行省多是为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而设的。可见,这一时期行省的特征是( )
    A、职权明确、军事控制 B、中央外派、遇事而设 C、制度完善、效率甚高 D、央地分权、羁縻地方
  • 18、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 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19、《宋史》记载:“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后世学者评说:台谏“权势气力,乃与宰相等。盖当时所用谏官、御史,必取天下第一流。非学术才行兼备,为一世所高者,莫在此位”。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监察机构的权力得到强化 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 C、士大夫政治削弱皇帝权威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20、图2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社会审美趋向个性化 B、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 C、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上一页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