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有学者认为,与夏都居洛寻求优良生态环境的生存诉求不同,商代在夏都故地建立都城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加强对统治中心区域的控制。而西周初期都城的营建则体现了其顾全大局的意识。这可用于说明,商周时期( )A、官僚政治的确立 B、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发展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国家疆域得到不断扩大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德国及柏林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西柏林,“柏林危机”爆发。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9月联邦德国成立,10月,民主德国成立。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苏联也没再要求西方驻军离开柏林。第二次柏林危机以修筑“柏林墙”达到顶点,也以此基本画上了句号。
结合材料,以“柏林危机与国际格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60年工业产量排名
1
2
3
4
1890年工业产量排名
2
4
3
1
1910年工业产量排名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2
4
5

1926和193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表(单位%)——摘编自(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材料二 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正在孕育: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使世界形成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
——摘编自《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整体性世界的形成与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这一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破晓歌,属于普罗旺斯抒情诗的一部分,普罗旺斯抒情诗的起源与拉丁抒情诗关系密切。探其本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那里。该诗被认为是现存唯一一首描绘破晓时分恋人即将分别、充满不舍和抱怨的古典拉丁抒情诗。中世纪欧洲贵族骑士阶层推崇一种典雅的爱情观念:骑士崇拜一位贵夫人,并且效忠贵夫人。……这些骑士提倡爱情至上、两性平等、身心快乐等,这种观念因为行吟诗人和贵族骑士的广泛传播和宣传,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人们通常认为:破晓歌歌颂的是骑士与贵族妇女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并不具备正当性,但是,在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背景下,这些爱情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破晓歌流传广泛,很多诗人后来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的抒情诗的发展,而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祥地。因此,破晓歌算得上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源起或发端。
——摘编自曾艳兵《“破晓歌”:普罗旺斯爱情歌的精华》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破晓歌”在中世纪盛行的原因。(2)、 根据材料并结合“骑士文学”的相关知识,从唯物史现的角度评价“破晓状”这一文化现象。 -
5、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余年来,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上海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A、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 B、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D、有利形成协调合作的大国关系
-
6、 观察如图两幅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 B、太平洋贸易造就亚太地区经济持续繁荣 C、亚洲是20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D、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
7、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美国政府设立了联邦能源办公室和能源保护办公室,提出到1980年取得能源自给自足的“独立计划”。对此,专家们说,1980年达此目标是不现实的,不过认为这个目标值得称赞。专家的评论折射出美国( )A、福利国家规模扩大 B、自然资源十分匮乏 C、主动承担大国使命 D、亟需调整经济政策
-
8、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贷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
9、 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中明确规定:“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这一规定体现了雅尔塔会议( )A、以加强战后中苏军事与经济合作为宗旨 B、是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延续 C、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D、是以苏联为主导的国际会议
-
10、 20世纪50年代初,苏共中央规定集体农民有权经营私人副业,降低农庄的义务交售定额,提高马铃薯、蔬菜和牲畜的收购价格。1954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又通过决议,免除有宅旁园地的农庄庄员向国家交售谷物的义务。这表明当时苏联( )A、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B、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得到纠正 C、工业企业活力有所增强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1、 如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
12、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失败后,马克思在1844年发表评论说:里昂的工人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他们的政治理智弄得他们认不清社会贫困的根源,歪曲了他们对自己真正目的的认识。这表明( )A、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B、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 C、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D、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提上日程
-
13、如图展示了巴黎博览会大厅里照明技术的进步,“爱迪生的电灯像星星一样从天花板向下照射,使大厅和楼梯一片灯火通明。”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自由主义思想盛行 C、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D、科学与生产相结合 -
14、 中世纪的绘画中,人在神面前如蝼蚁一般卑微,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如图所示)一改以往绘画理念,画中人物自信、端庄,仿佛“仙女”一般,甚至体现了古希腊工匠的“黄金螺旋比例观念”。由此可见,该作品( )
A、把神灵的形体赋予人 B、凸显了人的个性特征 C、缺乏精神活力和激情 D、推动了神学的世俗化 -
15、 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颁发给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许权、准许他将新发现的地区打造成英国的殖民地。亨利七世还派遣“马修”号载着卡伯特及英、法两国的船员向西航行,使北美纽芬兰岛得以被发现。这说明( )A、欧美之间的新航路由此开辟 B、国家力量推动航海事业发展 C、私人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D、欧洲国家间的航海竞争激烈
-
16、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中国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等农作物。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文明水平领先世界 B、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物产 D、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频繁
-
17、 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公爵或伯爵,成为其领主;公爵、伯爵作为大封建主,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分封给男爵或子爵,成为这层关系中的领主;男爵或子爵又可划出一部分土地分给骑士阶层,骑士阶层则成为其附庸。这体现该制度( )A、强化国王绝对权威 B、以分封土地为纽带 C、冲击社会等级秩序 D、建立君臣平等关系
-
18、 如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农村土地过于集中和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调查方法的传入,20世纪30年代前后,尤其是在1925年至1935年间,农村调查风潮应运而生。不仅有民间自动发起,还有外国学者,以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都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美国学者卜凯教授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待中国农村问题,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对苏、黑等地多个村落和农村市场进行挨户调查,撰写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等文章。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的重点是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民间团体从平民教育、村政、村民自卫、合作社着手,发展到提供新技术,推广良种,以图科学救国之道。这些调查成果,使各界对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并提供了许多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摘编自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为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党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抽调大量干部下乡,组成工作队或工作组,围绕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村调查。这些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村调查情况》《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调查报告或专著,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
——摘编自位杰、田克勤《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历史回溯、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
材料三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实践,沉淀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从革命时期开始,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就充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辅之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党始终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村调查,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建立调查机构和制度规范并依据形势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为农村调查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农村调查实践对于科学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叶兴庆等《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百年实践与经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年前后中国农村调查之风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30年前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村调查的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调查实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