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①白色部分为某一时期中国形势图,据此判断这一主题(  )

    A、19世纪末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B、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势 D、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
  • 2、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
    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暴露了清政府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D、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 3、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 4、民国初年,太平天国史的书写和研究范式出现了新变化。据如表可知,影响这些新变化的主要思想因素是(  )

    著作

    《太平天国志》

    《太平天国革命史》

    《太平天国野史》

    观点

    在“自叙”中,作者坚守反满兴汉的民族革命立场。

    将太平天国的起事原因解释为“客帝临朝”,“盗憎”“中原故族”。

    将抄本《洪杨纪事》的“首逆伪天王洪秀全”改为“本纪”。

    A、农民朴素平等观念 B、地主阶级改良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传统成王败寇思想
  • 5、1840-1845年,英国输入中国的棉纺织品,中国输出的丝、茶等农副产品都呈增长之势。1846﹣1856年,英国对华输出额开始急剧下降,而中国茶叶的出口增长了55%,丝的出口增加三倍多。这说明(  )
    A、英国的工业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具有顽强韧性 C、长途货物运输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D、西方列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加剧
  • 6、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 7、黑格尔说: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对近代世界来说,人人都是自由的,但对东方世界来说,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以下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 8、宋朝某一词人的作品曾被人评价“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这一词人是下列哪一学派代表(  )
    A、北宋豪放派 B、北宋婉约派 C、南宋豪放派 D、南宋婉约派
  • 9、《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南宋民间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条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10、“19 世纪时的中国天文学担负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社稷重担。欧洲人惊呼: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的眼中是种最无用的小人,在东方国度竟被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天象观测为依据注重历法推算

    ②中国天文学服务于政事、农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③地球中心说在当时的欧洲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④19世纪西方天文学体系独立,学者多为修士祭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张九龄的这一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科举制选官存在缺陷 B、重视对中央官员的选拔 C、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D、唐代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
  • 12、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 13、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这是因为墨子的爱(  )
    A、具有超阶级性 B、代表平民利益 C、反对一切战争 D、抑制了统治者
  • 14、族居风俗曾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南北各地。顾炎武曾亲见山西的裴村,自唐迄明都是聚族而居。这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商帮文化 D、小农经济形态
  • 15、中国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进中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2)、胡适等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的主张有哪些?胡适对“西洋近代文明”和“东洋旧文明”的态度有何不同?
  • 16、宣传画作为一种简洁的视觉化图像语言,是历史的形象记录,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如图分别是1951年、2013年创作的宣传画,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多角度比较如图中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的相关信息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各民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此外,唐朝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耆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硙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朝每年从边地输入大量马匹、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华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如图《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该图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地方,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32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

    ——摘编自人民网2014年4月1日

    材料三: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元明清时期的整合互动更是全面而深刻,包括政治体制的整合、怀柔政策的整合、经济交流的整合、宗教管理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如元朝的政治系统,把中国各民族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清朝宗教管理的整合,在心理上协调了民族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著《从多元走向一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央政府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名称,并概括其“不同于内地”行政区划之处。
    (2)、观察材料二中的地图,简述康熙帝在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经略边疆的贡献,并据此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朝在政治体制整合、清朝在宗教管理整合上的具体举措,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各民族互动”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 18、孙中山曾指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始于魏晋时期 B、以门第作为标准 C、扩大了选官来源 D、实现了绝对公平
  • 19、洋务派官员志刚《初使秦西记》详细记录了他在波士顿参观的一家纺织工厂,包括机器的具体结构、如何运转、人力多少、产量几何后评论说“若使西法通行于中国,则西人困矣”,又说,“是由利心而生机心,由机心而作机器,由机器而作奇技淫巧之货,以炫好奇志淫之人。”这表明(  )
    A、洋务运动缺乏实用型人才 B、洋务派理性认知西方技术 C、洋务运动受传统文化影响 D、洋务派善于学习西方文明
  • 20、《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上一页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