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元鼎四年)天子始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行西逾陇,……陇西守自杀,……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为此.汉武帝制定了哪一措施来加强控制?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 D、中朝制度
-
2、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3、古书中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这说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天下大宗的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维护统治 D、消除社会动乱和民族纷争
-
4、下列属于仰韶文化典型特征的( )A、代表器物是黑陶 B、出现精美玉器 C、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D、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下列宣传图反映了中国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点力量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围绕“新中国建设”,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匈奴首领刘渊还“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鲜卑慕容皝“立东庠(学堂)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
——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调整”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影响。材料二 从1337年开始,英格兰与法兰西由王位而引发了百年战争,在国王的鼓动下,系列爱国口号在英格兰流传开来。战争结束后,英法间国家界限逐渐明朗化,国家主权也逐渐清晰。由于法语成为了敌人的语言,英国人产生了创立民族语言的想法。16世纪,在宗教仪式中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的地位。15世纪,英国两大贵族家族就王位的归属爆发了战争,他们相互残杀,贵族势力消灭殆尽。之后都铎王朝建立了绝对专制王权制度。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了世俗界与宗教界的双重首领。同时不断推进的国家机构的改革,为英国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袁广雪、张士昌《论英国民族国家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民族国家的特征。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期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
建立时间
部门名称
1847
济贫部
1852
公务部
1854
殖民地事务部
1867
贸易部
1871
地方事务部
1899
教育部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评价19世纪中期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
-
8、
选官制度变革与时代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员的上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指责),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主要)。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西方各国)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推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收敛)不虞(意料之外)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等人“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内容。
材料二 乡绅的日记山西太原县的乡绅刘大鹏,1894中举,此后三次参加会试未中。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他在一宫商家塾中担任塾师二十余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1905年3月15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1905年10月23日)”“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1905年11月2日)”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该史料在历史研究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三 革命党人的演说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选才授官),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官吏的升降)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说明孙中山的的主张与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关系。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选官制度变革的认识。
-
9、北美反英斗争初期,来自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的阿瑟·李如此评价《大宪章》:“我们的英国祖先是怎样获得《大宪章》的呢?对此我无意加以探究。在我看来,只要普遍承认,这是对他们长期享有的特权和正义的一种概括,就已经足够了。我们所主张的权利,就是一百多年来一直强调的对财产的保护,我之所以说不间断,乃是因为我们的权利和英国的宪法一样古老,因为我们是英国人的直系后裔。”材料主要反映了( )A、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来自英国宪法 B、英国人通过立法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北美人民反英斗争是为追求私有财产的保护 D、北美人民将《大宪章》作为捍卫权利的基石
-
10、某国际体系确定了19世纪欧洲大国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将法国疆界限制在1790年范围,并增加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该国际体系( )A、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稳定 B、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 C、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D、开创了谈判解决争端先例
-
11、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①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②
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③
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部署、总动员
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A、① B、② C、③ D、④ -
12、如图是民国时期《新闻报》发表的一幅漫画。作者用一条竖线将画面一分为二:写有“昔”字的右边画面中的四人,背后写有“士”“农”“工”“商”四个字,面向龙旗,下跪递交“要求立宪”请愿书;写有“今”字的左边画面中两人站立,身着绅士服和官服,面向五色旗,手中递出写有“君主”两字的请愿书。该漫画最有可能发表于( )A、民国元年 B、民国二年 C、民国四年 D、民国六年
-
13、北宋神宗年间,山东登州发生了一起杀夫案。行凶者阿云在母丧期间被逼与丑男韦大定亲。阿云因不想与丑男共度一生,砍伤熟睡的韦大,很快阿云被缉拿归案。围绕案件的处理,王安石等“救美派”主张宽厚量刑,所有法律皇帝有最终解释权;司马光等“毁美派”主张从重处理,祖宗成法皇帝也不可更改。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解读合理的有( )
①两派对该案争论表明“律令儒家化”尚未完成
②王安石等人是想加强皇权以推动变法顺利进行
③登州所属路级机构提举常平司会负责审理此案
④按《宋刑统》规定阿云的婚姻可能法律上无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4、《商君书》中主张:“利禄官爵抟出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而当代学者杜正胜认为东方六国爵施于官吏大臣,行伍士卒有功则只能赏禄而已。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六国基础 B、秦军作战动力比东方六国更足 C、军功爵制促进秦国尚战风气 D、东方六国未普遍实行军功爵制
-
15、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潮流,有一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其宗旨为推动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该国际合作论坛是( )A、博鳌亚洲论坛 B、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C、中非合作论坛 D、“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16、如表为伯克·特伦德任英国内阁秘书长期间(1963-1973)英国首相更迭表。据此可知,英国内阁秘书长是( )
时间
首相及党派
1963
麦克米伦(保守党)
1963—1964
霍姆(保守党)
1964—1970
威尔逊(工党)
1970—1973
希思(保守党)
A、大臣 B、政务次官 C、政务秘书 D、事务官 -
17、1787年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解决主权问题,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解决主权问题后,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宪法还需要解决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权力问题。为解决“主权问题”和“中央权力问题”,1787年宪法确立的制度分别是( )A、联邦制、三权分立制 B、邦联制、总统制 C、联邦制、责任内阁制 D、共和制、议会制
-
18、13世纪以来,欧洲“某个”国家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议会是国家的议事场所。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在斯图亚特时期,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上述材料中,“某个”国家是( )A、神圣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法国 D、英国
-
19、2024年是中国和突尼斯建交60周年。中突都是发展中国家,秉持相近的价值理念,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框架内不断深化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事务保持良好沟通,在重大全球性议题上加强对话,共同反对阵营对抗、“脱钩断链”、霸权霸凌等。由此可知,中突交往( )A、有效维护了欧亚地区的安全 B、体现了金砖国家的合作共赢 C、体现了“真实亲诚”的理念 D、标志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
20、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生效,对应的单行法律《物权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合同法》、《担保法》等同时废止。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致力于全面保障民众的民事权益 B、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地位 C、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