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关于英国议会三次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英国专制王权的结束 B、适应了英国经济发展状况 C、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标志着英国实现全民普选
  • 2、某学者在谈及中世纪基督教会曾说:“政治化的教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发展教育,在修道院中整理古籍、古代的经书,慢慢后来又加上了天文学、逻辑学等等,发展成后来的大学,这是教会做的一件好事。”这表明(     )
    A、教会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宗教伦理旨在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C、开办学校发展教育是教会的主要职责 D、近代西方文明的理性源自于基督教会
  • 3、《法国民法典》中的契约法部分几乎完全来自深受罗马法影响的南部成文法,而日耳曼习惯法,特别是巴黎习惯法,首先在家庭法和继承法中得到体现。日耳曼土地法的公示原则则被民法典以登录和登记制的僵化形式加以接受。由此可知(     )
    A、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特别注重保护个人基本权利 B、《民法典》完全照搬了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的立法形式 C、《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形成 D、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对近代法国法律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
  • 4、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管辖区的一切公私财产并禁止一切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对此中国政府予以坚决回击,决定对美国以及追随美国的英国等在华企业实行收购、接管、代管、自行歇业等方式,对外国团体或私人在华的房地产及其他财产进行了相应处理。下列中国外交政策最能符合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族主体的全面性上,就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了西藏自治区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C、墨脱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该县“高原孤岛”的历史 D、推进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 6、浙江省衢州市区的上下街曾荣获“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荣誉称号,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始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 7、1956年是新中国充满活力的一年,毛泽东在这一年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关于此报告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点强调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重要性 B、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 C、作为中共八大的主题报告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D、标志着中共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
  • 8、如下图为清朝的乡约仪式,正中摆放着牌位,两旁是负责人“约正”和“约副”,牌位前面两旁一位负责宣讲圣谕,一位负责记载乡中善事、恶事,两旁是听众,跪着的是善人与恶人。据此可推断(     )

    A、宣讲时会引用《大明律》解释 B、官府开始参与并组织乡约仪式 C、牌位上写的必须是《吕氏乡约》 D、乡约仪式有助于社会惩恶扬善
  • 9、据《隋书·刘炫传》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表明在当时(     )
    A、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选官制度不断完善
  • 10、明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并行,互不统属。后来,朝廷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但跨省问题又使巡抚之间开始“顶牛”,于是“总督”应运而生。清承明制,将巡抚与总督作为地方官常态化。明清地方行政的变化(     )
    A、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将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C、将进一步削弱地方的权力 D、使官僚集团内部开始分化
  • 11、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监听独断”。下列关于廷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B、对于保障决策的合理性发挥积极作用 C、针对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问题 D、使官员的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 12、下表是有关先秦历史的典籍叙述。据此推断,该时期(     )

    史料内容

    出处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记》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

    A、原始民主传统有一定影响 B、宗法血缘关系逐步瓦解 C、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D、周王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 13、孟子认为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而韩非认为“夫严家无悍虏(凶悍的奴仆),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中国最早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②孟子的德治思想更受统治者的青睐

    ③韩非子看来道德教化没有真正实效                    ④实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材料一元朝统一天下,在我国历史上堪与秦灭六国相提并论。如果说秦朝统一的是农耕地区,那么元朝统一的便是农牧两区。从此,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辽、藏族人的吐蕃、白族人的大理、汉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元朝之前是小中国,元朝之后是大中国》

    材料二元朝的统治究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都属于“小中国”,元朝以后才有了“大中国”。

    ——黄晓峰等《张帆访谈: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许商人穿丝制品、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但是商人通过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用高利贷盘剥农民,成了富人,他们用钱财结交王侯,抬高了社会地位,以至文帝时出现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严重形势。针对这种情况,文帝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的政策,给农民一些经济的实惠,减轻政治的压迫,增强农民阶级对抗土地兼并的能力,以保护封建的农业经济。

    ——摘编自张大可《论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倡导“以农为本”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思想和经济政策角度指出汉文帝“以农为本”的举措。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加强“控制朝臣”和“控制地方”的制度分别是什么;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试析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材料三   明清之际,随着本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创了“新民本”思想的体系。传统民本主义多是批判暴君,而黄宗羲从制度上分析批判;在国家治理中,他认为君与臣“名异而实同”,职责都是为万民服务。在经济政策上,黄宗羲认为古圣王的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佛事、倡优等不切民用的末业。黄宗羲从“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出发,将中国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若能贯彻下去,结论应为民主共和。

    ——摘编自焦园庆《黄宗羲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3)16世纪以来明清社会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指出“本土经济结构变化”在手工业领域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内容。
  • 16、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与此相联系,各国对公社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很大加强。过去农民除耕作公田外,与国家发生关系很少。现在土地已由农民长期占有,履亩纳税,而且随着国、野划分的泯灭,农民往往还要为国家承担兵役,国家为保证财源、兵源必须加强对基层人口、土地的控制,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保持对公社的松散控制而已。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邓广铭、田余庆等著《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新发展。

    材料二   战国时,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不再仅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他们不必再接受传统的贵族“六艺”教育,如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射、御等,不需要文武并重,而是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不再是国君、卿大夫的家臣,而能够自由流动。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好奇,而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士阶层“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而引发的意识形态变革。
  • 17、雍正时期,发生了一场具有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特点的运动,从雍正二年开始于川滇交界的东川等地,之后由鄂尔泰积极倡导,渐次推行到广西省、贵州省、湖广省、川东、川西和云南省,前后持续6年。这一运动(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18、明末闽浙赣山区种靛业存在着山主、寮主和菁民三层关系。山主是“土著”,向“寮主”收山租。“寮主”是“颇有资本”者,他一方面向山主纳“山租”,另一方面雇佣“菁民”,“披寮篷以待菁民之至”。“菁民”是受雇于寮主,锄植种蓝。他“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可用于说明明朝(     )
    A、江南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工商业市镇出现专业分工 D、南方农民大量破产
  • 19、明朝宦官汪直统领西厂,每次出行,随从甚众。前呼后应、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中央运行机制失衡 D、宦官专权局面出现
  • 20、宋代冬季无雪时,地方官府会组织祈雪活动。北宋时期的地方祈雪活动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北、河东、京东等路,南方地区仅有两次祈雪活动的记录。南宋时期的地方祈雪活动主要分布于两浙和长江下游地区,包括两浙、江南、淮南、荆湖、福建、四川等路。南宋国土面积虽然不及北宋,但地方祈雪活动的分布区域更广。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中原人口南渡 C、人地矛盾紧张 D、南宋推崇理学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