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唐太宗晚年在谈到用人体会时说:“用人之道,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 )A、注重扩充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C、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D、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
2、“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
3、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张骞一行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开辟中西方交通道路 C、贯彻武帝积极拓疆政策 D、联络西域对匈奴作战
-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 )A、主张用残酷的刑罚统治人民 B、主张用“政”和“刑”来治理人民 C、主张用“德”和“礼”教化约束百姓 D、主张“政”、“刑”、“德”、“礼”并用
-
5、以下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性质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6、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汉书》记载:“……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吴王 刘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为扭转这一局面,西汉王朝( )A、调整治国思想 B、实行察举制度 C、严厉打击游侠 D、限制外戚干政
-
7、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北方汉语中也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而东晋疆域内,南方的吴、越语融入了许多侨居者带来的北方汉语。这反映出( )A、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南北方民族的地位趋于平等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朝代更替的频繁与社会动荡
-
8、《孟子·梁惠王上》写道,梁襄王曾经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孟子反对“以力服人”,他强调,如果国君能够以“仁”作为政治准则,就可“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应当推行“王道”,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孟子思想不适合战国的历史环境 ②孟子的主张背离孔子“仁”的思想
③孟子的主张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 ④孟子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9、下表为战国时期六国人才流动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 )
战国时期六国
齐国
韩国
魏国
楚国
赵国
秦国
人才总数
62
36
59
52
66
39
流动人才数
24
13
19
16
14
1
人才流动率
约 38.7%
约 36.1%
约 32.2%
约 30.8%
约 21.2%
约 2.6%
A、根源于频繁的兼并战争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甲骨文的发现地是( )A、二里头遗址 B、殷墟遗址 C、陶寺遗址 D、良渚遗址
-
11、如图是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的半圆形铜残片与两截铜管,可能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冶炼产物。姜寨聚落遗址除了出土上述物件外,还具有的典型特征是( )
①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②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③出现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④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2、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B、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D、使汉王朝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
-
13、“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下列属于汉武帝“有所损益”的措施有( )
①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②设立刺史 ③颁布“推恩令” ④设置西域都护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4、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邹衍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到2018年12月为止的世界主要国际组织
——摘编自《国际组织年鉴》
材料二 当前,世界经济体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崛起中的中国面临世界经济大变局、大调整。……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推动全球经济规则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行进,在区域与全球经济治理中逐步完成从对标规则到制定、引领规则的过程,为构建普惠、包容的国际经济治理框架提供中国方案,应成为中国参与、主导国际经济规则重建的新策略。
——魏龙黄轩《国际经济规则重建的底层逻辑》
根据材料,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围绕“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某种意义上说,交通是国家发展的生命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罗马国家筑路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罗马广场的黄金路标,刻有帝国主要城市的名字以及它们同罗马的距离,象征着世界上的一切道路都汇合到这里。据统计,到公元2世纪时,帝国境内的硬面道路已有372条,总长度达到8万公里。与陆路交通相辉映,罗马国家的海上交通线也相当安全便捷。古罗马国家极盛之时地中海俨然已成为其内海,船舶吨位达到一千吨,顺风时每小时可航行五海里以上。有学者研究表明,那时的海上交通比之19世纪开始之前欧洲任何一种交通都快捷,而就其舒适和安全而论,也并不比我们今天相差很多。
——孙宝国《古代罗马社会新闻史简论》
材料二
时间
英国交通发展概况
17世纪中期
英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英国的海上运输才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1663 年
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
进入18世纪以后
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
至1724年
英国可通航河道从1600-1660年间的685英里增加到1724年1160 英里。
1760-1776年
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1825-1835年
议会通过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大规模的铁路建设。
1870年
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化有重要意义。《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各种物质文明的进步,包括食品、服饰、住房、日常用品诸多方面,就其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影响显著性而言,大概没有任何一项可以与交通现代化相比。其中“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的主要目录如下:
第五单元 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
第一节 新式交通使人们开始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
第二节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节奏
第三节 新式交通与近代时间价值观念的出现
——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罗马举世闻名的“筑路的成就”,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简析古罗马交通建设的作用。(2)、时间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的伸缩,可以定位或解释历史事件,材料二表格中的时间从17世纪中叶延至19世纪中叶,请指出这持续200年的长时间段对研究英国交通发展的价值,并以此时间尺度为视角,解释这一时期英国交通发展的原因。(3)、阅读材料三,参照“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根据所学知识,以“近代商路”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要求:时空逻辑清晰,层次角度明确,表述涵盖史实,包含三节子目且至少有1个与中国相关)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2年11月初,上海《东方杂志》向国内知名人士征稿,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关于国家和个人的“新年梦想”,分“梦想的中国”“梦想的个人”两大类。随后,杂志社第29卷公开刊载启事,其文如下:
先生:
在这昏暗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之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苦海之中。……
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虽说是梦,但如果想到梦是代表“希望”与“未来”的这一点,就可见不是全然无益的事,它或者竟是能够鼓舞我们前进的勇气的,我们想。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
是先生不把我们这个提议,当作“痴人说梦”,盼望先生不至拒绝我们这个琐细的请求。
东方杂志社启
注:该活动的部分原稿因内容过于“敏感”未能照登。此后《东方杂志》办刊也遭遇了国民党当局的干预。
——摘编自耿密《民国知识精英的“国家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东方杂志》社发起的关于国家“新年梦想”活动。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国初设,依照汉律将族刑定为魏法,但有所改动,如改《贼律》:“但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家属从坐,不及祖父母、孙。至于谋反大逆,临时捕之,或汙潴、或枭菹,夷其三族,不在《律》、《令》。……正杀继母,与亲母同,防继假之隙也。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得异财也。殴兄姊加至五岁刑,以明教化也。”
——摘编自《晋书·刑法志》等
材料二 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中国福建武夷山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在朱熹创办五夫社仓的带动下,不久,闽北境内建社仓百余所,谓盛极一时。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以后,由于朱熹的积极倡导,孝宗皇帝的支持,社仓在全国推广,并成为农村储粮备荒的主要形式。被后人誉为“先儒经济盛迹”。
——张品端《朱熹社仓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保障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曹魏《贼律》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曹魏“改《贼律》”所反映的法律发展趋势并辩证的分析这一趋势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朝民间救济的两种主要方式,分析这些民间救济得以全国推广的有利因素。 -
19、自良渚时期起,浙江人便开始修建海塘以抵御钱塘江潮汐之患,此后,随着历史不断向前,海塘的规模不断扩大,修筑的形式也不断多样化。2015年,在杭州地区首次发现柴塘结构的海塘,在地基特别软,而潮流又很强的地段,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海岸防护工程。2016年,在杭州市江干区发掘出一段明清时期的钱塘江古海塘,均为石塘结构。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钱江新城古海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柴塘和石塘并行的双塘结构海塘,明确了文献中“重障”的具体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知( )A、古海塘结构的差异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B、文献中的“重障”须以考古印证才有可信度 C、杭州是历代古海塘修建技术最成熟的地区 D、柴塘结构的海塘修建体现了唯物主义原则
-
20、“特殊与差别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给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优惠待遇,具体措施包括更优惠的市场准入、非互惠的市场保护和技术援助等。这引发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质疑。取消还是维护“特殊与差别待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焦点问题,并将影响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走向。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 )A、“特殊与差别待遇”损害世界贸易 B、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 C、一定程度保护了发展中国家利益 D、受到少数发达国家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