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魏书》记载,孝文帝嫡长子元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竟在孝文帝外出时,和亲信密谋,准备奔回平城,孝文帝对左右说:“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该记载可以佐证(     )
    A、民族交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B、孝文帝废除宗法制的坚定决心 C、北魏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D、环境差异阻绝北魏封建化进程
  • 2、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如图的文物(护臂)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其质地为汉代蜀地的织锦。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大字,现藏于新疆博物馆。它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该护臂(     )

    A、反映了汉代普遍使用隶书 B、证明了新疆自汉代以来即为中国领土 C、是研究汉代丝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D、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来说,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

    ③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④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 4、《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朝(     )
    A、中央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 D、中央监察满足巩固皇权的需要
  • 5、下表为战国时儒、墨两家的部分言论。这表明两者的共同点是(     )

    内容

    出处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 立以为天子

    《墨子·尚同上》

    无德不贵, 无能不官

    《荀子·王制》

    A、倡导隆礼重法 B、具有民本色彩 C、强调施政能力 D、主张道德教化
  • 6、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戎狄蛮夷跟中原一样先进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 7、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井田制的产生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 8、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有大型的墓地和祭坛。大型墓葬均建造在祭坛与墓地合一的人工土台上,随葬品丰富;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这可用来证明当时(     )
    A、已经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B、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C、它的代表性器物是“蛋壳陶” D、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 9、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能够运用地图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从制度承袭与变革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明清时期,中国鼎盛与危机并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秘密立储、奏折制、军机处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保证了皇帝个人意志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全面贯彻。历代王朝反复摸索、调整的中央地方关系问题,也在君主集权强化的大前提下得到了比较完满的解决。……康乾盛世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与君主高度集权分不开的,但君权的极端强化,也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黄崇德,(安徽)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即山东)……”。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也曾提供打开视野、融入工业文明潮流的机遇。明末徐光启不失时宜地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赶超西方的主张。清统治者则只留意历法、火器、地理等局部器用层面,固守华夷之分、西学中源的千年古调,最终随着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而中断中西文化往来。

    ——引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系辞上》(儒家经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清朝强化君权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君主高度集权”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明至清中叶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徽商对明清经济、政治的多重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徐光启对于“西学东渐”的主张和行动,并分析雍正年间中西文化往来中断的原因。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摘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材料三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论证上述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初、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
  • 12、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因而他撰著《日知录》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这说明,顾炎武(     )
    A、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B、具有社会责任意识 C、旨在鼓吹心学思想 D、极力追求圣贤境界
  • 13、清朝中期疆域辽阔,政府在内地分立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此外,在边疆地区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其中伊犁将军管辖的主要地区是(     )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 14、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这一变化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全国政治中心北移 B、交通运输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运河运输逐渐取代海上运输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 15、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     )
    A、 B、 C、 D、
  • 16、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口号,这一理念(     )
    A、意在否定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B、否定了儒家思想 C、重塑儒学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作用 D、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 17、宋政府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特别是荒年募兵更成为一项定制。宋神宗曾说:“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宋朝此举(     )
    A、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节省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D、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 18、如下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北宋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特征是(       )

    A、官员争权,宦官祸起 B、机构繁多,效率极高 C、相互牵制,掣肘皇权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 19、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其中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
    A、玄奘 B、鉴真 C、甘英 D、郑和
  • 20、下面两幅示意图反映了汉、唐时期不同经济政策。这两大政策(     )

    A、都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实质都是赋税制度的调整 C、目的都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