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汉是“中国”观念形成的关键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城市是人世间最大的建筑之一、这里是一流工艺品的陈列所……精心设计的高墙把普通民众与城市隔开,这个城市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人类世界,里面充斥着构成人类文明的物质和规则。作为政治权威的主要场所,城市中心地区不但为统治者和管理者提供聚会的场所,也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权威的舞台。在贸易领域,城市是流通与交换的枢纽,吸引人们前往,把珍贵的货物运入。秦始皇发起一个宏大的建设计划,他要创造一种新式的都城,这标志着第一个统治着全中国疆域的王朝的诞生。每当秦国征服一个诸侯国,秦始皇都会让人依照被征服国家都城的样式,在渭河北岸修建一座宫殿复制品,对着南方的新宫。

    ——根据《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整理

    (1)指明秦朝都城在图中的位置(写序号即可)。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都城的功能,并阐释秦朝在都城建设中所传达的政治“规则”。

    材料二   主要从秦代到西汉的发展,经过两百年的演变,春秋战国的列国制度,终于转化为坚实的皇朝体制,以文官制度和市场经济两个大网,将广大的中国融合为一体。再加上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意识形态成为士大夫持有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庞大帝国能够维持不散的重要因素。

    ——根据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共同体》整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结合秦汉时期文官制度措施分析其对巩固帝国统治的意义。

    材料三   《史记》首设民族列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尉佗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记载了北方、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历史。这六个专篇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民族史,其中有些记载是超越当时和今日的国境范围的。《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尽管汉、匈之间有冲突和战争,或许也有传说的成分,但司马迁努力追溯两者的同源关系。司马迁十分关注周边地区同中原地区的历史渊流。在《西南夷列传》中他强调了楚之先人曾为周文王师故封于楚而秦统一后楚之苗裔尚有“滇王”,汉时西南夷中“唯滇复为宠王”。这表明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楚与中原的密切联系,从而成为西南夷之历史和现实的重要部分。

    ——根据《史记》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史记》的史学贡献。根据材料指出《史记》在历史书写中所蕴含的重要观念。

  • 2、葛兆光说,我们都生活在历史延长线上;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以下观点中与上面史学家的说法不一致的是(     )
    A、《大戴礼记》: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B、修昔底德:历史会重演 C、汤因比: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D、章学诚说:史学,所以经世也
  • 3、“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并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倡导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各方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历程不正确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以引进外资、技术和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循环 B、入世后,中国自身制造业发展基础上,以对外贸易广泛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C、十八大后,中国倡导提出全球治理方案,推动全球化,全方位融入国际大循环 D、十九大提出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对各种全球挑战
  • 4、下图漫画名为《选举运动》,画中所描绘的有力的大手握着一把大扫帚,将“贪污”和“官僚”扫出“苏维挨”大门。这些举措

    A、提升民众的民主自治意识 B、说明解放区注重廉政建设 C、践行抗日政府的政治构想 D、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 5、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南京)边野草花,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下面是几位同学运用历史知识对这一诗篇的赏析,其中正确的是(     )

    ①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繁荣表明:北人南迁促进南方手工业进步和商业街区的形成

    ②旧时王谢指王导、谢安为首的南迁士族先后执掌政权成为六朝政权的主要支柱

    ③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相印证

    A、 B、 C、①③ D、①②
  • 6、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一方面,原来的礼仪等级被打破,僭礼现象普遍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变动、战乱,原来的礼仪已不可能实行。但是不少人仍希望使用礼来治理社会。比如《晏子春秋·谏上》:“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晏未之闻也”。据此可知(     )
    A、晏子要恢复周朝的礼乐文化和礼仪等级制度 B、春秋时期形成了重视礼的潮流 C、人们普遍接受礼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 D、晏子强调了礼的社会政治意义
  • 7、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高圣至尊)尊称,他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
    A、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B、皇帝实行独裁统治 C、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的民主 D、是寡头政治的代表
  • 8、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以下史实可以证明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是(     )

    ①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③我国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一大国

    ④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 9、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农村土地权力归置的变化,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时期

    土地权力归置措施

    效果

    A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法》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B

    抗日战争

    三三制

    建设成效显著

    C

    解放战争

    《中国土地法大纲》

    使全国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

    D

    新中国初期

    三大改造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A、A B、B C、C D、D
  • 10、1911年12月初,独立各省代表拟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依照美国的政体模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以总摄全国军政事务。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军政事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变化的缺陷主要在于(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 11、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但是又告诉皇帝“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     )
    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目的在赢得皇帝对变法的支持 C、体现了用仁政来治国理政的思想 D、为了避免顽固派对变法的反对
  • 12、关于以下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事件

    《开元二十五年令》御史台突厥

    均田制九品中正制鲜卑

    《吕氏乡约》台谏合一辽

    《问刑条例》巡按鞑靼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 13、明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这里的“科道”指(     )
    A、中央的御史台和地方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B、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 C、中央的御史大夫和地方的监察御史、刺史 D、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和监察官
  • 14、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据此分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是(     )
    A、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 B、儒学复兴运动开始兴起 C、儒学社会影响广泛 D、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
  • 15、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秦朝由三公九卿廷议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B、是中国封建社会进行民主政治的尝试 C、唐朝三省长官政事堂合议也是其中一种 D、保障决策合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16、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材料反映了(     )
    A、尚书台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时期开始设立中朝 C、中朝尚书的权力有所增大 D、尚书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 17、如图所示为“春秋五霸”地图,当时,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纷纷建立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B、“法家”、“墨家”等学派产生 C、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D、周朝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最古老的经籍之一《易经》里已出现了“改革”的概念一“天地革而四时成”。“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几千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照亮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古老的中国智慧,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固有秉性,历千秋万代而不衰,行千里万里尤蓬勃。纵观中国历史,通过改革或变法以强国,同样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摘编自徐成芳《改革开放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敞开的伟大品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郡。其后数因忿恨,杀害长吏,渐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侍御史西河郭钦的主张及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哪项制度落实了材料二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冬,十月,把平望观改为听讼观。(曹魏)明帝常说:“狱事是否清明平直,决定着国家的安危!”一旦有重大案件审判,明帝常常亲自到听讼观去监督听闻。以前,魏文侯的老师李悝著有《法经》六篇,商秧接受这观念后去辅佐秦国。汉朝萧何把它改为《汉律》,增加为九篇,后来又增加到六十篇。另外还有《令》三百余篇,《决事比》九百零六卷,后世还有增添或减少,错杂没有常规,后代人又各为章句,马融、郑玄等十多家传述,直到魏,仍常用的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读起来真是困难的很,明帝就下诏,只用郑玄的章句……又下诏,让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删减《汉法》,写《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

    ——(清)宋宗元《正经》

    材料二   沉默权在英国最先被确立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使英国社会开始重视个人的权利,立法者们认识到,当个人受到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追究时,其地位明显处于劣势,若不对其权利进行特别的保护,则司法公正在根本上难以保证,而冤假错案将会严重影响民众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危及统治秩序和统治利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64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沉默权”的法案。1898年英国的《刑事证据法》明确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权,该证据法称沉默权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沉默权”的实施,使得证实被告人犯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

    ——摘编自李秋月《刑事法律专题研究》

    材料三   2011年,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祖金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明帝重视法律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沉默权”所体现的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说明“沉默权”在近代英国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意义。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跳转